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老年大學 賈建榮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書法是以中國漢字為載體的傳統(tǒng)藝術,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我熱愛傳統(tǒng)文化,更酷愛書法藝術,很榮幸能夠在退休后進入老年大學學習。通過學習,我打開了走向藝術的大門,體會到書法的魅力,感受到書法神奇的力量和線條的動態(tài)美。在不斷的學習中,我不僅豐富了知識、增強了自信,也收獲了成績。
我從書法學習中尋找書寫的樂趣,感受收獲的幸福。展開潔白的宣紙,端硯倒墨,紙香與墨香瞬間交匯,仿佛梅花淡淡的清氣撲鼻而來,此時挽袖蘸墨——摁、提、行、頓、收,筆毫便于輕柔潔凈的紙面上留下一道道優(yōu)美的墨痕,有如出水芙蓉溢開,有如勁竹巋然不動,有如風箏飛在天上似斷似連……每天游于筆墨之間,靜靜享受著書寫帶來的愉悅。自從進入老年大學以來,我始終堅持不斷學習,同古人對話,臨寫了大量名碑名帖,如楷書《九成宮醴泉銘》、行書《集王羲之圣教序》、草書《智永千字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臨習了上百遍。這些臨習之作鋪就了我的書法學習之路,凝聚著努力的汗水,每當打開一幅幅作品,內心總會生發(fā)出一種愉悅感和成就感。
過去的三年,生活軌跡雖然被迫改變,卻沒有隔斷我對書法藝術的熱愛與追求。其間,我以毛筆為武器,通過謳歌抗疫英雄,致敬人間大愛,譜寫愛的贊歌;同時,盡自己所能協(xié)助所在轄區(qū)的書畫研究會做了許多工作,收集會員作品180余幅,通過制作美篇傳遞正能量,為抗擊疫情加油鼓勁。在這期間,由于不能正常到校上課,我便堅持線上學習,通過網絡延續(xù)我的書法夢想,并取得了一定成績:楷書作品《北國風光》在2020年“品牌中國公益春晚”中榮獲金獎,行書作品《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入選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舉辦的“逆行中我們風雨共擔——2020年網絡書畫藝術展覽”,隸書作品《沁園春·長沙》在2021年北京市朝陽區(qū)舉辦的社區(qū)書畫攝影比賽中榮獲二等獎。
目前,我在文化和旅游部老年大學跟隨熊其昌老師學習行草書,已學習了王羲之《十七帖》及米芾諸帖。老師指導我們臨寫時要認真觀察,用情去感受作者書寫時的情緒,體會其運筆過程,做到與作者心神交融,從而使自己的書寫靈動自如。每次課后我都會認真完成作業(yè)并勤加練習;老師也會一一給予精準點評,從章法、布局、運筆,甚至字體大小、墨色深淺等方面進行批改、示范。每每在老師批改過后,我都會根據指出的問題重新書寫,強化記憶。
付出必然會有收獲。當一幅幅滿意的作品展現在自己眼前時,那種獲得感油然而生。有所收獲也就代表擁有了寫寫畫畫的技能,接下來當是學以致用。每年春節(jié),我都會組織學友們到街道、社區(qū)開展公益活動,并累計為地區(qū)文化中心書寫對聯(lián)600余副,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真正實現了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繼續(xù)奉獻自己的人生價值。
毛澤東《清平樂·會昌》
文字是弘揚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而書法正是以中國文字為表現載體的藝術門類,堅定文化自信必然離不開對書法藝術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書法藝術本身蘊含的強大文化力量,有著廣泛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也必然會彰顯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形象,展現中華文明之韻,續(xù)寫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新篇章。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以書法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無窮魅力和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