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巨飛
“如果感到幸福,就種一畦小鵝花。”這是我的一句詩,寫于2008年春天。今天看來,這首詩難免有些稚嫩,但我一直敝帚自珍。究其原因,與詩中的“小鵝花”有關(guān)。很多朋友向我打聽小鵝花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花,我告訴他們,小鵝花的學(xué)名為“紫堇”。顧名思義,紫堇當(dāng)然是紫色的,但在我的故鄉(xiāng)匡沖,有一種白色的紫堇,一叢一叢地生長在春風(fēng)里、小溪邊。
匡沖人都叫它小鵝花,我也叫它小鵝花。它們?nèi)莶幌乱稽c(diǎn)灰塵的顏色,它們有著細(xì)細(xì)長長的脖頸,太像一群小小的鵝了——我的一個詩人朋友在看到小鵝花后,無限感慨地說,實(shí)在不能想象它不叫小鵝花還能叫什么。
回到遙遠(yuǎn)的記憶里。那時,我還是一個放鵝的少年。人間四月,草木葳蕤,一場雨后,石頭和炊煙都飽含汁液。鵝還小,陽光一般,嫩黃嫩黃的。前不久,它們剛被一只母雞孵化出來。在此之前,母親從鄰居那里買來十個鵝蛋,照著別人介紹的方法,最終孵出六只小鵝。在大楓楊樹下的瓦房里,昏暗的燈光下,母親端詳著這些小鵝,臉上洋溢著一種幸福。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我將鵝趕進(jìn)野地,陽光一下子散開,灑在竹節(jié)草、苦荬菜和野苜蓿上。在放鵝的間隙,我順著山腳去找蕨菜。
采蕨菜的時候總是與小鵝花不期而遇,它們都長在不起眼的地方。蕨菜給貧瘠的生活帶來希望,小鵝花則是春日的審美——它們不需要打扮,不需要梳妝,一個人在最榮華的時刻,他所穿戴的,還不如一朵素面朝天的小鵝花呢。我折下一朵朵小鵝花,掰去花萼,輕輕地放進(jìn)溪流里。如果將它們放大許多倍,似乎就能聽見一群鵝在大河里引吭高歌。我期盼著家里的鵝快快長大,我明白這六只鵝對于母親而言,遠(yuǎn)甚于蕨菜之于我的意義。
初夏的黃昏,剛剛收割過的麥茬地里,鵝群在安靜地吃草,我們一家人端著碗在稻場上吃晚飯。鵝群里突然出現(xiàn)一陣騷動,原來是一只狗跑來和它們嬉戲。等它叼起一只鵝鉆進(jìn)山林時,我們才反應(yīng)過來,那不是狗,是野狼!父親和哥哥趕緊抄起柴刀追上去,等天黑下山時,僅找到兩根鵝毛。
從那以后,母親再也不讓我放鵝了。所幸剩下的五只鵝終于長大。在寒冷的冬日,收鵝毛的人踩著冰凌來到匡沖,那是一些專業(yè)殺鵝的人。他們殺鵝不需要報酬,只要將鵝毛賣給他們即可。那天我不敢回家,一個人坐在小河邊,盡管一直捂緊耳朵,但我還是能聽見鵝發(fā)出的撕心悲鳴。待我到家時,只看到夕陽血紅,幾朵鵝絨在屋檐下飄飛。
小鵝花一年一度地在匡沖盛開、凋零,但從此之后家里再沒有養(yǎng)鵝。時間流逝中,母親老了。
多年后的2008年,清明時節(jié)我攜詩友到匡沖小聚。開在鄉(xiāng)野的小鵝花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順著屋后的“牯牛尖”,朝春天的深處進(jìn)發(fā)。這條路,就是當(dāng)年父親和哥哥的尋鵝之路。當(dāng)我們站在山頂,身處一大片怒放的映山紅之中時,看到了山腳下低矮的房屋和遠(yuǎn)方依稀的小路。那時,我足夠年輕,剛通過讀書掙脫了群山的束縛得以在城里工作,多少有點(diǎn)欣喜。而父母和大多數(shù)鄉(xiāng)親,依然生活在群山之中。父親年少時走南闖北,最后在匡沖終老?,F(xiàn)在已癱瘓在床的母親不止一次談起,她又夢見了大楓楊樹下的那幾間瓦房。
我們從“牯牛尖”的另一側(cè)沿山谷而下,誤入鄰村。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正在放牛,她雙腿跪在草地上,手執(zhí)小竹鞭,緊盯著面前的幾朵小鵝花。我拍下了一張照片。回去后,我在想,也許若干年后我也會有一個女兒,我不想讓我的女兒放牛,也不想讓她放鵝,要放,就放小鵝花。于是我寫下了短詩《小鵝花》:
如果感到幸福/就種一畦小鵝花/這么小的鵝/只能讓這么小的女兒去放/她邁著蹣跚的步子/朗誦一首兒歌/她是小鵝花中最潔白的一朵/是驕傲的小天鵝/她對著蒲公英“噗”地吹一下/四散開來的幸福/追隨著她。
2019年4月,我的女兒呱呱墜地,我從失去父親到成為父親,生活就是這么悲欣交集。也許,它就像十五年前我在“牯牛尖”山頂看到的那條遙遠(yuǎn)的小路,延伸出無限的可能,未知的旅途在召喚我們。
草木有芳華,歲月滌人心。現(xiàn)如今,我的女兒已經(jīng)認(rèn)識一種叫小鵝花的植物,并且會背誦那首《小鵝花》。當(dāng)她用稚嫩的嗓音在她奶奶床前背詩的時候,我的母親端詳著她,渾濁的眼睛里折射出無垠的幸福。
(源自《光明日報》,有刪節(jié))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