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素英
常說“肥人多痰濕”,這說的是中醫(yī)學里“痰”的概念。中醫(yī)“痰”是指人體津液因氣化功能失常,在體內逐漸積聚形成的產物,具有逐漸蓄積、凝結積聚、遍布周身、致病廣泛等特點,故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說。
痰在中醫(yī)學上概念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主要由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影響津液的正常輸布與排泄,致水濕停聚而成。中醫(yī)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之說。因此,中醫(yī)中藥治痰常以清肺、健脾、益腎為主。同樣,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食物,合理食用對痰證有很好效果。比如:以脾虛為主有痰者可常吃薏苡仁、茯苓、白扁豆、山藥、蓮子、芡實等利濕之品;肺虛為主有痰者可食用銀耳、百合、荸薺、梨、西洋參、冬蟲夏草等補肺之品;腎虛為主有痰者可食用枸杞子、核桃、桑椹、黑芝麻、甲魚等補腎之品。
痰證主要指的是以痰作為致病因素在人體內生成與蓄積所導致的中醫(yī)證候,常見于咳嗽、哮病、喘病、胸痹、厥證、郁證、癲狂、頭痛、眩暈、中風、積聚、癭病等病證。痰證可分為濕痰、熱痰、風痰、燥痰、寒痰等不同證候類型,其主要治法以理肺化痰、燥濕化痰、清熱化痰、潤燥化痰、祛風化痰等為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習慣越來越傾向于高糖、高脂的食物。從中醫(yī)角度來講,飲食上膏粱厚味,易化痰生濕,飲食失宜必然極易造成痰證的發(fā)生。因此,健康合理的飲食管理對控制痰證至關重要。
1.飲食有節(jié) 食量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正如《千金要方·養(yǎng)性序》所說:“不可饑而食,食不可過飽,過飽則易生積聚;不可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過飲則易生痰癖。”
2.均衡飲食 五味調和,適寒溫。食物的五味能養(yǎng)五臟之氣,調和人體氣機,化生津液。若飲食失衡將致五味失調,使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疾病。如偏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品,引起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停聚,聚濕生痰。
3.顧護脾胃,清淡飲食 中醫(yī)認為脾胃居中焦,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養(yǎng)生應以顧護脾胃為中心。顧護脾胃以清淡飲食為佳,同時養(yǎng)成良好進食習慣。
4.飲食調養(yǎng),三因制宜 即根據四時氣候、地域環(huán)境及患者體質進行飲食調養(yǎng),把握自然的平衡。
5.飲食“五禁” 《內經》提出了“五禁”,即肝病應當忌辛物,心病應當忌咸物,脾病應當忌酸物,腎病應當忌甘物,肺病應當忌苦物。
同時,我們也要根據痰證不同的證候類型合理管理飲食。
1.寒痰 多風寒犯肺,肺內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歡熱飲,舌苔薄白或膩??梢杂藐惼ぁ⒔酃5然档乃幬锱菟?;同時食用一些性溫的食物,如黑米、糯米等。
2.熱痰 由熱邪侵肺或風寒之邪入里化熱,痰呈黃黏,病人怕熱,喜歡冷飲,舌紅苔黃膩。這時飲食要清淡,淡以滲濕,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鮮竹瀝水或梨汁。
3.濕痰 濕邪侵入人體或久居濕地,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失節(jié)導致脾運化功能失調。痰為白色稀水樣,身體沉重、乏力倦怠或大便稀等,舌苔白膩。飲食上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藥、茯苓等以運濕化痰,同時食用黨參、黃芪等藥物補氣,以化津祛痰濕。
4.燥痰 多系燥邪灼津,煉液成痰;痰黏稠不易咳出,常感覺口鼻咽燥,舌苔薄黃。要適當多喝水,可用沙參、麥冬等養(yǎng)陰的藥物代茶飲,同時保持呼吸道濕潤,室內可用加濕器。
5.風痰 多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多稀白,后可轉為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起初為白苔,后轉為薄黃。在飲食上忌肥甘厚味、動風、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煙酒,煙為辛熱穢濁之物,易生熱助濕;酒性熱而質濕,飲酒無度,必助熱生痰,熱極生風。
中醫(yī)認為“食能致病,亦能治病”。合理飲食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狀況,既可保健強身,又可調理機體的陰陽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