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大衛(wèi)·弗格森,他給人的印象是一名安靜優(yōu)雅的英倫紳士。1970年從英國愛丁堡大學取得法學學士學位后,他先后在德國、法國、美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工作生活,學習并掌握了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期間還做過管理顧問、經營過傳媒公司。那段時間,他對中國并沒有太過清晰的認知。在他的固有印象里,“中國是一個廣袤而貧窮的國家,到處都是面黃肌瘦的農民,穿著廉價的中山裝,備受壓迫。”這種偏見與當時很多西方人一樣。
2004年,弗格森多了一個新身份—中國女婿。2006年,當他跟著中國妻子首次踏足中國時,他發(fā)現(xiàn)“一些西方媒體報道中的中國”與真實情況存在很大差別,這促使他選擇從事媒體工作。17年來,作為媒體記者,他趕赴汶川地震救災前線,走進北京奧運會,參加過上海世博會,行走在中國的城里鄉(xiāng)下;作為圖書編輯,他參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英文版的翻譯與出版,從全局了解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為紀實作家,他深入多地調研采風,寫下《南通故事》《從“廣東制造”到“廣東創(chuàng)造”》《生態(tài)北京:綠韻新城》《發(fā)現(xiàn)蘇州》等多部介紹中國城市的書籍。
“親歷”是最好的老師。十幾年的媒體人生涯中,弗格森游走于中西文明之間,親眼見證了中國發(fā)展,不斷更新著自己對中國的認知,并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通過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向世界傳播更多中國的聲音,向世界介紹一個積極、務實、開放的中國。他關注中國的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等事業(yè),從最初“保留態(tài)度”的審視者,變?yōu)橹鲃又v述中國的傳播者。他還通過參加各種中外人文交流活動,積極致力于推動中外友好和國際合作。他的專業(yè)造詣和業(yè)務素養(yǎng)得到中國翻譯和對外傳播界廣泛認可,在業(yè)內具有較高聲望和影響力。
“不可否認,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進行的負面報道并非因其不了解真相,而可能是出于立場和情緒上的敵意?!备ジ裆f,無數西方評論員將中國看作靜止的照片、油畫,而真正的中國,正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每天都在進步。走進中國的角角落落,才能更好地讀懂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偏見帶來猜疑,交流增添理解,人際關系如此,國際關系亦然。所以,弗格森認為,一方面,西方世界應放下偏見,積極走進真實的中國;另一方面,中國應創(chuàng)新渠道和方式,以西方世界聽得進、讀得懂的語言,講好自己的故事。
“把自己當作中國的朋友。”回首在中國這十幾年,因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2021年9月,弗格森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能夠為向世界說明中國這樣崇高的事業(yè)出一份力,弗格森備感光榮。未來,他將一如既往,繼續(xù)為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傳遞中國聲音做出努力,在國際舞臺上繼續(xù)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