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琳
在整理日?;卦L工作電子檔案時,一張其樂融融的照片將我的思緒拉回到了2022年冬天……
第一次見到王曉(化名)是一個寒冬的午后,在我們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管理服務區(qū)宿舍。他穿著救助管理站提供的新衣服,目光有些呆滯,情緒低落。問他有關家鄉(xiāng)的任何信息,他都低頭不語,尋親工作難以開展。我思索之后,利用王曉僅有的信息在救助系統(tǒng)進行人像比對,并在全國尋親網和今日頭條推送關于他的尋親信息。
此后的每天,我和搭檔林夢龍都會去和王曉見面聊天,盡可能地引導他回憶過去的人和事。經過我和林夢龍的開導,王曉逐步變得開朗起來,精神面貌也有所好轉。
在一次偶然和王曉聊天時,他提到了“西咸新區(qū)車輛廠”。我和林夢龍立即開展信息甄別,與車輛廠所在社區(qū)聯系,但社區(qū)回復:查無此人。
聽到這個結果,雖然有些遺憾,但我們并沒有因此氣餒。在之后的日子里,我繼續(xù)堅持每天與王曉溝通交流。半個多月過去了,我們發(fā)布的各類尋親信息均一無所獲。由于王曉提供的有效信息過少,尋親工作停滯不前。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3年1月25日(大年初四)終于有了一絲轉機,我和林夢龍在與王曉溝通過程中捕捉到了一條線索:玉林。我們立即打開地圖進行查詢、篩選,并進一步引導王曉回憶往事。隨后在我們多次耐心引導下,王曉又提到小時候在大塘村。我們立即鎖定“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大塘村”這條有效信息,第一時間聯系今日頭條,擴大尋親推送范圍至廣西玉林市,并及時聯系玉林市大塘村村干部。但村干部告訴我們王曉幾十年前已將戶口遷出。目前,當地僅有其侄子和侄媳,稱從未見過王曉,且他們常年在外務工,無接收照護能力。尋親工作再一次陷入瓶頸。
迷茫之際,傳來佳音:公安人像比對結果出來了!王曉戶籍地為西安市未央區(qū)信托公司,單人獨戶。我和林夢龍立即與其戶籍所在街道、社區(qū)取得聯系,了解到王曉在6歲左右與母親一起從廣西玉林來到西安,成年后常年在西安務工,未結過婚,在西安也無任何親屬。
掌握這些信息后,我們立即與未央區(qū)民政局聯系溝通王曉安置相關事宜。未央區(qū)民政局和我單位各科室積極配合,為王曉補辦了戶口本和身份證,并將他妥善安置在西安市未央區(qū)未央宮街道綜合養(yǎng)老服務中心。
一個月前,我站副站長洪亞朋前往未央宮街道綜合養(yǎng)老服務中心回訪看望王曉時,他激動地說:“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終于不用在外面流浪了。這里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也好,我都胖咧……”
那一刻我更加明白了救助尋親工作的意義——見證幸福的回歸。
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是社會上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之一。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正是把“弱有所扶”的目標落到實處,而“尋親服務”的及時跟進破解了難題,守住了民生底線。
作為救助管理站的一名尋親安置工作者,我始終堅持“尋親永不放棄,等待的終將是奇跡!”我將繼續(xù)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服務好每一位“迷途者”,做團圓的“守護者”,當歸家路上的“點燈人”,用愛為更多的受助人員鋪就一條堅實、溫暖的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