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飛像
文身,也稱紋身、刺青。宋時又有文刺、文繡、刺繡、花繡、錦體等別稱。額部刺字,另稱“雕題”?!峨u肋編》說到張俊的繡花腿軍士,有如下文字:
“韓、劉諸軍皆征戍在外,獨張俊一軍常從行在。(張俊)擇卒之少壯長大者,自臀而下文刺至足,謂之‘花腿’。京師舊日浮浪輩以此為夸,今既效之,又不使之逃于他軍,用為(靈)驗也。然既(有)苦楚,又有費用(指精力的額外耗費),人皆怨之。加之營(造)第宅房廊,(建)作酒肆名太平樓,搬運花石,皆役(使)軍兵。眾卒謠曰;‘張家寨里沒來由,使他花腿抬石頭。二圣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
這說的是南宋紹興年初,韓世忠、劉光世等部隊在外征戰(zhàn),御前拱衛(wèi)神武右軍都統(tǒng)制張俊所部駐兵行在(杭州)。當時,宋軍各部常有抵牾,骨干好跳槽“逃于他軍”。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發(fā)生,張俊將親兵從屁股到腳刺上花紋。這些親兵長得高大壯實,既有刺身的苦楚,又要比一般的軍士費力付出更多勞務,怨言極大。歌謠中的“二圣”,指被金人擄去的徽宗、欽宗。
尤其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以后,張俊和岳飛、韓世忠被收了兵權,到朝廷上班。心有疚意的趙構,對張俊的“與民爭利”,更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張俊參與陷害岳飛,史料確鑿。當岳飛被執(zhí)大理寺,面對御史中丞何鑄審問,憤怒之極撕開上衣,袒露四個“深入膚理”的刺字“盡忠報國”。何鑄一見震驚,他告訴秦檜,說岳飛必有冤情。秦檜怒斥:“此(圣)上意(思)也”。
本文不展開岳飛冤屈,只說文身。歷來好說這刺字是岳飛之母所為,其實不然,這是專業(yè)匠人的活計?!端疂G傳》第八回說到“林教頭刺配滄州道”,有“喚個文筆匠,刺了面頰”之說。第十二回說到楊志被判刑,也有“喚個文墨匠人,刺了兩行金印”的文字。這表明,文刺與岳母的針線活是兩碼事。
岳飛在建炎元年(1127)投奔的河北招討使張所,分在都統(tǒng)制王彥手下當統(tǒng)領(相當于連長)。王彥的部下,額上都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的刺青,時稱“八字軍”。最初,這也是防“跳槽”,但殺敵的激勵相當大??上В里w和王彥很不團結,不久,岳飛一氣之下帶兵出走了。
到了紹興六年(1136),王彥年邁多疾,考慮他一旦病逝,近萬名兵士只有同樣是“開封軍系”出身的岳飛才能駕馭,都督行府決定“八字軍”撥給時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岳飛。王彥人老血旺,對當年岳飛的違令出走依然耿耿于懷,不肯答應調撥。朝廷無奈,只得任命王彥為都督行府參議軍事,“八字軍”撥給了張俊所部。
好給軍士刺繡花腿的張俊,并沒有將“八字”的刺額軍風延續(xù)下去,但“八字軍”驍勇尚在。紹興十年(1140)五月,“八字軍”余部在劉锜帶領下,為守衛(wèi)順昌城,以一敵百,血戰(zhàn)金兵三十天而告勝,名垂青史。
可見,《雞肋編》所說“京師舊日浮浪輩以此為夸”的刺青,并非南宋主流。當然,將北宋的“浮浪輩”理解為社會閑漢,也可以。譬如,梁山好漢“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浪子”燕青,在混社會時,都有一身好文身。尤其燕青,《水滸傳》第七十四回寫他上得擂臺,“把布衫脫將下來”,臺下“如攪海翻江相似,迭頭價喝采,眾人都呆了?!蹦翘┌仓莸奶匾娏搜嗲唷斑@身花繡,一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心中大喜?!钡诎耸换卣f燕青去見那個被當今皇帝趙佶“恩幸”過的歌伎李師師,幾杯酒落肚,李師師幾次要一睹燕青文身,如愿后,“十分大喜,把尖尖玉手,便摸他身上?!?/p>
完臻于南宋后期的《水滸傳》,本是勾欄說書人的口頭創(chuàng)作。很多細節(jié),不全是北宋風貌,也有南宋社會的呈現(xiàn)。文身,也不只是閑漢與尚武者的所為了。
《武林舊事》說到二月初八的“霍山”,即杭州如今的彌陀山,有“張王生辰”朝拜盛會,全城有十七個社團要到會祝賀。其中“錦體社”,有注釋,即“花繡”,他們在會上有一番“健美比賽”似的表演。
霍山“張王”,《癸辛雜識》上全稱是“張真君王”,“祠宇雄壯,“香火極盛”。從《癸辛雜識》對“張真君王”的顯靈和鎮(zhèn)壓水妖來看,此“張王”就是北宋仁宗時治水鎮(zhèn)潮卓有成效的杭州蕭山人張夏。
“錦體社”的表演一如時下日本相撲,上臺時要脫得只??柘虏碱^?!端疂G傳》上李師師對燕青一句“錦體社家子弟,那里去問揎衣裸體(的不該)?”便是時情?;羯缴先绱饲f重的“張真君王”朝拜會,允許“錦體”者“揎衣裸體”,也可看出當時對文身的寬容,以及時人的擁躉。
這擁躉在各行各業(yè)都有,有一爿面食店,開在市南坊與中瓦子間的“金子巷口”,大致是如今中山中路的惠民街口附近,人稱“陳花腳面食店”。一爿店能如此明目張膽地寫上“花腳”招牌,絕不是對店主的傷腳疤痕顯示,應該指兩條特招人歡喜的花腿繡腳。
士大夫有沒有文身的?應該沒有。但要是出于某一種目的,也難說?!秹袅讳洝酚小笆咳烁暗钤嚦币徽拢f的是三年一次的“殿試”,也就是中了“省試”的士人,參加皇帝定奪三魁的殿試。當他們走進皇城東華門時,要過一道嚴格的搜身。
東華門位于現(xiàn)在的鳳山水門位置,那時的中河過了六部橋就拐往東去。東華門口由內侍對考生嚴格“搜檢身內有無繡體私文,方能放入?!边@就不僅是檢查文字的夾帶,還要褫衣褪裳,察看全身上下有無“繡體”,也就是有沒有刺字。為了功名,入考人將上百的文字刺于皮肉,也算拼了。但真要過了這關,成了人上人,有誰曉得,這官爺身上會有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