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志強
有那么一段時間我也認為:電動物種,并不存在構(gòu)筑階級藩籬的底色。就像許多人堅信的那樣——速度革命、降價平權(quán),才是它應(yīng)肩負的使命。
畢竟,多塊電池、多個電機的事,花不了多少錢。
直到我再一次翻閱起床頭那本金庸的《笑傲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磥?,大師早已參透了世事。在消費領(lǐng)域,同樣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階級,就有商品需求的高低貴賤、三六九等。精英群體對一輛更豪、更尊、更奢、更與眾不同座駕的需求,并不會因由擎向電而改變,因動力形式變遷而更易。
不過,這也并非意味著他們就是一擲千金只為標新立異、只為特立獨行的傻大戶。
比如,以奧迪e-tron GT為例。
婀娜GT身姿,性感溜背造型,如果你沒開過e-tron GT,滾滾車流中它給予你的印象或許會是一款美奐的奧迪,但尚且不足以成為一款舍我其誰的絕美電車。畢竟,電動化,是動力革命,也是顏值革命,電動物種里,你幾乎也找不到幾輛丑的。
但如果你開上了e-tron GT,它一定能成為你心中“百車叢”中第一流的風韻獨具。
談及e-tron GT,很難繞過孕育它的母胎——J1平臺。與其將其泛泛而言為人們早已聽膩了的“高性能平臺”,不如將其稱作一個“不計成本的平臺”更為貼切。極致的性能,極致的調(diào)校,大眾集團傾盡全力打造它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展示集團的實力與高度,而非走量盈利。如果奧迪e-tron GT還不能體現(xiàn)出這種定位,你還可以看看J1平臺誕下的另一款電作——保時捷Taycan。
不過,你不能懷揣著試駕Tay c a n的經(jīng)驗或者期待來體驗e-tron GT,雖然這兩者并稱為“J1雙雄”,雖然諸多參數(shù)相似相近,但卻是同宗不同派:一個硬核競技風,一個奢華運動味,保時捷和奧迪截然不同的調(diào)校風格在這兩款車型上顯著體現(xiàn)。
就我的感知而言,奧迪并沒有因為電流的到來而改變自己對車輛機械素質(zhì)的理解:豪華,是浸潤著運動的豪華;運動,是繪以豪華底色的運動。尤其在對車體的控制上,奧迪有著教科書級的功力,你很難理解,它是怎么把運動性、舒適性這兩個歷來相左相悖、顧此失彼的指標兼顧得如此均衡、如此面面俱到的。
它的支撐性很足,但一點都不顛;它的駕控快感極佳,但一點都不累。沒有晃晃悠悠,也沒有“咯噔”一震,就像它那低趴著的、匍匐著的長相一樣,不管行駛到任何路況,e-tron GT總能緊緊貼服著路面,總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車身及乘客從起到落的縱向拋跳感。
我想,這或許得益于前雙叉臂式+后多連桿的獨立懸架結(jié)構(gòu)以及三腔空氣懸架的硬件搭載——一個抑制了側(cè)傾,強化了支撐;一個過濾了震動,裨益了舒適。尤其是后者,較傳統(tǒng)空氣懸架,三腔空懸體積、質(zhì)量更小,充氣量提升60%,大幅提升舒適性與運動性的上限。
但似乎又不完全是。畢竟,這兩者組合與配備并非e-tron GT獨門獨創(chuàng),但在呈現(xiàn)效果上卻是獨領(lǐng)風騷。我更愿意相信,這同樣來源于百年大廠的調(diào)校之功,深厚而專業(yè),精準且細膩,一如那美味飯團的呈現(xiàn),靠的不僅是稻米的講究,還有壽司仙人對掌法、指法甚至是手心溫度的把控。
隨著車速的提高,轉(zhuǎn)向手感越發(fā)厚重,底盤質(zhì)感也越發(fā)硬朗。如果說中低速狀態(tài)下的e-tron GT完全可以兼任一臺行政接待座駕,那么高速馳騁時的它則是一臺一往無前的速度利器。雖然說673馬力下4.1秒的百公里加速時間,在電動時代已然不是新鮮事,但兩臺雙速變速箱加持后動力持續(xù)不斷地、連綿不絕地奔涌卻不是每輛電動車能夠做到的,即使在100公里/小時后再行提速,依然后勁十足。
4989毫米的修長車身,帶來了靜佇時的威儀,但也不會成為與風競速時的桎梏。后輪轉(zhuǎn)向系統(tǒng)的配備,給了e-tron GT更加靈動短巧的轉(zhuǎn)彎半徑,更給了你在擁堵車流中不服就超、見縫插針的底氣。再加上50:50的前后軸荷比以及運動差速器的配備,幾乎將e-tron GT的運動屬性武裝到了牙齒。
基于這些,即使你以一種肆意地板電的、頻繁扭晃的方式去折騰、去玩虐它,e-tron GT依然有著深不可測的極限承壓能力。我想,它的出沒地帶,應(yīng)該是賽道青煙,是與風競速,至于尋常阡陌上,你就別指望著能夠激發(fā)出它的全部潛力了。
當然,作為電動物種,e-tron GT也沒法做到讓每一個人都滿意。比如,在新鮮感、科技感的營造上,尤其是內(nèi)飾風格,整體仍然與燃擎時代的奧迪大同小異。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彩電冰箱大沙發(fā),這或許是奧迪將來要謀劃的事,但一定不是e-tron GT該考慮的。甚至,e-tron GT就是為那些看膩了大屏的人所準備的。新鮮之感易得而硬核駕控難得——機械素質(zhì),操控之功,這傳統(tǒng)豪門的百年積蘊,依然是新勢力們所望塵莫及的。
雖然,手握百萬的我并不一定會買下這輛e-tron GT,但試駕前后的認知反差已然溢于言表。
試駕前:30萬元以上的電動車都是割韭菜!
試駕后:不愧是百萬跑車!
這,正是e-tron GT,抑或e-tron GT們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