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澤
指導(dǎo)老師 徐立虹
月,是多么神奇啊!造物主這神來之筆,為無盡的夢魘增添了一層溫暖的思緒,一絲神秘的光芒。
常常在睡前,或者凌晨時分,迷迷糊糊醒來之時,我總能看見透過窗簾縫隙散落一地的淡淡的、淺淺的月光碎片,仿佛有一種力量牽引著我,去欣賞夜的美好。
我走到窗前,拉開窗紗,透過巨大的落地窗,瞬間,我的眼中裝下了一整個夜。
那漫天的黑色,好像被打翻了的一大攤墨水,黑壓壓的一片,不見發(fā)端也不見終結(jié),唯獨那一片已殘的明月,在天空中照耀著大地,與那黑暗進行著抗?fàn)?。光與暗的結(jié)合迸發(fā)出無限的可能,那看似微弱的光立刻被無限放大,仿佛把我包圍。它照亮著、溫暖著、復(fù)蘇著我那一到夜晚就會被恐懼籠罩的心。白天不愉快的事也被月光洗滌干凈,留下的只有精神的寧靜和釋然。
彎彎的殘月如玉,晶瑩透亮;如火,溫暖人心;如茶,沁人心脾;如風(fēng),清新涼爽。那美麗的月色讓我想起曾經(jīng)的友人、老師。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少一分醉意,多一分清醒,冷靜地面對誘惑,坦然地走過生命的榮辱沉浮,永遠(yuǎn)像月光一般皎潔、隨和,融入生活的舞臺,卻不讓它磨平自己,永遠(yuǎn)保持自己的意志。閉眼看,鴨綠江畔迎來最早的一縷朝陽,帕米爾高原送走最亮的一抹星光;側(cè)耳聽,烏蘇里江漁歌飄揚,曾母暗沙海濤激蕩。大興安嶺群峰茫茫、林海蒼蒼;內(nèi)蒙古草原套馬漢子鞭聲嘹亮。金網(wǎng)灑朝暉,銀鉤釣夕陽,這是祖國山河在我夢里的模樣……
人之始,孤獨生。易卜生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獨的人。”這句話是否可以改為“世界上最孤獨的人,正是最有力量的人”?“孤獨”二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犬吠,有蟲鳴,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小巷口。稚兒啃瓜擎雨蓋,犬繞膝下蝶翻飛,巷口繁華多笑語,此地空余我獨憂?;蛟S這就是孤獨……
但是孩童、瓜果、犬吠、蟲鳴……這才是生命的表象,是生命的綻放;相對而言,孤獨也不是一種狀態(tài),而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是一種行進的路線圖,一種與生命相攜而生的平行空間。成長的路上,被辜負(fù)得多了,自然也就學(xué)會了防御,結(jié)果既防住了惡意,也攔住了善良,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去除那一身的疲倦與孤獨。因為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出生還是成長,無論相愛還是怨懟,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總是與生命如影隨形。生而為人,難道不應(yīng)該讓孤獨與生命共存嗎?這或許不是一種豁達,只是一種自然之道。
流星雖美,卻只有瞬間擦亮蒼穹;月輝無言,卻可永照寂寂乾坤。殘月與黑夜永遠(yuǎn)是靜靜地對抗,在無聲無息中自有一股執(zhí)著,柔中帶剛。吾云一詩:
黑龍攪天墨色傾,霓裳降月光華凈。
似有流螢散玉出,如幻如云如夢令。
我熱愛生命,卻不排斥孤獨!
(責(zé)任編輯/孫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