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大庭院。
大英博物館里的中國文物,國寶唐三彩。
西周金劍柄。
中國明代大明通行寶鈔一貫,是最早的官方紙幣。
元青花大衛(wèi)花瓶。
今年8月中旬,大英博物館被曝出有約2000件館藏珍品“不翼而飛”,包括產(chǎn)自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19世紀的黃金首飾、珠寶和玻璃器物等。目前,大英博物館館長引咎辭職,調查尚未有明顯進展,但已有部分文物被掛到網(wǎng)上低價出售。
大英博物館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博物館之一。這里藏品超過800萬件,幾乎都是英國幾個世紀以來從世界各國劫掠盜取的“成果”,包含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等文明的璀璨結晶。
作為收藏英國所謂“殖民戰(zhàn)利品”的倉庫,大英博物館失竊丑聞在全球引發(fā)了連鎖反應。世界多國再次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本國文物,不少文物原籍國紛紛加緊步伐開展對流失文物的追索。
對于大英博物館來說,該以什么樣的身份去尋找這些原本就不屬于自己的文物呢?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恐怕也是大英博物館不愿公開回應失竊丑聞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大英博物館所謂的“十大鎮(zhèn)館之寶”沒有一件來自英國,有過半屬于亞洲。包括中國的《女史箴圖》、敦煌壁畫和大維德花瓶,伊拉克的獵獅浮雕和印度的舞王濕婆銅像等。本期,跟隨攝影師的鏡頭,走近大英博物館里的亞洲藏品。
宋代汝窯瓷器。
西藏鎏金壇城。
2023年5月,大英博物館“晚清百態(tài)”展覽,皇家藍袍。
阿拉伯儀仗。
日本柿右衛(wèi)門瓷象。
2020年9月,大英博物館“坦陀羅:革命的啟蒙”展覽上,描繪薩拉哈的唐卡。
阿拉伯航海天文表盤。
日本能面。
孟加拉“卡利跨過濕婆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