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雪 孫利華
作者單位 :110006 遼寧沈陽,沈陽醫(yī)科大學[宮雪(現(xiàn)工作單位為遼寧電力中心醫(yī)院)、孫利華]
在全世界爆發(fā)式流行的糖尿病的總體患病率在中國成年人群中約為11.6%[1]。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殘因素和慢性并發(fā)癥中最常見的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2]。以往研究表明,DPN在患2型糖尿?。═2DM)30歲以上患者中的發(fā)病率為61.8%,DPN易導致患者喪失或遲鈍保護性感覺而發(fā)生足部感染和潰瘍,甚至導致截肢[3]。臨床上DPN治療過程中甲鈷胺和α-硫辛酸的療效確切。前列地爾的主要成分是前列腺素E1,其藥物載體是脂微球,具有靶向分布到血管受損處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擴張血管[4]。本研究對T2DM合并DPN患者采用甲鈷胺、α-硫辛酸聯(lián)合前列地爾治療,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82例T2DM合并DPN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DPN在《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5],異常項目≥2項即可確診:①踝反射消失;②10g尼龍單絲檢查提示足部感覺消失或消退;③振動覺異常;④溫度覺異常;⑤至少有≥2項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40m/s,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45m/s。排除標準:合并妊娠、1型糖尿病、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有出血傾向者、其他原因如惡性腫瘤浸潤、顱腦病變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n=39)和研究組(n=43)。對照組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齡(70.13±2.24)歲,研究組中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齡(68.24±3.81)歲。兩組患者平均年齡、性別比例等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期間一般情況保持穩(wěn)定,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5~7mmol/L,餐后2h 7~10mmol/L。對照組:患者給予1mg甲鈷胺注射液,靜脈推注,1次/d,同時給予600mg α-硫辛酸注射液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同時避光,1次/d,共3周。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10μg前列地爾注射液加入生理鹽水10ml靜脈推注,1次/d,共3周。治療期間隨訪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和血常規(guī)等指標。
1.2.2 觀察指標 ①肌電圖: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腓腸神經和正中神經的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NAP)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復合肌動作電位(CMAP)、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的潛伏期和波幅,記錄并分析。②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ǒng)(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③安全性分析:觀察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和血常規(guī)等檢查結果及不良反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 19.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肌電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SNAP波幅、CMAP潛伏期、CMAP波幅、SCV和MCV等肌電圖指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正中神經、腓腸神經的SNAP、SCV波幅、正中神經、腓總神經CMAP、MCV波幅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治療后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CMAP潛伏期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正中神經、腓腸神經的SNAP、SCV波幅、正中神經、腓總神經CMAP、MCV波幅等指標明顯高于各自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CMAP潛伏期明顯低于各自治療前,且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 1、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正中神經肌電圖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腓腸神經和腓總神經肌電圖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 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治療前TCSS評分分別為(10.17±3.05)分、(10.09±2.99)分,研究組患者治療后TCSS評分為(5.37±2.17)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01±3.02)分,且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TCSS評分均明顯低于各自治療前,且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3 安全性分析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行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和血常規(guī)檢查,均未見明顯差異。研究組患者進行前列地爾靜脈推注治療過程中有3例患者發(fā)生局部血管發(fā)紅反應,癥狀在靜脈滴注后消失。
作為糖尿病的重要合并癥之一,DPN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有神經因子缺乏、缺血低灌注損傷、氧化應激損傷等理論。作為最強的抗氧化劑,α-硫辛酸在DPN的臨床治療中較早使用,其抗氧化作用明顯強于維生素E和維生素C,可減輕神經組織和神經細胞的炎癥反應、糖毒性和氧化應激損傷,提高神經傳導速度和神經細胞內Na+-K+-ATP酶活性,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脂質過氧化[6]。神經內軸突的逆向運轉和蛋白質糖基化在高糖狀態(tài)下發(fā)生障礙,導致軸突變性。作為維生素B12的活性衍生物,甲鈷胺可滲透入神經細胞內,增強軸突的運輸功能,廣泛促進細胞脂質、蛋白和核酸形成,使受損神經得到修復。
缺血低灌注損傷在近年來成為研究的熱點,本研究中,在缺血再灌注損傷治療中,在聯(lián)用甲鈷胺和α-硫辛酸基礎上給予前列地爾治療,作為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前列地爾的脂微球載體結構對受損血管有靶向分布作用,對DPN缺血低灌注損傷可進行強效改善[7];另外,血管內皮細胞在前列地爾的作用下可產生纖溶物質,可幫助血栓溶解;最后,前列地爾可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和攜氧能力,抗血小板聚集。因此,在DPN治療過程中,前列地爾可有效改善微循環(huán)。
以往研究表明,DPN患者中80%有神經電生理異常的發(fā)生,當發(fā)生軸索和神經髓鞘病變時,可表現(xiàn)為CMAP潛伏期延長、SNAP波幅降低、CMAP波幅降低、SCV和MCV減慢[8]。本研究對DPN患者進行甲鈷胺、α-硫辛酸和前列地爾三藥聯(lián)用進行治療3周后發(fā)現(xiàn),正中神經、腓腸神經和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明顯高于治療前,明顯改善SNAP波幅、CMAP潛伏期和CMAP波幅,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機體電生理指標在三藥聯(lián)用后得到明顯改善。
DPN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肢體末端感覺異常、燒灼感、疼痛感和麻木感,因此,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通過TCSS評分進行評價[9],結果顯示,DPN患者治療后TCSS評分明顯降低,改善患者肢體末端感覺異常、燒灼感、疼痛感和麻木感等癥狀,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因此,三藥聯(lián)用在改善臨床癥狀和電生理過程中均有較好的效果,主要因為甲鈷胺促進軸突的再生和運輸,修復神經因子;α-硫辛酸阻斷糖基化過程,發(fā)揮抗氧化應激損傷作用,改善代謝紊亂;前列地爾改善周圍神經缺血低灌注損傷,改善微循環(huán)后可促進甲鈷胺營養(yǎng)修復作用和α-硫辛酸的抗氧化作用[10]。在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患者靜脈推注前列地爾時有局部血管發(fā)紅的表現(xiàn),改為靜脈滴注后癥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