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潼
2016年,北京街頭出現(xiàn)了一道風(fēng)景,很多人開始騎著紅黃藍(lán)三原色的小自行車在街面上穿梭往來,地鐵站、公交站、街邊、路口,成片的這種車輛碼放整齊,一眼看不到頭。
紅,是橘紅色的摩拜;黃,是明黃色的ofo;藍(lán),是深藍(lán)色的bluegogo。下載了手機(jī)里的APP,到車輛前面,對著智能電子鎖上的二維碼掃一下,啪嗒一聲鎖開了,可以騎上車去任何地方。這種自行車,有一個時髦的名字,叫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確實是個好東西。智能鎖隨時隨地掃碼就能打開,不管騎到了什么地方停下來就可以鎖上,一借一還特別方便。以前也有過一種公共自行車,騎行體驗也還不錯,可唯一有個缺點就是借車還車有點麻煩。共享單車就不一樣了,只要不是影響公共出行的地方,隨便停在哪兒都可以,實實在在方便了百姓出行。就好像小黃車ofo那個標(biāo)語說的: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共享單車,騎起來都很舒服,價格還便宜,每次騎行也就是一塊錢左右的消費(fèi),可以說是最廉價的出行方式了。
而且,運(yùn)營公司對于智能管理這塊,做得也很到位。
這些共享單車剛投放市場的時候,雖然車多夠用,但是在騎行之前,也得在附近滿世界去找,因為不一定它們會被上一位“騎手”停放在什么地方。
隨后局面就轉(zhuǎn)變了,手機(jī)里的APP可以看到附近的可用車輛了,而且哪一輛是好車,哪一輛是故障車,都給你標(biāo)注得明明白白。人們坐在屋里就可以知道出門該往哪個方向走,去找一輛坐騎,少了很多尋覓的麻煩。
本來是一件挺好的事,可就有那么點子人,把那些給大多數(shù)人帶來方便實惠的共享單車,弄得有些跑偏。
每一輛共享單車都是只允許一個人騎行,不允許騎車帶人,這其實在交通規(guī)則里面也是有規(guī)定的。紅黃藍(lán)三種共享單車在設(shè)計上,都是沒有橫梁和后架的,估計就是為了避免多人使用同一車輛。
但禁不住有“好漢”敢于在大街上玩雜耍,沒地方坐那就站著,站在自行車后軸突出的那部分上。只夠腳尖稍稍擱置的小受力點,令他們踩得不亦樂乎。見過好幾次因為這樣操作而人仰馬翻的事情,新聞也報道過這類交通事故,可這些人該怎么干還是怎么干,只要交警看不見,仍然我行我素。
帶著個大人還算好的,最起碼人是站在后面,而且成年人的反應(yīng)也靈敏些??墒悄切┌押⒆臃旁谇爸密嚳鹄锏募议L,就不明白他們是怎么想的了。
帶著孩子出門去玩,不想走路了,就掃開一輛共享單車,然后大人騎著車,把孩子就牢牢地放在了車筐里面。孩子坐在筐里,隨著家長的車把變換方向而左搖右擺,那場面真是讓人揪心。從小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用守規(guī)矩”的榜樣,對他們以后的成長,將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引導(dǎo)呢?
再者說了,真要是遇見個緊急情況,孩子的位置首當(dāng)其沖,大人想實施任何措施都是來不及的。
共享單車,既然是共享,那就說明是所有人共同來分享,那不是誰的私有專屬,方便不是特意為某一個特定的人提供的。但事情總就是那么魔幻,不守規(guī)矩并且自私的人,什么事都能做出來。
不知道使用的什么工具,敲掉了共享單車上那把最具有智能特性的車鎖,換上一把自己的鎖,行了,這車現(xiàn)在是我的專屬了,別人誰也別想騎走。
還有更直接的,把車推進(jìn)自家院子,出門時候我騎上,回來繼續(xù)扔到院子里鎖上街門,誰也看不見。連買一把車鎖的錢都省了。其實現(xiàn)在一輛普通自行車沒多少錢,這么費(fèi)心的操作,值當(dāng)嗎?
還有就是,日子長了以后,很多人不像最初那么在意了,騎完車把車隨便往哪兒就那么一扔,鎖了車直接走人。寫字樓門口、地鐵站門口、商場超市門口,就連人行路的盲道上、護(hù)城河的水溝里,甚至個別平房的屋頂上,都能看見共享單車的影子。說實話,這不是首善之區(qū)該有的樣子。規(guī)規(guī)矩矩地把一輛小自行車停放在路邊畫好的方框里,就那么費(fèi)勁嗎?
存車不在意,騎行的時候也同樣不在意了。不管是馬路牙子還是溝溝坎坎,反正不是自己家的車,一使勁就敢沖上去。結(jié)果當(dāng)然會造成那些車輛越來越難騎。
后來慢慢喜歡上了共享電動車。
前幾年大街上出現(xiàn)了印著“MANGO”標(biāo)志的電動車,一開始還以為這是“芒果臺”做的三產(chǎn),后來才明白他們之間沒什么關(guān)系。
騎過一次之后就真心喜歡上了。不用自己蹬,座椅也軟和,而且速度比自行車快,但是又不會快太多,速度也就是一小時十幾公里。主要是價格也不貴,騎一圈下來五六塊錢。開鎖之前還能提示剩余電量,大概其能跑多遠(yuǎn)的距離。方便、快捷、安全又便宜,評語就倆字——舒坦。
有一段時間還見過一種共享汽車,最早的一批應(yīng)該是GoFun吧,車型和Smart差不多,加上司機(jī)能坐兩個人。可只是偶爾看見,從面前經(jīng)過的一百輛車?yán)锩嬉矝]有一輛。大概是因為投入成本太高,不好大面積覆蓋。
有用過這種車的人說,體驗感比較一般,主要也是由于找車和存放都不容易,非指定地點不可以還車,否則會收取高額的停車費(fèi)。而且都是電動車,充電樁本來就不好找,跑不了遠(yuǎn)路。所以這兩年很少再見著了。
所有這些共享類型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電動車和汽車,無非是為了提倡一種低碳環(huán)保資源節(jié)約的新型出行理念,也為了讓大多數(shù)人能夠在“共享”的領(lǐng)域里獲得方便。
還是那話,既然是共享,就別只在意自己,也得想想別人,好東西就好好享,不能禍害。自私的人,那肯定是不配聊共享這件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