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當(dāng)年嫁入林家時,正好是端午節(jié)。婆母包的粽子遠近聞名——軟硬適中的糯米嚴(yán)嚴(yán)實實地包裹著豬肉、冬菇、咸蛋黃、板栗、魷魚絲等豐富餡料,小姑把熱騰騰的粽子端給我,我習(xí)慣性地在上面撒一圈白糖,小姑驚呼:“這是成味粽子啊,你怎么加糖呢?”從小,不管是哪一類粽子,母親都是蘸著白糖吃的;耳濡目染的我,習(xí)以為常,一心認(rèn)定這是吃粽子正確的方法,因而此刻婆家人眼里的問號,讓我十分不解。
有一次,我到好友阿偉家里做客,赫然看到他以冰凍西瓜蘸辣椒醬,一片又一片地吃得津津有味,我的眸子睜得比銅鈴大——如此怪異的吃法,見所未見??!阿偉泰然自若地說道:“我從小就看我父親這樣吃?。 蔽艺f:“又甜又辣,全不搭調(diào)嘛!”他聳聳肩:“這才夠刺激呀!父親也常把果醬涂在煎得又香又酥的午餐肉上,甜咸互補,格外美味!”
認(rèn)真追究起來,我們在飲食上的一些“怪癖”,其實都是有“源頭”的——從小,父母親便以他們自個兒的飲食方式給予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他們的味蕾打下終生烙??;比方說,我的女兒愛以腐乳醬蘸食水餃、喜歡在雞蛋三文治上涂抹芥末醬,都是我無意識中為她鑄成的飲食習(xí)慣。
單說味蕾,父母親便對孩子有著如此深重的影響,言行舉止更毋庸多言了。
(傅慧月薦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