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新萍
小學語文課程存在知識點龐雜凌亂的問題,難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完善、具體的知識體系。要想解決這一教學問題,教師就需要從高位教學角度俯瞰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提取存在內在關聯(lián)的教學內容的大概念,以大概念為教學基準點重組教學資源,規(guī)劃教學模塊,并展開相應的自主學習、深度學習、拓展學習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大概念語文課堂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語文綜合素質。
大概念并非模糊的、龐大的概念集合,而是一個關鍵的概念錨點,是厘清不同教學內容之間關系的核心[1]。從本質上看,大概念可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認知、理解、遷移、應用思維能力的一種概念性工具。在實際教學中,大概念通常以主題、結論、觀點、理論、基本假設、有用的概念、反復提出的問題等形式出現(xiàn)。
第一,大概念的建構使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得以凸顯?!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了“人文性”這一要素,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內涵?;诖蟾拍畹男W語文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的本質,使學生體會文字內容中蘊藏的知識、哲學觀念與科學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與人文素養(yǎng)。
第二,大概念的建構能使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加速。《課程標準》修改以后,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教師基于大概念展開教學工作,有利于挖掘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內涵,使學生在多種“大”活動中串聯(lián)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使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實到教學改革中。
第三,大概念的建構使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得以提升?;诖蟾拍畹男W語文課堂整合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任務,解決了碎片化教學的問題,使教學重點、難點、疑點更突出,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基于大概念的小學語文教學重視對“學習單元”的建構,提升了教學流程的整體性,增強了教學內容的邏輯性,使教學質量得到了真正提高[2]。
基于小學生語文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教師要明確積累教學目標,重點關注學段內、學年內、學期內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整合階段內教科書、教輔書中的語文基本知識,以知識模塊的形式為學生呈現(xiàn)事實性層面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聽、看、讀、寫的過程中掌握字、詞、句、段,豐富語文知識儲備。
基于小學生認知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要明確理解教學目標,重點關注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對知識的理解情況,根據(jù)具體情況設計概念性層面知識的教學目標。教師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對認知能力差、認知能力一般、認知能力良好的學生進行分層,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置針對性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目標驅動下探索知識本質,理解知識的抽象含義,促進學生認知思維的進階。
基于小學生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要明確實踐教學目標,重點關注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著眼教材內外的教學內容,以開拓、進取的教學觀念設計具體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具體的學習任務中,推動學生實現(xiàn)從二維學習到三維應用的轉換。
以統(tǒng)編教科書中關于語文教學“大融合”的內容為依據(jù),教師可分析大融合的實施細節(jié),具體如下:
1.讀與寫的融合
小學語文教學重點在語言感知、語言理解、語言掌握、語言表達四個方面,體現(xiàn)為讀、背、寫、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與寫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根據(jù)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實現(xiàn)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
2.知識與文化的融合
《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回歸漢字文化、回歸漢語文化做出了明確要求?;诖吮尘暗拇蟾拍罱虒W,要厘清語文知識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關聯(lián),根據(jù)教學進度適時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小學語文課程內容更豐富,實現(xiàn)對學生人文內涵的有效培養(yǎng)[3]。
3.自學與教學的融合
大概念是將教學對象的本質提取出來,圍繞這一本質重組教學資源、重構教學模塊的一種抽象教學概念,強調通過建構實現(xiàn)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給予學生自學機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能力,解決被動學習的問題。
在建構大概念時,教師要做好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的協(xié)調工作,把教學資源平均分配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對教學格局的優(yōu)化。
一方面,要協(xié)調教學資源與教學方式。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收錄了童話、議論文、敘事文等多種體裁的文章。針對體裁不同、主題不同、寫作方式不同的文章,教師應采取與之契合的教學方法,用盡可能少的教學精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要協(xié)調教學對象與教學目標。低學段的學生并不具備基本的語文技能,針對這一學段的學生,教師應將夯實語文學習基礎作為教學目標,著力培養(yǎng)學生拼音認讀、生字認讀、字詞解釋的能力。中學段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字基礎,但欠缺讀、寫的能力,針對這一學段的學生,教師應適當調整教學目標,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閱讀鑒賞、改寫、擴寫、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能力為教學目標。高學段的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學科技能,針對這一學段的學生,教師可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文學習情感作為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之情,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以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3”一單元的大概念教學為例,分析大概念萃取的方式,具體如下:
以《課程標準》為抓手,分析教學核心任務。教師應將“中華文化”作為萃取大概念的關鍵詞,挖掘單元中《登鶴雀樓》《望廬山瀑布》《黃山奇石》《日月潭》等課文中蘊藏的詩詞文化、石文化、旅游文化,使學生聚焦文化學習。
以教學主題為中心,明確教學重點?!豆旁姸住贰饵S山奇石》《葡萄溝》等課文以“歌頌祖國壯美山河”為主題,教師可根據(jù)這一主題提取教學大概念——“愛祖國,愛家鄉(xiāng)”,并根據(jù)這一大概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讀、悟文章內容,使學生在掌握生字、生詞的基礎上準確理解古詩詞、文章的內涵。
以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分析“感受自然之美”這一大概念在教學中的輻射過程,具體如下:
1.分解教學大概念
立足課文實際內容,分析大概念在課文中的具體體現(xiàn),并將它呈現(xiàn)出來,具體如下:
《觀潮》:主要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壯美,重點體現(xiàn)了大潮洶涌而來的壯觀氣勢。
《走月亮》:主要描述了阿媽牽著“我”在灑滿月光的路上散步的故事,重點體現(xiàn)了月光下自然的美麗景色與“我”和阿媽的親情。
《現(xiàn)代詩二首》:《秋晚的江上》描述了江邊秋天黃昏時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閑適生活的向往;《花牛歌》生動地表現(xiàn)了花牛在草叢中活動的情境,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推崇。
《繁星》:描述了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看繁星的不同感受,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2.規(guī)劃教學路徑
四篇課文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了大自然的綺麗風光與奇妙的自然現(xiàn)象,根據(jù)大概念在課文中的具體體現(xiàn),規(guī)劃教學路徑。
《觀潮》:通過“初讀—研讀—熟讀”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錢塘江大潮的景觀之奇;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領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增強感受。
《走月亮》:結合圖片,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聯(lián)想阿媽與“我”走月亮的場景;讓學生輕聲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感受月下美景。
《現(xiàn)代詩二首》: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現(xiàn)代詩,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
《繁星》:通過啟發(fā)、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品味課文中的各種修辭手法;借助多媒體播放圖片,讓學生借助圖片進一步體會作者觀賞景物的感受。
3.審讀單元內容
在完成教學大概念的分解、教學規(guī)劃后,教師審讀單篇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從教學主題、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三個層面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大概念的契合程度,確保教學大概念的精準輻射。
以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分析“析經(jīng)典,讀名著”這一大概念的落實方案,具體如下:
1.大活動促進自主學習
基于大概念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注意解決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通過組織大活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傾向,使學生產生自主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教師可根據(jù)單元課文《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的內容,組織趣味觀影活動。
《草船借箭》:播放兒童益智三國歷史故事動畫片《諸葛亮草船借箭》,借助生動、形象且富有趣味的兒童動畫激發(fā)學生的故事閱讀興趣。
《景陽岡》:播放動物園錄制的老虎的影像視頻,播放動物紀錄片中的老虎影像資料,讓學生了解老虎這一動物的特點,對“武松如何打虎”產生興趣。
《猴王出世》:播放動畫片《西游記》,讓學生對照動畫片閱讀課文,挖掘動畫片中未演到的細節(jié)。
《紅樓春趣》:播放電視劇《紅樓夢》中寶玉、黛玉在大觀園中放風箏的片段,讓學生在觀影過程中感受放風箏的樂趣。
教師借助生動形象的動畫影片、紀錄片使學生感悟名著閱讀的樂趣,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大任務、大進階教學奠定情感基礎。
2.大任務驅動深度學習
“析經(jīng)典,讀名著”這一大概念包括兩項教學內容,一是讓學生理解名著中字、詞、句的含義,二是讓學生掌握閱讀名著、賞析名著的方法。要想使學生在大概念課堂教學中由淺入深地探究新知識,教師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布置教學任務,由任務驅動學生的深度學習,具體如下:
任務1:《草船借箭》主要講了什么故事?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是怎樣的?你能夠從哪些方面感知人物形象?
任務2:《景陽岡》主要講了什么故事,可分為哪幾個部分?武松是一個怎樣的人?與小組學生討論,說出你對武松的評價。
任務3:《猴王出世》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猴王是怎么成為猴王的?猴王的形象是怎樣的?
任務4:《紅樓春趣》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你對哪個人物的印象最深刻?
教師通過任務驅動,可以使學生充分掌握分析文章記敘方法、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多種技能,實現(xiàn)閱讀理解、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
3.大進階強化拓展學習
在學生掌握閱讀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后,教師可以將《空城計》引入課堂,并提出如下問題:(1)請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2)閱讀文章第1 自然段,作者在這里主要運用了哪一種表現(xiàn)手法?作用是什么?(3)諸葛亮的“撫掌而笑”是怎樣的笑?人物當時的心理如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建構大概念,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增強課程教學效果有關鍵意義。教師應立足教學實際,對小學語文學科的“大”教學目標進行分析,同時結合近年來的教學發(fā)展,將先進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課程教學中,促進教學格局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