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仕平
(福建省壽寧縣林業(yè)局,福建 寧德355500)
楸樹(Catalpa bungeiC.A.Mey),屬紫葳科(Bignoniaceae)梓屬(Catalpa)。落葉喬木,樹干聳直,高達15m。喜光,較耐寒,適生長于年平均氣溫10~15℃,耐煙塵、抗有害氣體能力強。楸樹是我國珍貴的用材樹種之一,其材質好、用途廣、經濟價值高,居百木之首[1]。在福建省東北部壽寧縣中海拔適宜山區(qū)開展楸樹引種試驗,在引種早期開展楸樹生長情況與坡向、坡位關系的研究,通過對楸樹早期生長與不同坡向、坡位的效應進行分析對比,選擇較合理的坡向、坡位種植楸樹,旨在為楸樹的普及推廣提供參考依據,提高楸樹生長量,促進林農增收。
試驗地設在壽寧縣鰲陽鎮(zhèn)大同村,其地理坐標為119°29′24″E、27°27′49″N。山地的海拔850~910m;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降水1 900mm左右,無霜期235d,平均相對濕度為82%,土壤類型為黃壤,坡度在15°~25°;中等立地條件,植被為芒萁骨、小雜竹、白芒、小雜草等[1]。
試驗地造林樹種是楸樹,造林整地方式為挖大穴(60cm×60cm×45cm)。2011年4月底從貴州引進的根段(根段長20cm,粗度1.5cm),用托布津1∶1 000倍液浸泡10min消毒和用呋喃丹撒穴消毒后進行插根分殖造林,根段埋入土中18cm,露出地面2cm,壓緊土壤。種植密度為1 335株·hm-2。試驗地每年5月下旬全面劈草1次,6月中旬擴穴松土1次。7月中旬、8月下旬各施1次復合肥0.1kg·株-1[2,3]。
2013年11月底楸樹停止生長時選擇立地條件相同的地段,在不同坡向、坡位設置標準地,調查6個不同坡向、坡位3年生楸樹的生長量[4,5]。6個不同坡向、坡位分別為:A—陽坡上部;B—半陽坡上部;C—陰坡上部;D—陽坡下部;E—半陽坡下部;F—陰坡下部。3個不同坡向(指同一個坡位的3個坡向)分別為:陽坡(南坡)、半陽坡(東、西坡)、陰坡(北坡)。2個不同坡位(指同一個坡向的2個坡位)分別為:坡位上部、坡位下部。每個處理4個重復,共調查面積為20m×20m的標準地24個,每木檢尺并記錄標準地內所有楸樹的樹高、當年抽梢高度和胸徑,以及存活株數、分枝數量。
引種楸樹經過3年的管理,楸樹的生長情況為:樹高2.28~4.34m;當年抽梢高度0.67~1.70m;胸徑2.14~4.22cm;造林存活率94.3%~100%。
表1 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的樹高 m
從表1可以看出:3年生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之間的平均樹高存在差異,楸樹平均樹高從大到小的順序為D(陽坡下部)>E(半陽坡下部)>A(陽坡上部)>F(陰坡下部)>B(半陽坡上部)>C(陰坡上部)。D(陽坡下部)平均樹高達4.18m,比E(半陽坡下部)高18.4%,比 A(陽坡上部)高25.9%,比F(陰坡下部)高31.4%,比 B(半陽坡上部)高43.2%,比C(陰坡上部)高72.7%。
采用單因素對 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處理的楸樹樹高進行方差分析:F值為62.33,大于臨界值(F0.01=4.25),P<0.01,說明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楸樹樹高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
采用最小顯著法對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間的楸樹樹高進行差異性檢驗:除A與F之間的楸樹樹高為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各處理的樹高均存在顯著至極顯著差異。因為不同坡向所接受的太陽光照不同:在相同坡位下,A、D(陽坡)坡向太陽光照最充足,較有利于楸樹的高生長,所以長得快些;C、F(陰坡)坡向太陽光照最少,不利于楸樹的高生長,所以長得慢些;B、E(半陽坡)坡向太陽光照介于上述兩者之間,適宜楸樹的高生長,所以長的速度也是中等。還因為不同坡位的土壤肥力不同(下部的土壤肥力通常好于上部)對楸樹高生長有著重大影響:在相同坡向下,D、E、F(下部)坡位的楸樹樹高明顯大于A、B、C(上部)坡位的樹高。
表2 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的抽梢高度 m
從表2可以看出:3年生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之間的平均抽梢高度存在差異,平均抽梢高度從大到小的順序為D(陽坡下部)>E(半陽坡下部)>A(陽坡上部)>F(陰坡下部)>B(半陽坡上部)>C(陰坡上部)。D(陽坡下部)平均抽梢高度達1.58 m,比E(半陽坡下部)高27.4%,比A(陽坡上部)高35.0%,比F(陰坡下部)高54.9%,比B(半陽坡上部)高66.3%,比C(陰坡上部)高116.4%。
采用單因素對 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處理的平均抽梢高度進行方差分析:F值為27.84,大于臨界值(F0.01=4.25),P<0.01,說明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平均抽梢高度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
采用最小顯著法對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間的平均抽梢高度進行差異性檢驗:除A與E之間的平均抽梢高度為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各處理的平均抽梢高度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因為不同坡向所接受的太陽光照不同:在相同坡位下,A、D(陽坡)坡向太陽光照最充足,較有利于楸樹的高生長,所以抽梢長得快些;C、F(陰坡)坡向太陽光照最少,不利于楸樹的高生長,所以抽梢長得慢些;B、E(半陽坡)坡向太陽光照介于上述兩者之間,適宜楸樹的高生長,所以抽梢長的速度也是中等。還因為不同坡位的土壤肥力不同對楸樹高生長有著重大影響:在相同坡向下,D、E、F(下部)坡位的楸樹抽梢高度明顯大于A、B、C(上部)坡位的抽梢高度。
表3 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的胸徑 cm
從表3可以看出:3年生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之間的平均胸徑存在差異,平均胸徑從大到小的順序為D(陽坡下部)>A(陽坡上部)>E(半陽坡下部)>F(陰坡下部)>B(半陽坡上部)>C(陰坡上部)。D(陽坡下部)平均胸徑3.98cm,比A(陽坡上部)大6.1%,比E(半陽坡下部)大36.3%,比F(陰坡下部)大39.6%,比B(半陽坡上部)大45.8%,比C(陰坡上部)大65.1%。
采用單因素對 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處理的胸徑進行方差分析:F值為40.48大于臨界值(F0.01=4.25),P<0.01,說明 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胸徑之間存在著極顯著差異。
采用最小顯著法對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間的楸樹胸徑進行差異性檢驗:除B、E、F之間的胸徑差異不顯著和A與D之間的胸徑差異顯著外,其他各處理之間的胸徑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因為不同坡向所接受的太陽光照不同:在相同坡位下,A、D(陽坡)坡向太陽光照最充足,有利于楸樹的根莖生長,所以長得快些;C、F(陰坡)坡向太陽光照最少,不利于楸樹的根莖生長,所以長得慢些;B、E(半陽坡)坡向太陽光照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尚適宜楸樹的根莖生長,所以長的速度也是中等。還因為不同坡位的土壤肥力不同對楸樹根莖生長有著很大影響:在相同坡向下,D、E、F(下部)坡位的楸樹根莖明顯大于A、B、C(上部)坡位的楸樹根莖。
表4 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的存活率 %
從表4可以看出:3年生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標準地之間的平均存活率存在著不同差異。楸樹平均存活率從大到小的順序為D(陽坡下部)>E(半陽坡下部)>A(陽坡上部)>B(半陽坡上部)>F(陰坡下部)>C(陰坡上部)。
采用單因素對 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處理的楸樹存活率進行方差分析:F值為1.28,小于臨界值(F0.10=2.20),P=0.31>0.10,說明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楸樹存活率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
采用最小顯著法對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之間的成活率進行差異性檢驗:除C與D之間的存活率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他各處理之間的存活率不存在顯著差異。其原因是楸樹插根分殖造林極易成活、存活。
綜上所述,楸樹在不同坡向、坡位標之間的存活率差異不顯著,但平均樹高(包括當年抽梢高度)和胸徑表現出差異。因為陽坡太陽光照充足,有利于楸樹的高生長和根莖生長,所以A、D(陽坡)坡向在相同坡位下長得快些;陽坡太陽光照較小,不利于楸樹的高生長和根莖生長,所以C、F(陰坡)坡向在相同坡位下長得慢些;半陽坡太陽光照介于上述兩者之間,適宜楸樹的高生長和根莖生長,所以B、E(半陽坡)坡向在相同坡位下長的速度也是中等。還因為不同坡位的土壤肥力不同對楸樹根莖生長有著很大影響:在相同坡向下,D、E、F(下部)坡位楸樹的樹高和根莖粗壯度明顯大于A、B、C(上部)坡位楸樹的樹高和根莖粗壯度。
4.1 本試驗結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對楸樹造林的存活率沒有顯著影響,對楸樹苗木生長有顯著影響。
4.2 引種楸樹經過3年的生長觀察,其造林存活率達97.3%,取得初步成效。引種3年后楸樹林平均樹高3.05m(其中當年抽梢高度1.12m),平均胸徑3.11cm。
4.3 種植地的坡向對楸樹的生長有顯著的影響,表現為在陽坡的生長量>半陽坡>陰坡,陽坡上最大樹高(4.18m)與陰坡上最小樹高(2.42m)相比相差1.73倍;陽坡上最大胸徑(3.98cm)與陰坡上最小胸徑(2.41m)相比相差1.65倍。本試驗結果與他人對楸樹[1]的研究結果相似。
4.4 種植地的坡位對楸樹幼樹的生長也有顯著影響:在相同坡向的下部坡位的生長量明顯大于A、B、C上部坡位的生長量。因為下部的土壤肥力通常好于上部的土壤肥力。
4.5 對不同坡向、坡位的成活率、樹高、胸徑和當年抽梢高度進行方差分析,A、B、C、D、E、F等6個不同坡向、坡位各處理之間的楸樹樹高、當年抽梢高度和胸徑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存活率不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性檢驗:除A與F之間的楸樹樹高為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各處理的樹高均存在顯著至極顯著差異;除A與E之間的楸樹平均抽梢高度為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各處理的平均抽梢高度均存在極顯著差異;除B、E、F之間的胸徑差異不顯著和A與D之間的胸徑差異顯著外,其他各處理之間的胸徑均存在極顯著差異;除C與D之間的存活率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他各處理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4.6 3年生楸樹的存活率、生長量與坡形、海拔高度等關系如何,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1]劉通高.植地坡向和坡位對楸樹引種苗生長的影響[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2,41(2):37-39
[2]董凡.楸樹扦插繁殖技術[J].甘肅科技,2007(6):222-224
[3]梁潤峰,趙鯤,焦云德,等.楸樹無性系早-晚期性狀相關及早期選擇研究[J].河南林業(yè)科技,2010(3):1-3,6
[4]洪偉,林思祖.計量林學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出版社,1993
[5]洪偉.林業(yè)試驗設計技術與方法[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