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宏
蒸饃要講究方式方法,而人在世上活一遭,又何嘗不講個“火候”呢?那就把自己當成一個“饃”,猛火當砥礪,慢火作陽光,蒸一蒸吧!
幼時過年,家里要蒸好幾鍋饃。娘干活兒精細,蒸饃和面,一定要用新汲的溫井水,且一次將水倒足。一瓢面配半碗水,和出的面團光光滑滑、不軟不硬。娘說,饃要蒸得好,水和面粉搭配都有定數(shù),心里留個底兒,就會做得又快又好。
面發(fā)好后,要加入堿水中和。堿面放多少,一靠經驗,二憑感覺。冬夏不一樣,干濕不一樣,一時有一時的情況。聞聞面團的氣味,撕撕面筋的韌度,多少就有了譜兒。
等饅頭劑子揉好安頓在箅上,鍋底下先是小火慢烤,水開花了,就加火候。十幾分鐘,饃香溢出了鍋。饃熟了!娘說:“稍涼一涼,等饃歇歇神兒。”
終于揭鍋了,只見白汽繚繞間,饃們圍圈而坐,文文靜靜,飽滿潤澤,端的是花開月圓的圓滿與安詳。這是蒸饃的最高境界。
看喲,簡簡單單蒸鍋饃,也有著許多講究。俗話說,不蒸饅頭蒸(爭)口氣。這氣,對饅頭來說,是熱力大小、火候緩急;對人來講,則上升到志氣、骨氣的層面了。
蒸饃,要火候?;饎葸^猛,饅頭會裂縫,一張光滑的皮兒包不住膨脹的野心;火勢不及,饅頭會委頓,七歪八扭站不成一個饅頭應有的姿勢。饃蒸熟,且莫急,安心等待幾分鐘,等上行的熱氣漸漸平息,饃就緩過了神兒。這就避免了高熱驟冷導致饃皮發(fā)皺,饃往回縮。那白胖胖的“楊貴妃”不至于變成皺巴巴的小老頭兒。
想想,人活世上,也何嘗不講個“火候”?
令我驚喜的是,作家陳忠實有次在會上講話,也說到人生與蒸饃的關系:“人生如蒸饃,饃蒸到一半,最怕啥?最怕揭鍋蓋。因為鍋蓋一揭,氣就放了,饃就生了?!?/p>
是啊。饃,蒸到一半,就揭鍋,最易泄氣、散熱。這讓人想到那些心急難耐、焦慮不安的一副副窘態(tài)。他們也“蒸饃”,也做事,但做一點點就要揭鍋看看。他們已忘記最好的結果是先把“饃”蒸好。你揭不揭鍋,饃都在那里。默默無聞、心無旁騖地只管做事,何愁“饃”不完美?
所以,一事當前,唯有踏踏實實做事,一心一意往前奔,云蒸霞蔚般的美麗才可能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