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素衣
暑假去過一次故宮。
天氣炎熱,人心浮躁,游人都有些不耐煩。在歷代后妃像的展覽上,導游正在講解,一個彪形大漢忽然大聲說道:“上當了,皇帝的老婆一點都不好看,皇帝住的地方也一點都不好玩?!?/p>
一片哄笑,我也不禁啞然失笑。說實話,還真的不是一個人有此看法,我媽前幾年報了個老年團去北京,回來后發(fā)表感言,也覺得故宮是最不好玩的一個地方。她的原話是:“除了屋子,還是屋子,有啥看頭?”
故宮真的完全不值得一去嗎?稍微具備一點明清歷史知識,對古代建筑和文物有點興趣的人,可能都不會這么想。
我有個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是清史愛好者,對故宮簡直是百去不厭??瓷先ザ疾畈欢嗟姆孔?,在她眼里千姿百態(tài),每一間背后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她可以告訴你,皇后入宮走的是哪個門,末代皇帝被趕出皇宮又是從哪兒出去的,哪間宮殿里分別住過哪些有名的后妃,等等。
上次我去故宮時,人最多的就是壽康宮,因為這是歷史上的熹妃,也就是傳說中的甄嬛住過的地方。小女生們對這個地方尤其感興趣。我到了故宮,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書讀少了,若能夠?qū)ㄖ蜌v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想必此行會收獲更多。
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書到玩時也恨少。學者龔鵬程就寫過一本書叫《書到玩時方恨少》。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旅途太乏味,風景太單調(diào),很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書讀少了,看不到風景中蘊含的意味。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我看來,有了萬卷書的學養(yǎng)后,才能更好地行萬里路。正如龔鵬程所說,如今出來旅游的人,不計其數(shù),如果不懂宗教史、美術(shù)史、建筑史及音樂史,到底要看什么呢?從書中獲取的知識可以讓風景增色。
有次和朋友一起去蘇州玩,在他看來,所有的園林都大同小異,實在沒有必要一去再去。拙政園他覺得就是個大花園,這邊有一個亭子,那邊又有一個,看多了就審美疲勞了。
他不太理解,為何一扇窗、一處題詞都能讓我激動不已??蓪ξ襾碚f,這里可是傳說中的大觀園的藍本,見到“秫香館”,便會想起李紈所住的“稻香村”;見到“花溆”,便會想起“蓼汀花溆”;見到“留聽閣”,便會想起林妹妹最愛的義山詩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大觀園到底是不是以此為原型還不可證,但可以證實的是,這可是張充和住過的地方,她還在溪上的蘭舟里唱過曲呢。
從書中獲取的知識甚至可以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這一點楊絳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說得很好,有次她和錢穆一同北上,路過一片綿延起伏的大土墩子,她嘆著氣說:“這段路最乏味了?!卞X穆卻說:“這是古戰(zhàn)場?!彼€興致勃勃地告訴她,哪里可以安營,哪里可以沖殺,經(jīng)他這么一解說,楊絳頓時覺得,歷史給地理染上了顏色,眼前的景物頓時生動起來了。
當然,閱讀造成的先入為主也可能讓旅行者對所見風景大失所望,但整體來說,多讀些書還是能讓人在旅途中感受到更多的樂趣。一個對佛教毫無興趣的人,去了五臺山多半覺得索然無味,因為滿山都是寺廟,看上去都差不多;一個從未讀過《紅樓夢》的人,若去了北京的大觀園,估計會意興闌珊。不多說了,為了更好地領(lǐng)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先去讀書了。
(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年輕人,你是否有很多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