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燃葉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復旦大學,我想是“自由而無用”。它被學生戲稱為復旦的“民間校訓”。
關于“自由而無用”的起源說法眾多,較為可靠的來源是復旦BBS上一位名為rilke的網友在1999年發(fā)布的訊息:“如果你看見有人在路上走著走著,忽然就自己唱起歌來,那人一定是復旦的。只有復旦才能培養(yǎng)出這樣自由而無用的靈魂?!?/p>
看《覺醒年代》時,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陳獨秀在震旦學院禮堂的演講,劇中的震旦學院就是復旦的前身。1905年,數(shù)位學子脫離震旦學院,擁戴馬相伯創(chuàng)辦了復旦公學?!皬偷倍秩∽浴肚湓聘琛罚喝赵鹿馊A,旦復旦兮。有自主辦學、復興中華之意。
復旦的地標建筑光華樓是學校里的“身高擔當”,初來復旦,走出五角場地鐵站時,光華樓便成了一座“燈塔”,只要向著它的方向走,總能走回學校。
光華樓是外校人眼中的復旦地標,其實三教才是復旦人的“快樂老家”。某復旦學生參加的推理協(xié)會活動,出了這樣一道題:“三教久留指的是什么?”其實,“三教”指的是第三教學樓。這是一座徹夜開放的教學樓,許多需要趕論文或通宵復習的學生,都會在此留宿,即“三教久留”。
在學術方面,復旦教授亦多才俊。許多老師開的課,搶課難度堪比演唱會搶票。陳雁老師開設的性別與歷史只有180個名額,但在某年的第一輪選課中,有2077人選擇了它。趙惠俊老師講授的宋詞導讀,即便有“背誦100多首宋詞”的硬性規(guī)定,也依舊座無虛席。
很多復旦教授有用于授課的網絡賬號。B站有駱玉明老師講的《世說新語》精讀。中文系的梁永安教授、哲學系的王德峰教授等人也都開了網課。對知識的狂熱,是對復旦人“自由而無用”標簽外的另一種補充。
被圍墻環(huán)繞的復旦,大門并沒有宵禁。凌晨時分或許會看到復旦人在大門口進進出出——他們是“樂手聯(lián)盟”社團的成員,剛結束一場熱鬧非凡的音樂演出??恐欠驳南胂罅团畈纳Γ皹肥致?lián)盟”舉辦了30余屆Voodoo搖滾音樂節(jié)。寫詩和演戲也是復旦的傳統(tǒng),學校里有個復旦詩社,1983年首任社長許德民編輯的中國第一本大學生抒情詩選《海星星》第一版就印了38000本。而復旦劇社成立于1925年,馬上就要成為“百年老字號”了。
美食也是構成復旦生活的重要一環(huán)。學校公眾號“混旦”曾模仿選秀活動,讓學生投票選擇“C位”出道的食堂。菜品最多、室內最寬敞的“北食”以碾壓性的票數(shù)獲得了第一名。
在復旦,許多令人費解的行為都無傷大雅。因為自由,因為包容,因為這里是不被定義的復旦。
hehe//摘自《課堂內外》(高中版)“少年大學”2023年第5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