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現如今,除了圖便宜會遇上“黑導游”的特例,通常情況下,人們出行并不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一些不得不進行的消費,而是隨心并且有著“特別”的算賬技巧,比如“來都來了”——可能是當前年輕一代游客最容易理解、最能使該群體產生共鳴的旅游消費觀了。
當下,年輕一代還有各種隨心消費的觀念?!?00多的門票都花了,不差這一件魔法袍、一根魔杖,和一杯黃油啤酒了,買它?!?/p>
“這套護膚品比我們那便宜400,這套護膚品比我們那便宜800,這個包比我們那便宜2000,總共便宜3200,減去機票3000。相當于旅游沒花錢還凈賺200,就是這樣算沒錯。”
“一進店感覺什么都差,盤算好一年的護膚品預算后精挑細選,如果不囤夠化妝品,距離下一次出來之前,說不定就用完了,那就要浪費好多稅錢哦會肉疼?!?/p>
“買了這么多東西,剛好可以買個新行李箱了,超順便的?!?/p>
“從米其林到路邊攤都要嘗一遍,一天吃四五次飯、無數次甜點,因為走路好累不能虧待自己,這么多好吃的過了這村可沒這店了。”
“買了巨便宜的機票感覺自己太能干了,所以要租輛阿爾法的車,訂家希爾頓酒店,再嘗試開下直升機?!?/p>
“旅行最終目的就是酒店里的那張床啊,躺下就不想起來,大頭兒花在酒店里沒問題?!?/p>
綜合近兩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年輕游客的消費習慣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就學生以外的游客群體而言,可能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窮游”。一般來說,普通中產在機票上可能比較“計較”,會提前很久買早鳥票或合適的旅游產品,或者是在做旅行計劃時花較大的精力去查詢比價,最后選擇一個相對便宜的機票。不過他們同時也更愿意為舒適便捷的酒店和當地的旅游體驗買賬,比如在當地租好車自駕游玩、報名考潛水證等。
2.越是搶到了便宜機票的時候,越是容易花錢沒節(jié)制。反正都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就很容易有“搶到了這么便宜的機票,其他地方的預算就可以多一點了”“就算是路費便宜也想把省下來的錢花出去,不然怎么體現出賺到了”這樣的思路,最后“花在吃上的錢就夠商務艙機票了”。
3.明知道紀念品是最雞肋的東西,但還是總忍不住買一些。結果是把各種紀念品帶回家,結果沒有一個用得上,直到某次下定決心“斷、舍、離”的時候,最先被清理掉。
4.不管掃不掃貨,“吃”是旅游永恒不變的主題。根據報告數據,為體驗各地風味而出門玩耍的人在逐年上升,超過一半的人都覺得,想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不如用嘗的,甚至許多吃貨玩家還會為了吃過的好吃的選擇故地重游。
這種旅游消費觀,是“敗家”邏輯嗎?要不要改一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