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雄,楊明秋,蒲利云,陸建學,夏連軍,劉 鑫
(1.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東海與遠洋漁業(yè)資源開發(fā)利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90;2.海南省海洋與漁業(yè)科學院,???571126)
銹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又名花蟹、十字蟹、花市仔,為梭子蟹科(Portunidae)蟳屬(Charybdis),全身帶有紅褐色加深褐色的斑點紋路,其胃區(qū)兩側有突出呈現十字形狀的條紋,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以及中國沿海區(qū)域。隨著漁業(yè)的過度捕撈和海洋環(huán)境的變化,中國野生銹斑蟳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其種群和漁獲量也在逐年減少[1]。由于天然海域捕撈銹斑蟳的數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因此對銹斑蟳人工養(yǎng)殖和人工育苗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有關銹斑蟳的研究主要有漁業(yè)生物調查、漁獲銹斑蟳的調查[2]、食物組成、肉質營養(yǎng)評價[3]、分布生物學、生態(tài)學、過敏原理、體內揮發(fā)性組分的分析[4]、種子和幼蟲的生長[5]、胚胎發(fā)育[6]、親蟹培育[7]、育苗[8]等方面。
本研究以卵塊剛產出不久、干凈緊密、體表沒有寄生蟲且肢體完整的銹斑蟳親蟹作為研究對象,在溫度27.5~29.5 ℃、pH 7.8~8.6 的條件下進行了銹斑蟳人工育苗試驗。
試驗親蟹購自A市某水產品批發(fā)市場,重量141.5~166.9 g,背夾長58.7~61.2 mm,寬86.8~89.3 mm。
親蟹入塘前要進行消毒,用200~300 mg/L 甲醛溶液浸浴10 min,再用清水沖洗,然后將其置于培養(yǎng)池中。親蟹培育池是半埋式的室內水泥池塘,在池塘底部鋪上10~15 cm 的沙土,面積約為培育池的4/5,然后向培養(yǎng)池中加入適量的空氣,將經過沙化處理的海水灌入80 cm 的高度,保證較暗的光線。
投喂餌料:亞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hazen)及褶皺臂尾輪蟲(Brachionus plicatilisO.F.Muller)均來源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養(yǎng)殖系餌料室;鹵蟲(Artemia)來源于南英生物技術飼料有限公司。
1.2.1 親蟹培育 挑選卵塊剛產出不久、干凈緊密、體表沒有寄生蟲且肢體完整的銹斑蟳親蟹作為研究對象,在26 ℃的同鹽度海水中暫養(yǎng)1 d。第二天,清水沖洗干凈親蟹身體表面的污垢,再用50 mg/L 制霉劑浸泡2 h,然后將其放入海水中暫養(yǎng),去除殘留在體內毒素,保持充氣狀態(tài),根據殘留飼料數量調節(jié)飼料用量,并逐步增加水溫,從室溫增加到28.5 ℃,溫差維持在±1 ℃。在溫度不超過0.5 ℃范圍內持續(xù)充氣,以促進幼蟹抱卵期的發(fā)育[9]。每天早晚各投喂餌料1 次,投餌量為蟹體總質量的5%~10%,并保持海水溫度在26 ℃,使抱卵螃蟹發(fā)育成熟。
1.2.2 育苗池準備 利用30 mg/L 高錳酸鉀對育苗池進行消毒。用200 目篩絹網將海水過濾后在育苗池中加至80 cm 深,然后將其他育苗器具消毒晾干,按生產要求進行排種。水溫、鹽度與親蟹育苗池的水溫和鹽度基本相同。育苗池內幼體密度約為100 000 頭/m3,光照度3 500~10 000 lx,避開強光照,以免使幼體趨光,增加互殘概率[10]。
1.2.3 人工育苗管理
1)T1 期、T2 期:投喂輪蟲,每次投喂15 個/mL,每天投喂1~2 次。
2)T3 至T6 期:主投喂鹵蟲幼體,其次為輪蟲。T3期前期每次投喂鹵蟲幼體15 個/mL、輪蟲15個/mL,隨后鹵蟲投喂量逐步增加,輪蟲投喂量減少;T4 期后停止投喂輪蟲,T6 期后期每次投喂鹵蟲25 個/mL,再適量增加鹵蟲成蟲。
3)M 期:將魚蝦貝弄碎投喂。投喂量與蟹體體重有關,大眼幼體期日投喂蟹體體重的140%,Ⅰ期幼蟹期投喂蟹體體重的180%。
在一個繁殖季節(jié)中,銹斑蟳產卵5次,間隔3~7 d,第一次產卵數量要多于后期產卵。雌性螃蟹產卵量為10 萬~150 萬粒。
不同培育時期換水情況如表1 所示。T1 至T3期都要微量充氣。換水時需注意溫度變化,溫差需小于0.5 ℃。T6 后期,出現強烈的氣體膨脹情況。整個育苗期應加強病害防治,常用防治藥劑有鹽酸恩諾沙星、氟苯尼考、消毒劑等。藥劑要進行適當的更換,以防止細菌對其產生耐藥性。
表1 不同培育時期換水情況
混合存活率是指某時刻存活的蟹苗數量與T1期蟹苗數量的比值[11]。
式中,Ai為第i天混合存活率,NT1為投入T1 期的蟹苗數量,Ni為第i天存活蟹苗數量。
總體蟹苗存活率是指變態(tài)到某一期蟹苗數量與T1 期個數的比值。
式中,Bi為某一期蟹苗的存活率;NTi為變態(tài)到某一期的蟹苗數量;NT1為投入T1 期的蟹苗數量[12]。
階段存活率是指某一期蟹苗數量與其前一期蟹苗數量的比值。
式中,Ci為Ti期蟹苗階段的存活率;NTi-1為前一期(Ti-1 期)的蟹苗數量。
蟹苗混合存活率變化情況如圖1 所示。由圖1可見,蟹苗混合存活率試驗期間總體呈下降趨勢。第15 天蟹苗混合存活率下降至23%;第25 天,蟹苗平均混合存活率下降至5%。前3 d,秋季育苗的混合存活率要比春季育苗混合存活率高;第5~16 天,春季育苗混合存活率要比秋季高。第24 天、第25天,春、秋季混合存活率均在5%左右。秋季育苗和春季育苗結果相近。
圖1 蟹苗混合存活率
蟹苗T1、T2、T3 期幼體存活率如圖2 所示。T2期,蟹苗春季幼體存活率為77.8%,秋季幼體存活率為74.2%,略小于春季幼體存活率;T3 期,蟹苗春季幼體存活率為75.4%,秋季幼體存活率為50.6%,比春季幼體存活率低24.8 個百分點。T1 至T3 期,蟹苗在春季比在秋季更容易存活。
圖2 蟹苗T1、T2、T3 期幼體存活率
蟹苗在T4、T5、T6 期幼體存活率如圖3 所示。T4 期,蟹苗春季幼體存活率為73.0%,秋季幼體存活率為70.8%,略小于春季幼體存活率;T5 期,蟹苗春季幼體存活率為85.4%,秋季幼體存活率為83.0%,也略小于春季存活率;T6 期,蟹苗春季幼體存活率為72.0%,秋季幼體存活率為86.2%,比春季幼體存活率高14.2 個百分點。T4 至T5 期,蟹苗春季比秋季更容易存活;T6 期,蟹苗在秋季比在春季更容易存活。
圖3 蟹苗T4、T5、T6 期階段存活率
大眼幼體階段(M 期)和幼體發(fā)育階段幼體存活率如圖4 所示。在大眼幼體階段,蟹苗在春季幼體存活率為41.6%,在秋季幼體存活率為60.6%;幼體發(fā)育階段,即大眼幼體變態(tài)為Ⅰ期幼蟹階段,蟹苗在春季幼體存活率為45.6%,在秋季幼體存活率為39.4%。結果表明,兩個階段蟹苗在春季和秋季幼體存活率不同,在大眼幼體階段蟹苗在秋季更易存活,在幼體發(fā)育階段蟹苗在春季更易存活,春季更適合培育蟹苗。
圖4 大眼幼體階段(M 期)和幼體發(fā)育階段幼體存活率
蟹苗在春季和秋季平均存活率如圖5 所示。綜合秋季和春季的育苗結果,T1 期蟹苗平均存活率最高,為100.0%,隨后平均存活率逐漸下降,到T3 期蟹苗平均存活率為63.0%。T3 至T5 期平均存活率逐漸變高,T5 期平均存活率達84.2%,然后蟹苗平均存活率逐漸下降。其中,大眼幼體變態(tài)為Ⅰ期幼蟹時期平均存活率最低的,僅為42.5%,其次是T6 期變態(tài)為大眼幼體期,平均存活率為51.1%,兩個時期蟹苗死亡率較高,達50%。
圖5 蟹苗在春季和秋季平均存活率
蟹苗在春季和秋季的總體存活率如圖6 所示。整個育苗過程總體存活率呈逐級下降的趨勢,前3個時期下降速率比較快,到T3 期蟹苗在春季和秋季總體存活率為48.1%,T6 期(大眼幼體期)總體存活率為11.4%,最后發(fā)育成為Ⅰ期幼蟹的育苗總體存活率為5.0%。
圖6 蟹苗在春季和秋季的平均總體存活率
銹斑蟳的幼體發(fā)育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溞狀幼體階段,其中需要進行6 次蛻皮變態(tài)為大眼幼體,再經過一次蛻皮變態(tài)為Ⅰ期幼蟹。銹斑蟳幼體發(fā)育周期如表2 所示。隨著培育時間增加,發(fā)育周期逐漸變長。T1 至T5 期發(fā)育時間在3 d內,隨后每個時期延長1 d 左右,春秋兩季完成幼體發(fā)育過程分別需要20~24 d 和23~26 d。
表2 銹斑蟳幼體發(fā)育周期 (單位:d)
銹斑蟳資源群體數量逐漸減少,對銹斑蟳的人工繁殖、育苗技術研究意義重大。以銹斑蟳為研究對象,進行了銹斑蟳人工育苗試驗。結果表明,①綜合秋季和春季育苗情況,從蟹苗平均存活率來看,大眼幼體變態(tài)為Ⅰ期幼蟹時期存活率是最低的,為42.5%,其次是T6 期大眼幼體時期,存活率為51.1%。兩個時期蟹苗的死亡率較高,達50%。②整個育苗過程總體存活率呈逐級下降的趨勢,到T3期蟹苗在春季和秋季的平均總體存活率為48.1%,T6 期大眼幼體時期的存活率為11.4%,大眼幼體變態(tài)為Ⅰ期幼蟹的存活率(育苗存活率)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