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銘(遂溪縣城月鎮(zhèn)人民政府,廣東 湛江 524000)
唐代《周義墓志》早年于河南省洛陽市出土,鮮有研究論及。該志具體出土地點不詳,志蓋已佚失,志石今歸藏于千唐志齋博物館,拓片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高54厘米、寬53厘米,志文25行,行25字。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錄有釋文,然而個別字釋讀有誤。志主周義個人事跡湮沒不顯,史料未載,但是書志者是其親孫周良弼,為唐代書法家,此志或可勾勒出周良弼家族之世系情況,對小眾唐書家之譜牒學(xu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填文獻之遺闕,亦展現(xiàn)了古代周氏先祖書法藝術(shù)之高度。為便于考稽,茲重新校釋志銘迻錄于下:
大唐故宣義郎行涇州陰盤縣尉騎都尉周君墓志銘并序
弟朝議郎行濮州鄄城縣令敬友撰
孫兵部常選良弼書
蓋聞少微成象,處士列于星;大易垂文,觀國明其繇。故進而退,行必示藏,抱德懷才,徇時濟物,忠孝克著,語默以康者,其惟君焉。君諱義,字敬本,其先邰國人也。自堯命棄為稷官,封之于邰,食邑于姬,故有姬姓焉。卜襲卅代,枝派于酆郇;祚延七百葉,分于河洛。其有鐘鼎繼軌,紛綸圣代,列于青史,詎可得而備焉。開元初,以姓聲同帝諱,遂改為周。曾祖瓊,素懷高尚;祖嶠,無求官祿;父范,任都苑總監(jiān)主簿。君幼多聰敏,長逾博厚,抑揚禮樂,冠服詩書,鄉(xiāng)曲之譽必聞,朋友之交是信。其于遁跡色養(yǎng),殆數(shù)十年,恨無祿及親,恥有道不仕,乃投筆東洛,奉慰西戎,邊烽罷虞,汗馬入奏,遂因常調(diào),拜相州錄事。秩滿,又授涇州陰盤縣尉。雖統(tǒng)軍務(wù)逼,警慮實繁,而牽絲為理,從容不撓。暨三載考績,千里言歸,對潘岳家園,興仲長琴酒。嘗獨坐嘆曰:“人生幾何,豈復(fù)急于名利?!倍尚g(shù)未驗,良木將摧,春秋六十五,以開元七年六月十五日,卒于洛陽私第,葬于北邙清風(fēng)鄉(xiāng)之原禮也。嗣子思莊,卜措以往,哀祥之外,限以名宦,將授淄州淄川縣令。慈親清河房氏,承顏膝下,扶侍東征,痛風(fēng)樹不停,壑舟仍謝,春秋七十有一,開元十六年二月四日,終于所任之公館。中秩解綬,上洛號歸,比彩歲月匪宜,權(quán)殯營側(cè)。以開元十八年歲次庚午十一月戊子朔十日庚申,圖筮習(xí)吉,合葬于父之舊墳。佳城既啟,大隧將安,叩地?zé)o追,號天豈訴。平生德業(yè)畢,愿濟其家聲。冥寞精魂,特冀題于泉路。其銘曰:
系周承緒,封魯傳家,茅土代襲,組紱增華。其一。
惟君毓德,晦而能明,忠孝兼舉,出處斯亨。其二。
賦命有心,偕老同休,書盡朝露,奩移壑舟。其三。
鶴塋既吊,烏兆將安,孤號鉅徹,幽石其刊。其四。
據(jù)墓志可知,志主為周義,字敬本,稱其祖先為邰國人,遂溯其氏族之源流,有云自帝堯命棄作稷官,封于邰地,食邑于姬,所以衍出姬姓之先,襲有三十代,支族徙于酆郇,福運久長,播遷河洛之地,富貴榮華,繼前人之跡,人才輩出,列名于青史?!睹珎鳌份d:“邰,姜嫄之國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國后稷于邰?!雹佟妒酚洝ぶ鼙居洝份d:“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②志文與史書相參互證,重現(xiàn)周氏先祖之歷史脈絡(luò)。其實周之起源,可上溯至遠古時代的黃帝,后稷為黃帝之曾孫,帝嚳之子,黃帝又居姬水之濱,以姬為姓,所以后稷又名姬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周姬兩姓,實為同源。邰地作為后稷之封地,在周人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屬于周氏種族早期活動的區(qū)域與發(fā)祥地。周義家族發(fā)展至唐代,在開元初,因“姬”字與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為避帝諱,更為周姓。周義祖父輩官階不達,多為處士,已是式微。周義幼而聰敏,避世隱居,盡孝之道,將近數(shù)十年。又投筆洛陽,奉慰西戎,邊事解憂,為君進言。后乃因常調(diào)拜為相州錄事參軍,從九品。期滿,授為涇州陰盤縣尉,亦從九品。雖然統(tǒng)軍之事務(wù)屢屢緊逼,戒慎擔(dān)憂繁多,但是周義為官正直,處事妥當(dāng),三年考績出色,千里歸鄉(xiāng),享琴酒之樂。最終周義于開元七年六月十五日(719年)逝于洛陽之私宅,享年六十五,可逆推知周義生年為655年,葬于北邙清風(fēng)鄉(xiāng)。唐之清風(fēng)鄉(xiāng),為襲隋代清風(fēng)鄉(xiāng)之舊名。據(jù)趙振華、何漢儒《唐代洛陽鄉(xiāng)里村方位初探》考證,清風(fēng)鄉(xiāng)之大致范圍,自北向南為送莊、山嶺頭、左寨溝、劉坡,延伸到十里鋪、楊灣一帶,西與平陰鄉(xiāng)相連,在現(xiàn)在孟津縣平樂鄉(xiāng)西部幾個村莊③。周義妻房氏,于開元十六年二月四日(728年)卒在其子周思莊淄川縣令之公館上,并于開元十八年十一月十日(730年)歸葬合袝于周義之舊墳。
由于文獻佚闕,周良弼之家世難以考證,所幸此墓志之出土面世,可補充周良弼之家族譜系,對中古時期書法家家族發(fā)展脈絡(luò)之研究頗具重要參考價值。據(jù)墓志所載,周義之曾祖為周瓊,不見于史,素懷高尚,是為處士。周義之祖周嶠,其名諸史未見,志云無求官祿,亦不入仕也。周義之父周范,史書無名,任都苑總監(jiān)主簿。此職隸屬司農(nóng)寺,掌管苑內(nèi)宮館、園池、禽魚、果木諸要事?!短屏洹酚休d:“京、都苑總監(jiān):監(jiān)各一人,從五品下;副監(jiān)一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七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雹芷渲小爸鞑疽蝗恕?,《唐六典》與《舊唐書·職官志》同,《新唐書·百官志》則作“二人”。由此知周范之職從九品上,為下層低官。周范生有周義,另撰志者署為弟朝議郎行濮州鄄城縣令敬友,周義尚有一弟名為周敬友,因周義字敬本,兩人字皆從敬,可知其弟以字行于世,原名俟考。關(guān)于周敬友之官職情況,前署作朝議郎,為唐之文散官名,正六品上。后署作濮州鄄城縣令,官正七品或從七品。職事官官階低于所帶散官官階,則職事官上加“行”字,高則加以“守”字,周敬友官署以行表示,符合唐之官制要求。周義生周思莊,授淄州淄川縣令,周思莊生周良弼,任兵部常選。為易于梳理,錄世系圖如圖1所示。
圖1 世系圖
周良弼為盛唐時期書法家,其名聲雖比不上同時期的韓擇木、梁升卿、顧誡奢、徐浩等大家,但在百花齊放的盛唐書壇仍占有一席之地。周良弼之所以被后人忽視,一方面是作品散佚嚴重,書法成就后世難以評說,無從鑒論。另一方面生平信息史籍失載,加上家族仕途敗落,官卑位下,從而導(dǎo)致書名為史所掩。周良弼擅書,其書名見于明代《書史會要》、清代《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清代《六藝之一錄》、清代《分隸偶存》。需要注意的是,《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六藝之一錄》《分隸偶存》僅言周良弼為明皇時人,知其生平至清朝時已是語焉不詳?!稌窌吩破渖瓢朔謺湟罁?jù)或來源于宋代趙明誠金石專著《金石錄》,此書著錄有周良弼兩方作品,惜皆未能傳于世?!督鹗洝份d:“唐壽張令劉公仁政頌,無撰人姓名,周良弼八分書?!雹輭蹚埩顒⒐淙瞬辉?,有俟考證,此石書于天寶十五年(756年)?!督鹗洝酚州d:“唐蘇源明正德表,無撰人,周良弼八分書?!雹蕖督鹗洝匪洀涀阏滟F,可拓周良弼之交游情況,文中所言蘇源明,初名蘇預(yù),字弱夫,自號中行子,《新唐書》有傳,京兆武功人,郡望扶風(fēng),工文辭,《新唐書·藝文志》錄有前集三十卷,惜皆不傳,曾為《元包經(jīng)傳》作傳,《全唐文》存文五篇,《隋唐五代墓志匯編》補新出墓志一篇,共存文六篇,《全唐詩》僅存其詩兩首。蘇源明開元中進士及第,更試集賢院,歷任監(jiān)門胄曹參軍、河南縣令,累遷太子諭德。后出為東平太守,召拜國子司業(yè)。安祿山陷京,玄宗奔蜀,源明以病不受偽官。肅宗復(fù)兩京,擢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又拜中書舍人,充翰林學(xué)士,官終秘書少監(jiān)。蘇源明為杜甫之好友,交往三十余載,蘇源明逝世后杜甫作詩《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八哀詩·故秘書少監(jiān)武功蘇公源明》追念,詩中“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可見情誼之深。此石書于天寶十四年(755年),蘇源明時任國子司業(yè),考諸史料,當(dāng)時爆發(fā)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因楊國忠之無能,洛陽失守。《新唐書·李憕傳》云:“城陷,祿山鼓而入,殺數(shù)千人,矢著闕門,執(zhí)憕、奕及官屬蔣清,害之?!雹咧页祭顟~、盧弈等被俘慘遭殺害,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天寶十五年正月(756年),安祿山于洛陽稱帝,改元圣武,唐由盛轉(zhuǎn)衰。在錯綜復(fù)雜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周良弼書蘇公正德表,以明其志,以示其忠,實是唐人風(fēng)骨與氣節(jié)之寫照。
周良弼之生卒年,前人皆無從入手考實,此志可以進一步推算周良弼之生卒年,考索其大致范圍。志主周義,生于655年,享年六十有五。周義妻房氏,生于658年,享年七十有一。古代二十五歲左右為一代,唐代婦女生育年齡多為二十幾歲,按周良弼為周義之孫,已至兩代,可估算出周良弼生年當(dāng)在705年左右。又墓志書撰于730年,周良弼已25歲,正值弱冠之年,在年齡條件上已具備比較成熟的操筆揮毫能力。又據(jù)江波《唐代墓志撰書人及相關(guān)文化問題研究》考證,唐人撰文優(yōu)先考慮的是平輩親屬,而書者更多考慮晚輩親屬,特別是唐代墓志的書寫,明顯傾向于家族化、至親化⑧。此志書撰人特別明確,為家族化、至親化之特征現(xiàn)象的又一代表。另一方面,周良弼能擔(dān)任書者之職,親自為其祖父力書石志,亦側(cè)面表現(xiàn)其書法已嶄露頭角,有可被眾人稱羨之處。良弼之卒年,不可考矣,壽張令劉公仁政頌為目前可知署年最晚的作品,書寫時間為756年,由此推算周良弼至少已活50歲左右。周良弼之籍貫,文獻難徵,此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線索。周義老退,終卒于洛陽之私第,葬于北邙清風(fēng)鄉(xiāng)之原禮。北邙位于洛陽之北,清風(fēng)鄉(xiāng)今屬于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鄉(xiāng)。周義之里第、墳塋皆在洛陽,良弼當(dāng)亦從其先,籍貫應(yīng)為洛陽無疑。
關(guān)于周良弼之科舉仕履情況,據(jù)墓志之題署得知曾任兵部常選。所謂“常選”,《新唐書·選舉志》有云:“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jīng),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jīng)之別,有五經(jīng),有三經(jīng),有二經(jīng),有學(xué)究一經(jīng),有三禮,有三傳,有史料。此歲舉之常選也?!雹嵊纱丝芍?,“兵部常選”應(yīng)指的是周良弼參與官員選拔中的常選之舉,為“常貢之科”,而非具體的官名。唐之科舉分??坪椭婆e兩類,其中常科即常年舉行的科目,制舉則由皇帝臨時下詔才舉行。長安二年(702年),為了挑選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武則天首創(chuàng)武舉,其選拔制度大致類同于文舉?!缎绿茣みx舉志》有載:“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雹饽怪绢}署的“兵部常選”即由兵部主持的武選考試,為武選中的??疲荚噧?nèi)容包括平射與武舉。所以,周良弼書志時并未任官,只是參加并通過了兵部主持的武選考試,獲得了入仕的基本條件,至于具體官職的授予,則需等待主司的奏授。另外一種說法,日本漢學(xué)家杉井一臣認為,唐代的常選具有雙重意義,狹義的常選指的是雖經(jīng)各種途徑獲得出身,但在吏部、兵部的銓選中不合格的特定官員,其身份資格要高于散官?。兵部常選之名,史書難尋其跡,《隋唐五代墓志匯編》載有幾處,試舉幾例,如韋光閏墓志“嗣子兵部常選守堅、吏部常選守干”(錄于陜西卷第四冊)、朱保墓志“嗣子庭玉,兵部常選”(錄于陜西卷第四冊)、屈元壽墓志“次子兵部常選智?!保ㄤ浻陉兾骶淼谝粌裕?,周義墓志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補史之闕失。
伴隨著李唐王朝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政治逐漸開明與文化逐漸繁榮,唐代書法迎來繼六朝書法蓬勃發(fā)展后的又一高峰期,對后世書風(fēng)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我國古代書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延祚將近三百年,書法方面可謂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展現(xiàn)出兼容并包的文化態(tài)度,有承前啟后的關(guān)鍵作用。周良弼為盛唐時期著名書法家,其書法造詣在當(dāng)時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由于官小職卑、作品失傳等諸多歷史因素,其書法成就遂不為后人重視,今結(jié)合出土的《周義墓志》,進一步窺探周良弼書法之一隅。根據(jù)趙明誠《金石錄》記載的兩方作品,知周良弼工于八分書。所謂八分書,為秦代上谷羽人王次仲所創(chuàng),屬于隸書的一種,古有解釋為割程邈隸書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八分書又稱分書、分隸,繼承了隸書的書寫特點,是漢隸晚期被改進和美化的一種書體,字體似隸而體勢具有明顯波磔特征。從某種程度而言,八分書其實是隸書的一種發(fā)展和演變。八分書在唐代得到飛躍式發(fā)展,武周時期漸行八分書,連唐玄宗都擅寫八分書,當(dāng)時亦涌現(xiàn)了諸如蔡有鄰、史惟則、韓擇木、梁升卿等八分名家。周良弼之八分作品雖不傳,但《金石錄》已然可證其為八分書的忠實傳承者,為八分書之繁榮平添了一抹色彩?!吨芰x墓志》則為楷書,是周良弼弱冠之年所書的作品,可以反映其當(dāng)時創(chuàng)作的心境、狀態(tài)與風(fēng)格。眾所周知,在周良弼之前的初唐,主流書風(fēng)已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四大家,再往前推,更有南北朝及隋代書風(fēng)。初觀墓志,和大多數(shù)的書法作品一樣,遵循唐朝的審美指南,作有界格、筆法細嚴、結(jié)體穩(wěn)正、布局工整。字形在奇恣欹側(cè)中透出生動天真之感,字里行間、力貫于內(nèi)、粗中有細、細中含粗、大中有小、小中見大,體勢靈活多變,線條疏瘦纖細。筆畫不求極致精到,法度不算十分謹嚴,沒有特別的修飾卻處處展現(xiàn)出稚拙柔和、溫秀質(zhì)樸、自然淡雅之氣息,在唐楷中不落窠臼、獨具一格。當(dāng)然,此作品亦受到作者年齡的影響,某些地方的處理過于輕率、流于弊端,倘若我們?nèi)∑渚A,去其糟粕,選擇性地研究借鑒其中技巧和筆法,對后世書法之傳習(xí)大有裨益。
周姓本為上古中原大姓,無論是兩漢還是魏晉南北朝,都有一些家族抓住時機,逐漸崛起,聞名于世,如汝南安城周氏。到了隋唐時期,周氏在許多地方開枝散葉,發(fā)展成了名門望族,更是出現(xiàn)了兩位宰相周允元與周墀,彪炳史冊。周氏家族昌盛綿延不衰,文化底蘊濃厚,在各個領(lǐng)域亦是才俊輩出。《周義墓志》(圖2)的出土,不僅充實了小眾唐書家的研究內(nèi)容,填補了史籍家譜的缺憾,而且向世人展示了唐代周氏遠祖高超的書法水平,凸顯其不可磨滅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
圖2 周義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