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博
第一步:憶
趁熱打鐵,課后抓緊時間,對照書本、筆記,及時回憶有關(guān)的信息。實在記不起來時,可以借同學的筆記參看。這是整理筆記的前提,為筆記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補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因老師講得太快,在做筆記時出現(xiàn)省略、符號代替文字等情況。因此,我們要在憶的基礎(chǔ)上,及時做修補,使筆記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
仔細審閱筆記,對錯字、錯句和其他不夠確切的地方進行修改,使筆記有“準確性”。
第四步:編
用統(tǒng)一的序號,對筆記內(nèi)容進行提綱式、邏輯性的排列,梳理好筆記的先后順序,使筆記有“條理性”。
第五步:分
以不同顏色的文字、符號等劃分筆記內(nèi)容的類別。以道德與法治課為例,要分清哪些是基本概念、哪些是重點內(nèi)容、哪些是疑難問題等,為分類摘抄做好準備,使筆記有“系統(tǒng)性”。
第六步:抄
分類抄錄經(jīng)過整理的筆記。同類的知識,抄在同一筆記本或一本筆記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類抄錄。這樣,日后使用就方便了。按需選用,條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筆記有“資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