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思思
當(dāng)一年走到盡頭的時候,村頭村尾就會出現(xiàn)提著大包小包的歸鄉(xiāng)人。
我出生的小村子太偏僻了,重重山脈將它擁在懷中,地勢高得讓人難以企及。那時候,唯一通向外界的路還遍布著泥濘,即使有摩托騎手愿意走上一遭,辛苦了一年的鄉(xiāng)人又怎愿意從口袋里多掏出幾張票子呢?他們往往鉆進荒山密林,走著靠一只只腳印傳承下來的小路,蹚河翻山,望著那遙遙的燈火暫解思念。
這樣的路對我來說是極其熟悉的。那是讀一二年級的時候,母親帶著我與弟弟在鎮(zhèn)上租房住。每至假期,我就會拖動著不情不愿的腳步踏上這條遙遙長路。
起初是平坦而又寬大的柏油路,楊柳一年四季都在風(fēng)里舞動,帶給這塊地界的人們難以言喻的溫柔。不必特意去聽,耳畔就會靜靜流淌起潺潺的水聲。水是很清澈的,我常見大大小小的鴨子低下頭去梳理羽毛。我常常走至河邊,觀望來去的飛鳥,目光一落入水中,我就被自己的倒影深深迷住,癡癡地發(fā)呆。
再往前就是一座幾乎與天齊平的高山了,路上漸漸開始出現(xiàn)一些突兀的巨石,好像是被一只大手從山頂拔下,扔在這里恐嚇過路人一樣。即便如此,這山到底還是要翻的,山里的人們從來不怕翻越,一年一年磨起的繭子就是他們的底氣,即便是我尚且年幼的弟弟也能抬著腳面不改色地征服一段不短的路。
這一路我是不怎么說話的,只顧提著那份分給我的行李埋頭往上走,將母親與弟弟遠遠地甩在身后。初時還見得白日里到處亂竄的雞鴨,等到山行二三里瞧不見人家了,一陣莫名的恐懼就涌上心頭。我開始頻繁地駐足回望,期待著母親跟上我的步伐和沿途弟弟發(fā)出玩鬧的聲響,又或者有三兩人影與我們同行。
但那條路上,我從未見過除我們?nèi)艘酝獾纳碛啊H僳E倒是偶爾能見到,比如不遠處倒下的一棵棵樹木,還有路邊安靜臥著的一些墳?zāi)?。時至今日,這些仍常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伴著鋪天蓋地難以排解的孤獨。
翻過這座山似乎就離家不遠了,此時天色早已暗淡下來。等遠遠看見山腳的小河時,我們就到了另一個地界。記憶里這里很美,整體坡度很平緩,奇形怪狀的巨石窩在竹林旁,上面有些野花野草點綴,不遠處有一座破落的木房,房前壘起一排青石。地坪已長滿了雜草,但從坪緣一排整齊的青松中,還可窺見當(dāng)年這里的熱鬧。
房子斜下方是一條兩米左右寬的河流,環(huán)境稱得上是清幽可人,無論在哪個季節(jié),應(yīng)該都是很美的。但它早已被遺棄——人們總是容易忽視身邊習(xí)以為常的美。
小心地踩著一些凸出的石頭過了河,就可見一座由幾根粗壯木頭搭成的木橋橫跨在一個深溝上,激蕩的水流從下面匆匆穿過,發(fā)出震耳欲聾的響聲。它的年齡應(yīng)當(dāng)很大了,雖不至于被兩三個人壓垮,但上面的厚厚青苔,也能讓不小心的行人喝上一壺的。放低重心,一步一步地走過這座橋,迎面就撞上了一棵隱天蔽日的巨樹。數(shù)不清的雜草雜樹簇?fù)碇?,霸占了十幾平方米的土地,讓人早已辨不清哪里是它的根枝,只顧著平?fù)初見它時的震驚。再往下看,就見著了一座干凈的神龕,那大抵是這里的土地神,供奉在此,讓人忽然懂得當(dāng)?shù)厝巳萑踢@棵樹擴張的緣由了。
也許是因為身處河邊,這里的地勢不算陡峭,農(nóng)家出門就是田野,放眼卻是高山。勞累的行人很難不會生起一種“這里也不錯”的想法,望著茫茫前路心生膽怯,一屁股坐下去便再難起身,所以母親從來不讓我們在此歇息。事實上,一路走來,我們很少會在有人煙的地方停留。
天色漸晚,路途上卻始終看不見炊煙,隱藏在野樹下的小河輕輕地流淌著,在每一塊早已熟識的石頭上發(fā)出清冷的聲音。我們開始時不時地交談,心照不宣地依靠這種方式緩解著孤寂。月光漸漸透過云層,落在田坎的野草上,就像隔夜的白霜。所謂的道路早已消失,我們在一丘丘田野中找尋著忽明忽滅的足跡。
倘若是離家,走過這段路時,我們會在路旁一個幽深的水坑里捉上幾只螃蟹,又或者是在看到成捆的木柴時心生喜意。但這里已接近長途的終點,一天的奔波和此時的黑暗早已讓我們情緒低落。母親打開了手電筒,被光照亮的前方,是又一座等待著被攀爬的高山。所幸我們的目的地就在山的這一面,讓人鼓起了一點勇氣。
踩上那塊稀奇古怪的石頭時,我抬頭望去:村子里的燈火,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腳又一腳,泥路上也留下了我的鞋印。雙腿只知道麻木地前行,心卻開始急切地跳動。終于,我們踩上了最后一塊泥土。桂花樹下那位奶奶養(yǎng)的黃狗已經(jīng)開始叫喚,仿佛在代表村子歡迎我們歸家。我們無意停留,只匆匆地說了句“不坐了”,身體又僵直著踏上拐角的路途。
沿途盡是熟悉的風(fēng)景,不用燈光,我也知道每一個春季最繁盛的那棵茶樹藏在哪里,知道每一顆山萢喜歡哪里的風(fēng)與水……
遠處昏黃的玻璃窗上映著跳躍的火光,那是火塘里熱烈燃燒著的木炭;瘸了一條腿的木桌仍堅守著崗位,任由銀發(fā)老人將一盤又一盤的飯菜擺上,于是桌子連帶著整個屋子,都是熱氣騰騰的了——這才是山行者的向往。
(責(zé)任編輯/孫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