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的地標(biāo)建筑之一,故宮是國內(nèi)外游客必去的打卡地,這里不僅有恢弘的古代建筑群,以及種類繁多的珍奇文物可賞,還有濃郁的歷史韻味可品,厚重的歷史記憶可尋。
雖然去過故宮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除了那些紅墻金頂、楹聯(lián)、文物、宮殿,還有很多小秘密。
九龍壁上的木頭龍腹
北京故宮的九龍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位于皇極殿前。壁面以云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壁上九條龍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強的立體感。
然而,在這面九龍壁上,卻有一條龍的腹部是用木頭制作的。那原本為彩色琉璃的九龍壁上,為何會出現(xiàn)一條“木腹龍”呢?難道是當(dāng)時工匠想偷工減料?當(dāng)然不是。
傳說當(dāng)年在燒制這座九龍壁時,由于工藝要求極高,燒制難度極大。工匠們一不小心,把這條白龍龍腹燒壞了,但當(dāng)時已經(jīng)沒有時間返工再燒一次了,顯然,大家即將惹來殺身之禍。
這時,有位木匠冒著犯欺君之罪的危險,連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塊龍腹,釘補上去,刷上白漆,使之同原來的白龍腹顏色相同,因而瞞過了前來檢查的官員,并使工匠們免去一場災(zāi)難。
太和殿廣場上的儀仗墩
在太和殿的北面,是巨大的太和殿前廣場,面積足有三萬平方米。而在廣場地面,左右各有一行小方磚,呈“八”字形整齊排列至太和門。同學(xué)們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嗎?
這種白色小方磚叫“儀仗墩”。在古代,皇帝出宮或舉行盛大典禮時,都會有一支儀仗隊伍隨行。隊伍中有人舉著旌旗、令牌、禮器等物。這些隊伍中的人按方塊站在指定位置,以保證隊伍的整齊和威嚴。
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
隆宗門是緊靠皇帝住所的一道門。清朝嘉慶年間,民間爆發(fā)了“天理教”起義,他們攻入紫禁城,一直殺到了隆宗門外。但由于人少,最終以失敗告終,卻在隆宗門外留下了這支箭頭。
保和殿后的云龍石雕
在故宮里每一個宮殿的前后兩面,都有石制的臺階,在臺階的正中是一個斜制的長條石,上面雕刻著龍、鳳、海水、江崖等圖案。其中有一塊最大的石雕,被稱為“云龍石雕”,專為皇帝所用。
云龍石雕長16.75米,寬3.07米,厚1.70米,重量超過200噸。原明朝雕刻,清朝乾隆時期又重新雕刻。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條游龍口戲?qū)氈?,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
云龍石雕的石料產(chǎn)自京西房山大石窩。當(dāng)時拖運這樣重的巨石到北京需要民夫萬人以上,用旱船拽運的辦法拖運。為此,沿途每公里鑿井一口,以供民夫飲水之用。從房山到北京拖運時間近一個月。這種拖運方式雖然艱難困苦,但在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下,卻也顯示出了勞動者的才能和智慧。
乾清門前的耷耳獅
門前的獅子一般都是昂首挺胸,嚴肅威武地端坐在大門兩側(cè)??汕彘T前的兩只獅子卻是個例外,它們非但不昂首挺胸,還耷拉著耳朵,頭也是略微低下的,并沒有我們常見的那種趾高氣揚的氣勢。
原來乾清門是故宮內(nèi)廷的正門,要想到故宮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去,必須要經(jīng)過此門。這兩只耷拉著耳朵的獅子的寓意,就是想告誡后宮的嬪妃們:賢惠持家,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講的不講,有些事知道了也當(dāng)不知道。
詔書亭
我們進入故宮后,一般都會迫不及待地穿過太和門,去看巍峨的三大殿和后宮諸殿,卻忽略了太和門前的兩個東西。
在太和門前面,一對石獅子旁,擺著一個石盒和一個石亭。它們是干什么用的呢?
史料記載,石盒里裝的是五谷、紅線和金銀元寶等物,代表錢糧布匹,寓意國家五谷豐登、財富滿盈。
而右邊這個石亭叫“詔書亭”,皇帝頒發(fā)詔書時要先將詔書放在這個亭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