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安徽省淮北市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為國內(nèi)某高校文學教授。對中外文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長期深入的研究,在《外國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戲劇》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典籍中的風雅禮俗》鄭偉 編著/中國華僑出版社2023.4/49.80元
【典籍溯源】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管子·牧民》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匯編,西漢劉向編訂為八十六篇,現(xiàn)存七十六篇,涵蓋了法家、儒家、道家、兵家、陰陽家、農(nóng)家、名家等各家的觀點,是研究先秦時期各學派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
古人認為禮、義、廉、恥是維系國家生存的四項道德準則。如果不以這四項道德準則治理國家,那么國家就將處于危險之中。
【禮俗文化】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禮、義、廉、恥始終是中華民族推崇的道德準則,是治國做人的根本。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p>
居于四維之首的禮最初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抖Y記·禮運》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币馑际?,原始人將黍米和劈開的豬肉置于石上燒烤,在土地上鑿坑充當酒樽,用雙手掬捧暢飲,將茅草捆扎成鼓槌用來敲擊土鼓,以此來祭祀鬼神,這便是禮儀最初的形態(tài)。
《周禮》是古代中國禮制文化的經(jīng)典,內(nèi)容龐雜豐富,融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各家的思想,以人、法、天為中心思想,系統(tǒng)地記載了祭祀、封國、巡狩、喪葬等國家大事,詳細介紹了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制度等具體禮儀制度。
西周時期開始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尊老愛幼等禮儀風俗已經(jīng)明顯確立。東周時期,孔子在周游列國之時,根據(jù)自己的所聽、所見、所聞,編訂了《儀禮》。該書詳細記載了貴族在生活中的各種禮節(jié)儀式。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又一部禮儀經(jīng)典《禮記》誕生了。《禮記》是先秦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主要介紹了先秦時期的禮儀制度,對于研究先秦社會的風俗禮儀具有重要意義。《周禮》《儀禮》《禮記》合稱為“三禮”,是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基本理論形態(tài)。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禮不斷地被修正、完善、繼承和發(fā)揚,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種儀式行為之中,具體包括社交方式、行為標準、典禮程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服飾、器物等,成為了維系人類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規(guī)范。
【典籍溯源】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內(nèi)容涉及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諸多領域,深刻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理念、道德思想,對于中華民族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張踐行周禮,通過禮教來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不符合禮制的不能看,不符合禮法的不能聽,不符合禮教的話不能說,不符合禮儀的事不能做。細想之下,這些話都是建立在社會道德之上的,而道德和法律的約束是保證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人們和諧相處的基礎。
【禮俗文化】
所謂孔孟之道,是指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理論??鬃雍兔献佣际侨寮覍W派的宗師級人物,推崇仁政思想,講求“仁者愛人”,倡導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德行。
孔子重禮,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在孔子看來,禮有令萬民歸心的神奇力量。每個人都應遵守禮制的要求,在禮的幫助下,改掉自身的壞習慣;改變自我、超越自我,個體具有了仁的屬性,整個社會就會變得和諧安定。
與此同時,孔子身體力行,踐行禮儀之道,在不同的場合跟不同身份的人說話時,表現(xiàn)也是不同的。跟親人朋友說話的時候“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顯得有些木訥;在朝堂、宗廟這類正式場合“便便言,唯謹爾”,思路清晰,言語流暢,懂得什么該講什么不該講;跟下大夫交流時“侃侃如也”,從容溫和;跟上大夫說話時“訚訚如也”,舉止恭敬,態(tài)度誠懇;有君王在場時,“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既恭敬,又倍加小心,不失禮節(ji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溝通高手,面對尊長、鄉(xiāng)親時恭順有禮,面對下屬時愉悅溫和,面對上級時恭敬和氣。該恭謹?shù)臅r候恭謹,該謙遜的時候謙遜,既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又令交談者感到舒服和痛快,這樣的待人處世之道依舊適用于現(xiàn)代。
孟子則突破了傳統(tǒng)禮學中的等級觀念,為僵化的等級性禮學注入了“敬”的理念。孟子認為,敬是禮的根本,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他人的尊重,這種精神義務不是單向性的,要求上下共同遵守,“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權力值得尊重,德性同樣值得尊重。孟子強調(diào)禮的本質(zhì)高于形式,給人的尊嚴賦予了敬學思想,使禮不再被表面的“俯仰周旋威儀之禮”所局限,變成自發(fā)的、出于內(nèi)心的對他人的敬意。孟子的敬學思想體現(xiàn)了人格的獨立、自覺意識和生命意識,在當時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
人們常以“孔孟之道”將孔子與孟子相提并論。從整體上來說,二者同屬儒家文化;但從個體來說,孔子與孟子的思想體系具有較大的差異,孔子敦厚忠誠,注重等級觀念,孟子更強調(diào)人的感情和理性。
【典籍溯源】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禮記·祭統(tǒng)》
《禮記》分為《小戴禮記》和《大戴禮記》,《大戴禮記》流傳不廣,到唐代已亡佚大半,現(xiàn)存最早的注本是北周盧辯所注?!缎〈鞫Y記》相傳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共二十卷四十九篇,鄭玄為之作注,暢行于世?!抖Y記》是一部關于禮學的儒家經(jīng)典,與《周禮》《儀禮》共同構成了“三禮”。
【禮俗文化】
《儀禮》是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傳至漢代僅剩十七篇,詳細完備地記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生活中的各種禮儀活動,內(nèi)容豐富繁雜,包括冠、婚、喪祭、朝聘、鄉(xiāng)射五項典禮儀節(jié)?!秲x禮》是儒家傳習最早的一部書,成書于東周。朱熹說:“《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是以義起,漸漸相襲,行得好,只管巧,至于情文極細密、極周到處,圣人見此意思好,故錄成書?!薄秲x禮》一書所反映的禮節(jié)形式不僅有東周時周魯各國的,也含有一些更早的遠古社會傳承下來的禮儀制度。
相比側(cè)重于行為規(guī)范的《儀禮》,《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抖Y記》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教化、家教等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先秦儒家關于哲學、教育、政治、美學等層面的思想觀點,對于古代和現(xiàn)代的文化教育、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禮記》內(nèi)容龐雜,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禮節(jié)性條文,對于別的書籍中所不具備的細微內(nèi)容進行了瑣碎細致的補充,比如《曲禮》《檀弓》《喪服小記》《玉藻》《少儀》《大傳》等篇;第二類則詳細講述了周禮的意義,比如《曾子問》《禮器》《郊特牲》《禮運》《內(nèi)則》《樂記》《學記》等篇,其中《禮運》篇對于社會的發(fā)展提出了一個十分美好的理念——“世界大同”;第三類是對《儀禮》的注釋,比如《冠義》《昏義》《聘義》《射義》《燕義》《鄉(xiāng)飲酒義》等篇;第四類則是記載特定制度和政令的專篇,比如《王制》《文王世子》《明堂位》《月令》等篇。
儒家“三禮”是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典籍代表,內(nèi)容豐富,涵蓋了中國人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物質(zhì)載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部分內(nèi)容傳承千年,對當代的教育管理、素質(zhì)修養(yǎng)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