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鮮鮮
1980年代,一本名為The Of cal Preppy Handbook 的小冊子風靡一時。這本書出自時尚專欄作家Lisa Birnbach之手,原本是介紹美國大學預科生生活:高中畢業(yè),即將進入大學,也進入成年人的世界,未來的精英們有太多的潛規(guī)則需要學習;關于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預科生”,從吃穿用度到社交行為事無巨細:應該如何住宿舍,如何運動,如何規(guī)范行為舉止,如何談戀愛,以及最受關注的—如何穿著?書中從整體風格到具體選什么配飾、生活方式的單品、每天怎么穿一一道來。信息豐富的同時故作老派和矯情,令人忍俊不禁,與其說是一本關于預科生身份與生活方式的實用指南,不如說是對于中產(chǎn)階級及以上精英階層的高明嘲諷。但也正是這本書被當作預科生時裝風格的時尚圣經(jīng),將預科生時尚風格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于人前。
從常春藤風格說起……
探索預科生時裝風格的起源,很容易就會追溯到常春藤風格—甚至可以這么說,前者就是后者隨著時代發(fā)展的一個分支,二者之間的界限至今也相當模糊。正如直白的命名所暗示的那樣,常春藤風格即進入藤校后應當遵循的著裝法則,而最初主要指的是男裝。當一個男孩即將成年,并且考慮去讀大學,那么就該開始準備接下來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里要穿的基本衣物了。
在1950年代之前,Ralph Lauren、Giorgio Armani、Thom Browne等諸位設計師都還沒有登上歷史舞臺。很多商店靠著為那些擁有成為東部商界精英(Eastern EstablishmentElites)之壯志的年輕人提供著裝而名聲大噪,并被人們稱為校園商店(campus shop)。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并至今依然聲名赫赫的就包括J. Press和Brooks Brothers。這些商店最初都出現(xiàn)在一流名校的所在地:哈佛、普林斯頓、耶魯,以及其他常春藤名校。到了1950年代初,它們開始擴張到更遠的地方:基本上每個城市或是大學城,都有一個校園商店供應常春藤風格的服裝。
二戰(zhàn)后,大量中產(chǎn)階級年輕人有機會進入高等教育機構。感謝這些校園商店,為他們提供既實穿又好打理的衣服。走進這樣一家校園商店,在木質墻板、皮質高背扶手椅和格紋地毯所營造出的老派大學俱樂部的氛圍中,蘇格蘭毛衣和英國雨衣、秋天穿的雜色哈里斯粗花呢夾克和春天穿的灰白條紋泡泡紗外套琳瑯滿目,一整面墻的黃銅貨架上堆放著斜紋真絲領帶,大疊大疊的純色或條紋牛津布襯衫讓人挑花了眼。
但是正如《格調》一書所提到的,上層人士能夠察覺“一件牛津布襯衫中的丁點滌綸成分”,因為那是可悲的中產(chǎn)階級標志。來自特定階層的著裝風格,天然具有排他性。常春藤風格的基本款衣物,在裁剪和質量方面也自有微妙之處,讓它們變得不那么尋常。比方說,一件真正的常春藤風格運動夾克一定會在翻領處(有時候是衣領邊緣、口袋翻蓋或是接縫處)走一條四分之一英寸的針腳,以此彰顯運動風格。就是類似的小細節(jié),看起來不起眼,很容易被外行人忽略,但對于懂行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可以區(qū)分開這個群體真正的成員和只是穿上這些衣服的局外人。
毋庸多說,這一切都不應該是嶄新的、锃亮的、仿佛剛大采購回來的。富裕意味著質量,而質量意味著耐用:無論是卡其褲、粗花呢外套、毛衣還是皮鞋,最好都稍微磨損一點、弄皺一點。最妙的是歲月帶來的使用痕跡,及其營造出的漫不經(jīng)心之風度。這就是人們心中“老錢”的感覺。
一切都關乎場景!
從1960年中期到1980年左右,常春藤風格逐漸消退。越戰(zhàn)、愛之夏、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以及隨之而來的嬉皮士運動,讓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時裝風格產(chǎn)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就是在這個時期,預科生風格悄然興起:1967年,Ralph Lauren成功將這一風格的服裝帶入大眾視野。這位曾穿著Brooks Brothers的名校生,對于常春藤風格有卓越的認知和品位。他深受這些常春藤風格品牌的影響,并把自己的男裝系列設計成一種具有盎格魯血統(tǒng)的美國風格,其中充滿了明亮的粉彩、粗花呢、灰色法蘭絨和老派領帶等元素。時間再來到1980年,Tommy Hilfiger、Calvin Klein和Lacoste將這一風格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有趣的是,Tommy Hilfiger后來跟The Offical Preppy Handbook 一書的作者Lisa Birnbach合作推出了一條服裝支線,名為PrepWorld,其造型特輯也以手冊的排版作為藍本。
同樣以名校的身份與生活方式為背景,僅從名稱就可以看出常春藤風格與預科生時裝風格的區(qū)別:后者是即將直升藤校的私立高中預科生,比起藤校的優(yōu)等生來說更加無憂無慮,更具有少年氣,甚至稍顯叛逆與玩世不恭。但即便如此,預科生時裝風格依然是一種精英身份的象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運動元素同樣如此,正如The Of?cal Preppy Handbook中所寫:運動主義是預科生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運動能顯示出紳士們對簡單、健康的娛樂活動的追求,同樣也展現(xiàn)力量與領導力。
這里所說的運動當然并不是足球或籃球這些起源于勞工階層的運動:在南方,這些運動往往是航海運動主題,因此紅白藍的航海色調、帆船鞋與纜繩毛衣最為常見。北方式的預科生風格更低調、柔和與低飽和度,一切都關乎馬術或鄉(xiāng)村生活,比如馬靴與馬褲的元素。而春夏季節(jié)的預科生風格著裝精髓,則只有一條:穿得好像你要去打高爾夫球一樣。這些典型的單品都高度場景化,暗示著穿著者的生活方式、教育背景與家庭背景,以及故作清高的小做作。
風格的精髓同樣存在于細節(jié)之中。比如預科生風格的重要單品便士樂福鞋,很多年輕學生真的會在腳背飾帶上的菱形切口里塞入用來打電話或搭車的一便士硬幣,因為把硬幣放在衣服口袋里太不優(yōu)雅。又比如另一標志性單品Polo衫,這種經(jīng)典翻領針織衫的紐扣設計,是為了讓人們在騎馬的時候固定衣領以免打到臉。時裝的材質當然是基本要求,The Of?cal Preppy Handbook夸獎過肯尼迪總統(tǒng)的女兒卡羅琳·肯尼迪—“嚴格地講,她在衣飾、舉止方面比她母親更有預科生風范”—因為“在哈佛廣場的4年當中,任何非自然類纖維都未能貼近過她的身體”。
預科生風格以各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影視劇作品中,而這也展現(xiàn)出時代思潮與流行文化的變遷。從1970年電影《愛情故事》里的哈佛小情侶,到1995年電影《獨領風騷》中就讀于比弗利山莊貴族學校的Cher,從著名的《死亡詩社》里升學率一流的威爾頓預備學院,到2000年美劇《吉爾莫女孩》中的常春藤風格發(fā)源地新英格蘭,1999年電影《危險性游戲》展現(xiàn)了預科學校文化中頹廢和亞文化的一面——而21世紀的人氣美劇《緋聞女孩》也是。當人們在疑惑于以緊身白襯衫和百褶裙打造的性感校園女孩形象的Britney Spears,或是同樣熱辣、性感、團妹的女團造型,是不是能被稱為新時代的預科生風格時,不妨再回想《緋聞女孩》:雖然男女主角團毫無疑問是預科生風格以及常春藤風格的典型人群,但劇中最為預科生風格的一幕沒有之一就是:Serena和Blair坐在學校臺階上吃午餐,背后印著名校校徽的旗幟成為最不顯眼但同樣重要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