劉加慧
新課標提出了新的關于閱讀的名詞——“思辨性閱讀”,它的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首先,以前我們倡導的閱讀是自由、自覺、自律地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強調自己真實的感悟,但思辨性閱讀不單單肯定個人感悟,更是為了獲取真知,為了解決問題,拓展文本閱讀的真實內涵。也就是說閱讀的準確性、明晰性與合理性,是判斷閱讀效果的首要標準。其次,閱讀中應有自己的思考,應有自己對文本主題的深入感悟。最后,筆者認為,閱讀更要有情感的投入。以往,我們強調在閱讀中要讀出作者和文本在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但是不能投入自己的情感,因為這樣會無法從文本中獲取作者的情感。筆者認為劉勰提及的“披文入情”更適合新時代、新課標的變化。綜上所述,我們不但要在閱讀中學會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更要積極投入情感,這樣,才能與作者的情感同步,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此之謂“以讀促思,讀中悟情”。本文且以部編版《語文》二年級《難忘的潑水節(jié)》為例,談談通過品讀關鍵句子,獲得作品蘊含的深厚意蘊和真情實感。
一、文本初探
文章記敘了一個感動人心的溫馨故事。時光回到1961年,故事發(fā)生在被傣族人民視為一年之中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潑水節(jié)”。當年的這一天,也是這個民族最幸福、最難忘的,因為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周恩來不遠千里來到這里,與傣族人民共同歡慶節(jié)日。為了迎接總理的到來,傣族人民“敲起象腳鼓”,“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放起一串串喜慶的花炮,當周總理笑容滿面地走進人群時,傣族人民突然沸騰了:他的到來預示著民族平等,預示著民族繁榮,不管是傣族人民,還是中華民族全體人民都感覺到異常的溫馨和感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仿佛攝影師一樣,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拍下”了總理和傣族人民溫馨相處的瞬間,那份同胞之情如一滴水打破了湖面的寧靜,很自然地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頭蕩漾。那么,這篇文章如何做到描寫與情感共鳴呢?請讓筆者娓娓道來。
二、從關鍵語段出發(fā),體會作者深情
一位作家說:“如果閱讀不抱思考的態(tài)度,那他注定一無所獲;如果閱讀不抱共情的態(tài)度,那他注定行尸走肉?!甭犉饋碚Z氣似乎重了一點,夸張了一點,但不無道理。畢竟,作者寫出來的東西,一般帶有自己強烈的情感傾向,也希望廣大讀者通過他描繪的事情和刻畫的人物來認可他。當然,作者通常也不想把自己的情感太過明顯地“暴露”出來,于是,在閱讀中思考變得十分必要,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關鍵的字詞句篇來揣摩。此外,我們還要切入其中,當自己是一個親歷者來看待作者的描述和刻畫,那么我們的認識將更深一層。
(一)讀懂場面描寫——翹首企足的熱情
場面描寫是記敘文和散文中經(jīng)常使用的描寫方式,它對人物的刻畫、心情的烘托有重要的作用。這篇文章的場面描寫不多,但都能看出傣族人民翹首企足的熱情。
先看對傣族人民相聚的刻畫——“那天早晨,人們敲起象腳鼓,從四面八方趕來了”。“象腳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間打擊樂器,深受傣家人的喜愛而廣泛用于歌舞和傣戲伴奏中,可想而知當時鼓聲響徹天際。鼓聲讓天地震撼,更震撼了半個世紀后的我們??梢?,對于周總理的到來,他們是鼓足了勁的,這份期待的熱情讓人感動。
再看景物描寫,作者記錄,當時“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們歡呼著:‘周總理來了!”。這兩句話雖然內容少,句子短,但都能想象到當時的熱鬧場面:千帆競發(fā),預示著振奮精神;花炮升空,寓意著繁華發(fā)達。至于傣族人民的歡呼聲、吶喊聲更是如鼓聲一樣響徹天際,這個場面恢弘壯大,讓人震撼。
(二)讀懂人物刻畫——愛民如子的深情
人物形象是一篇文章的靈魂,他(她)往往蘊含著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深情。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周恩來,下面不妨就圍繞周總理的人物描寫情態(tài)來看人物的刻畫。
其一,關于外貌和神態(tài)的描刻?!爸芸偫砩泶蟀坠樱Х壬L褲,頭上包著一條水紅色頭巾,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作者特意從服飾出發(fā)來描畫人物,肯定有著自己獨特的考量。只要了解過傣族人民的穿著,就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服飾是非常獨特的:傣族男子的服飾一般都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而周總理正是這樣的穿著。周總理是漢族人,他身穿傣族人民的服飾,這本身就預示著民族之間的共通,更代表著對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深情。而“笑容滿面”則是神態(tài)描寫,所謂“相由心生”,只有一個人的內心喜悅,外部的表情才會呈現(xiàn)自然的“喜悅”,句子字里行間洋溢著喜悅與熱情,體現(xiàn)了周總理親民、愛民、和人民心連心的情懷—這就是與民同樂的深情。
其二,關于人物動作的刻畫?!埃ㄖ芸偫恚┙舆^一只象腳鼓,敲著歡樂的鼓點,踩著鳳凰花鋪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敝芸偫聿坏诖┲蠘酚谂c傣族人民同頻,而且發(fā)自內心地認同傣族人民的習俗,句子中的“接過”“敲著”“踩著”“跳舞”等一系列動作描寫,都展現(xiàn)出總理與傣族人民共度潑水節(jié)的歡樂場景。
歷史曾對周總理有這樣的評價——“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人民群眾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對周恩來最真摯的感情,把這句話用在這篇文章中恰如其分,飽含著周總理對人民深深的愛意,也飽含著人民對周總理的深深眷戀。
(三)讀懂弦外之音——民族和諧的深情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來侵略,不但民族尊嚴喪失,而且成為外國人隨意欺凌的對象,只要翻開中國近代史,我們就能感受到血與淚的屈辱。更為可怕的是,由于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喪失,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的概念已經(jīng)蕩然無存,有的只是一盤散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往往帶有戒心,遠未能達到和諧、團結的局面。但是,在《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篇文章中,我們切身地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間的描繪和發(fā)自內心的由衷感嘆——那就是民族團結、民族和諧的深情。新中國成立以前,潑水節(jié)雖有,但只是零星可見的幾個人物、幾個地方,算不成“大氣候”。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呢?火紅火紅的鳳凰花,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一個民族鳳凰涅槃的心聲,尤其是周總理的到來,百舸爭流,花炮升空。人們大聲地呼喊“周總理來了”,不單單是對周總理到來的渴望,更是對一個國家重新崛起的喜悅。試想,當時很多人對周總理的到來其實連想都不敢想,畢竟邊疆地區(qū)長期處于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而總理的這個舉動卻讓大家重新聚攏在一起,在時光的洪流中呈現(xiàn)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文章的最后用了反復的修辭方式,更是將傣族人民內心的喜悅烘托到極致:“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潑水節(jié)!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jié)!”潑水節(jié)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的節(jié)日,但也是一個民族對于新政權的渴望,更是整個國家對于民族和諧相處的渴望。
時光匆匆,半個世紀的時光已經(jīng)悄然離去,就像手中的流沙一樣,一點一滴地流逝,不留下一點痕跡,更為遺憾的是由于當時的技術和設備落后,周總理的音容笑貌并沒有直觀地被記錄下來,但是幸好有作者字里行間的深情描畫,讓總理的音容笑貌通過語言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讓周總理的形象栩栩如生:行文中洋溢著的熱情,就像火紅的鳳凰花,撒滿字里行間;行文中有興奮和歡悅,它隱藏在人們歡迎周總理的每一個瞬間。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應有這樣的感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揣測文本的關鍵詞、句、段落,讀懂作者隱藏在其中的濃濃深情,這一份深情不單單是作者的,更是每一位讀者的,也只有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才能自然獲得與作者的思想共鳴,為文本中記載的事件感動,為文本中刻畫的人物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