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鋒,張先軍
(1.洛南縣四皓街道農業(yè)綜合服務站,陜西 洛南 726100;2.鎮(zhèn)安縣回龍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陜西 鎮(zhèn)安 711500)
四逆湯是《傷寒論》少陰病的主方。 它的功效是回陽救逆,主治少陰病之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證之四肢厥逆,惡寒蜷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象細微或太陽病汗多亡陽者。 它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藥組成。附子為純陽燥烈之品,效力強大,能上助心陽以通心脈,中溫脾陽以散寒,下補腎陽以益火,能復散失之元陽,有回陽于頃刻之間之效。 筆者常用此方治療豬、牛、羊的高燒不退、腹瀉或者母畜產后不食等疾病, 在獸醫(yī)臨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大略陳述于下。
2021 年12 月4 日下午,四皓街辦閆溝村養(yǎng)殖場發(fā)現(xiàn)一例病牛,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小牛拉稀已有3~4 日,糞便顏色為白色,初步判斷為未消化的乳汁,已服用治療腹瀉藥物,但療效不佳。 臨床診斷都,建議采用中藥治療,并開具處方為:生附子30 克(先煎半小時)、干姜20 克、炒白術30克、炒厚樸10 克、益智仁20 克、炙甘草10 克,另用肉桂末15 克與湯藥一起沖服。
堅持灌服2 天,但仍沒有明顯好轉,犢牛腹瀉時間太長,會對犢牛造成嚴重危害。犢牛臥地,精神尚可,排泄物為白色米湯樣稀糞,為了防止脫水,應立即給犢牛灌服口服液補充體液,并配置中藥藥粉。 依據(jù)長期診治經(jīng)驗,散劑的效果優(yōu)于湯劑,開方如下:黨參20 克、炒白術30 克、干姜5 克、肉桂10 克、茯苓10 克、益智仁20 克、藿香10 克、神曲15 克、生白芍10 克、炙甘草10克、制附子10 克。 用兩副藥的量打粉,本當按兩次灌完,由于牛犢體重偏小,胃容量也相對較小。不可分2 次灌服,可改為分3 次灌,每次加2 小袋口服補液鹽,需盡快灌服,可有明顯成效。
堅持服用,犢牛已見明顯好轉,排便為糊糊狀,精神好了,病情已得到控制,好轉后可以減少藥物的灌服次數(shù),看只灌2 小袋口服補液鹽。
這例犢牛腹瀉從發(fā)病到治愈整個病程10天時間,中間沒有脫水,到12 月6 日時已經(jīng)發(fā)病超過8 日,作為醫(yī)生,應該及時意識到了病情的嚴重性,并做好病情加重的心理準備以及應對措施。 一般的腹瀉病例到了3~4 日以后,將難以挽救,或者早已死亡。 病重就得用猛藥,當時果斷放棄湯劑,改用散劑,散劑的好處是直入胃腸,藥效持久,功效比湯劑強;湯劑在體內代謝很快,藥效發(fā)揮快,但作用時間短。 治療牛結節(jié)病時通過把湯劑和散劑結合使用,才使得療效可靠。
這次治療犢牛腹瀉所用的方劑以四逆湯為主,或者說是以附子理中湯為主方。 開湯劑時比較大意。 但無效以后才引起重視,重新組方,還是以附子理中湯做底方,受“腎司二便”的啟發(fā),以補腎溫陽為根本大法,改變了以往治腹瀉用平胃散單純健脾的做法,
腹瀉一癥,多是寒瀉,或者是寒濕,而痢疾多是濕熱。 腹瀉與痢疾是兩個不同的病癥,不可混為一談。 明代醫(yī)家王肯堂在《肯堂醫(yī)論》中說:泄瀉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但大便泄水,并無努責后重者是也。 這里講的“泄瀉”就是腹瀉,有無“努責后重” 是腹瀉與痢疾的區(qū)別。 腹瀉似水樣瀉,一瀉而出,毫無阻滯感,而痢疾有阻滯感,里急后重,內有氣機阻滯,在獸醫(yī)臨床上常見的是腹瀉,而不是痢疾。
明代另一位醫(yī)家張景岳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鍵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wèi)。 這是講脾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飲食,并化生氣血輸布到全身。 他進一步講,腹瀉的后果是“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陽衰則寒從中生……陰寒性降,下必及腎”,因此腹瀉的病因關聯(lián)到脾腎二臟。
《黃帝內經(jīng)》講:腎者,主蟄,封藏之本。 清初醫(yī)家張璐說“五更瀉是腎虛失其閉藏之職也”,這實際也是關門不固的意思。 腎開竅于二陰,司二便之開闔, 就是大小便是由腎所掌控。 所以,治療腹瀉首先是溫補腎陽,次為補氣健脾,用生附子、肉桂溫壯腎陽,益智仁補腎起輔助作用,用黨參、白術健脾止瀉,用干姜溫胃散寒,用茯苓健脾利水來輔佐,用藿香化濕醒脾,神曲消食化積,全方藥物合用溫腎健脾,助中焦脾胃運化正常而瀉止;用生白芍是防止干姜、附子燥熱太甚。
中醫(yī)或者中獸醫(yī)學所說的陽虛,是西醫(yī)的體質差、抵抗力弱,這種體質的病人(畜)得了傳染病,其發(fā)熱也是用四逆湯來溫陽散寒。 對于不發(fā)熱或者體溫下降的病例也可按此證來治療。
洛南縣四皓街道黨溝村養(yǎng)殖場的一例病牛臨床癥狀為:臥地不起,食欲廢絕,體溫38.3℃,體表微顫,微惡風寒。 臨床經(jīng)驗,一般不發(fā)燒體溫正常的,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大寒,二是糞便干結堵塞腸道。 二者的區(qū)別是大寒之證舌苔白,糞便干結的舌黃,因為苔白屬寒,苔黃屬熱,這是辨證的依據(jù)。
舌苔,舌白而潤,確診為寒證無疑。 寒證易兼濕邪,由于濕性陰寒,牛的唇內舌下滑膩是濕氣太重,可加入藿香、蒼術等化濕的藥。 病牛體重約250 千克,開方如下:生附子200 克(先煎50 分鐘)、干姜150 克、桂枝100 克、藿香50 克、炙甘草100 克,1 劑。
灌藥后0.5 小時, 觀察病??芍鲃舆M食,已有明顯成效,堅持灌服2 天,即可痊愈。
對于母牛產后不食, 容易被診斷為肝氣犯脾,而以疏肝解郁之法治療,而達不到治療效果。而母牛產后不食真正的病因的是產后腎陽虛衰。
2022 年初, 附近養(yǎng)殖場一例病羊臨床癥狀為:母羊產后不食,根據(jù)臨床癥狀,開了1 副四逆湯的方子,煮水灌服。 方藥為:生附子50 克(先煎半小時)、黨參50 克、干姜40 克、細辛20 克、桂枝30 克、炙甘草30 克,1 劑。
2022 年3 月25 日,四皓街道出現(xiàn)一例牛臨床癥狀為:頭胎產后7 日,無進食欲,體重約為200 千克,可以四逆湯為主方:制附子100 克、肉桂80 克、蒼術50、藿香100 克、川芎20 克、干姜50 克、當歸50 克、陳皮30 克、白芍50 克、炒神曲50 克、炙甘草50 克,1 副,制散劑,分3 日灌服,每日1 次。
以上兩個病例灌服3 天后均已有明顯好轉。
所用的制附子,是把生附片用水浸泡1 夜后上鍋蒸熟,水燒開后蒸40~50 分鐘,晾干備用。生附子的毒性很大,但經(jīng)過這樣高溫處理以后很安全。 方中的蒼術、藿香、陳皮理氣化濕,因為陰寒內盛隨之而來的是濕邪也盛,濕性陰寒,寒與濕往往是孿生的雙胞胎,相協(xié)相生,蒼術、藿香化濕能醒脾開胃,在全方中起重要作用。 神曲起助消化的作用;當歸、川芎、白芍補血活血,因產后體內多有瘀血滯留;肉桂與附子共溫腎陽,干姜溫中散寒,與附子協(xié)同,增強回陽救逆之功效。
產后陽氣大衰,體內寒氣太重,故而食欲全無。張景岳說:產后“血氣隨胎而去,必屬大虛?!庇械脑谏a時體力消耗太過, 還出現(xiàn)了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類似于《傷寒論》的少陰病的“但欲寐”。病畜既沒精神,又無食欲,當屬陰證?!拔赣袩岵畔壬起嚒?, 反推出來是胃里寒氣太重。 由于“腎主生殖”,腎主一身之陽,母畜孕育胎兒的過程全賴腎氣的固護。 《黃帝內經(jīng)》: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句話的意思是,陽氣就好像天上的太陽,如果太陽不能正常運行,自然界中的生物必然不能生存,人體中的陽氣如果運行失常,就會短壽或者夭折,生命功能微弱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