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玫
7月中旬,大女兒拿到了高中錄取通知書,查到了分班信息:物理方向強基A班。至此,初中學業(yè)完成,開啟高中生涯。
回想陪女兒走過的初中三年,是有些波折的。
初中三年,在沒經(jīng)歷之前,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緊張的。五五分流的中考,拼命內(nèi)卷的現(xiàn)狀,無盡的補課和每一次考試排名,如果想知道,就會有無數(shù)消息涌到你面前來,根本來不及分辨真假。
每一個初中生的家長,都像那匹準備過河的小馬,在各路信息中拉扯,不知如何選擇,搖擺不定,焦慮不安。突然增多的學科,早起晚睡的作息,大大小小的考試,讓孩子和家長都面臨考驗。
還清楚記得女兒入學的前兩個月,我專門建了一個Excel表格,每一次測試,在群里看到成績(那時還未“雙減”),都會立刻復制粘貼過來,再自己算一下排名。一個月下來,這張表密密麻麻,恨不得連分數(shù)趨勢走向都要分析出來。
一個字:累。
自己卷了兩個月,感覺到在這件事上耗費太多時間精力,意義不大。慢慢地,那個“每月成績匯總”的表格也不再錄入新數(shù)據(jù)。
現(xiàn)在回頭看,大女兒在七年級是波動最大的階段,那正是她自己摸索適應的過程。有意思的是,她成績最低落的時候,正是我最焦慮的時候,是誰影響了誰呢?
七年級結(jié)束的期末考,女兒成績跌到了歷史最低。我先慌了,一整天沒怎么搭理孩子,也不參加期末家長會。這種種“冷暴力”,直接導致七年級暑假親子關系惡化。
那個階段,孩子爸爸正好去外地工作,沒有人來緩解母女間的緊張關系;二女兒還小,只能插科打諢,起不到根本的扭轉(zhuǎn)作用。
那個暑假,整日悶在家,逼著她完成各種作業(yè),最后竟然發(fā)現(xiàn)孩子有輕微的自虐行為,我的內(nèi)心大為震動。
必須及時終止這種發(fā)展勢頭,我和大女兒推心置腹好好談了一次。
首先我為自己在期末考后的態(tài)度道歉;再分析她這次考試失常的原因,語數(shù)英都取得不錯的成績,說明學習大方向沒有問題,主要是四小科失了分,導致名次下滑較多。
其實這些情況女兒都明白,但負面情緒始終無法化解,主要是緣于我的態(tài)度。我很后悔,自己的一次情緒發(fā)泄,給孩子留下難以消解的傷痕。
解鈴還須系鈴人。我不再逼孩子做過多無謂的練習,每天和她一起做做家務、聊聊天,有時候找部電影看看。暑假后半段,我們的關系慢慢緩和,女兒也一點點找回自信。
八年級起,女兒的學習狀態(tài)明顯回升,而我經(jīng)過深深的反思后,心態(tài)也平和了。無論成績?nèi)绾?,女兒一直在努力,父母要做的是鼓勵與相信,其他就放下吧。
自此,我?guī)е活w篤定的心陪伴孩子。如果問篤定的底氣從哪里來?來自陪伴、觀察、分析后的了解,來自松弛的親子關系,來自清醒的自我認知和降低的期望值。
女兒被高中錄取后,學校先召集部分家長,進行報歷史強基班的思想動員。今年高三文科班成績斐然,吸引了不少學生和家長。
回來后,我問女兒的意向,她思考后,決定堅持物理方向競賽強基班。我也尊重她的選擇。
對于新高考的政策,還沒搞清楚呢,競賽是咋回事,更是一頭霧水。但對于還未嘗試還未發(fā)生的事,沒啥好糾結(jié)。在初中時,但凡遇到這樣信息不對稱的時候,我的方法就一條:主動示弱,交給孩子做主。
很多家長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啥也不懂,胡亂選咋辦?我要對他的人生負責啊。于是,經(jīng)驗主義上位,總想替孩子作選擇作決定,即使是提建議,也會下意識地主觀臆斷“反正我的建議在這里,你自己決定,只要你到時候不后悔”。潛臺詞就是“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边@樣說,其實是在威脅孩子。
讓孩子選擇,不是完全甩鍋,是和他一起分析現(xiàn)狀,然后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交由他承擔。
初中三年,當女兒猶豫彷徨時,拿不定主意時,被外界信息干擾時,信心不足看不清路時,我的選擇是:比她更弱。因為這樣的時刻,孩子真正需要的,往往并不是答案,而是父母的傾聽及鼓勵。
我們一般這樣做:
先聽她說,說的過程就是復盤和反省,梳理自身的長短和事件的利弊,發(fā)現(xiàn)核心問題所在。
和她交流,不下定論,不給意見,表述是:“對這件事,我的看法是……你的看法呢?”
給她鼓勵,內(nèi)容要具體,不是空泛的“你多聰明啊”“你肯定行”,而是“你解難題的能力很強,先理清題干,列好條件,一步步來”“你的聽課效率非常高,老師們都這么說”“你的筆記很詳細,說明條理很清晰”。
每當孩子問:“我該怎么辦?”我們?;卮穑骸澳阌X得呢?”“你怎么想?”“你已經(jīng)有決定了,對吧?”
有時候,她也會撒個嬌:“媽媽,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呀。”
那就順水推舟:“對呀,你越來越強大了,當然就顯得媽媽越來越小白啦,你得教教我,幫我分析看看?!?/p>
就這么著,孩子越說越想說,幼稚的,氣惱的,口出狂言的,我都不評判,只是聽,然后聊。
女兒在小學時,很多人覺得她是個膽怯、放不開、不善言辭、交流能力差的孩子,初中三年變化非常大,幾乎從“社恐”變成“社?!薄?/p>
回頭想想,女兒小學是在我就職的學校讀書,成天待在媽媽眼皮子底下,未必沒有被媽媽氣場壓制的原因。進入中學,才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啊。
養(yǎng)育孩子,無須較勁。父母們已經(jīng)夠強勢了,弱一點,無妨。
編輯 東籬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