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濱
江南平原,河湖交叉,水就是大地的靈魂。京杭大運河穿越無錫城而過,最繁華的地段當屬無錫南長街清名橋街區(qū),這里集寺、塔、河、街、窯、宅、坊、弄、館等眾多人文景觀于一體,涵蓋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業(yè)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觀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種形態(tài)。
千年運河變遷的縮影
位于京杭大運河尾端的江蘇無錫,便是這條千年運河變遷的縮影。幾乎在京杭古運河全程中,僅有無錫段的河流是穿城而過,無錫境內(nèi)約四十公里長的古運河,將現(xiàn)今的無錫這座城市東西兩邊劃分開來。而在明清時期,無錫的城墻,也是依在古運河的岸邊修葺。因為當時城市的規(guī)模小,運河也就成為古無錫城的護城河。當時的無錫,東南西北各開四座城門,出了城門便是運河,一些古運河的支流,通過城門流進市區(qū),居民大都沿著這些小河的兩岸定居,人們出行的工具,便是咿呀作響的搖櫓小船?!敖纤谩钡母窬?,大體在那個時代形成了。
無錫人習(xí)慣把這一段古運河叫做“水弄堂”,因為這兒的河面不寬,也才有個七八米的距離。兩岸居民每天推開臨河的窗戶,見到對方只需輕輕打聲招呼,河對岸的人家立馬能夠聽清你說的什么。出于保護古運河的原因,現(xiàn)在這一河段已經(jīng)不讓船只通行。20世紀70年代,在無錫市的外圍,另外開挖了一條環(huán)城的運河,可以供大型船只來往。從有運河開始,無錫的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設(shè)市、以河為生,千百年的滄桑巨變,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情。春雨里靜聽腳踏石板路發(fā)出的清脆聲音,夏日里圍坐在運河邊數(shù)著螢火蟲,秋風(fēng)中收獲著運河的魚蝦,冬雪中賞一場風(fēng)花雪月。這樣詩情畫意的生活,也只有居住在運河兩岸的尋常百姓才能切身體驗。
一張耀眼的名片
惠山古鎮(zhèn),位于無錫市區(qū)西部,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東臨京杭大運河,西依惠山寺,明清以來就是全國重要的“米市”“布碼頭”,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稱。因其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惠山古鎮(zhèn)成為歷代有識之士營建別墅園林或大規(guī)模修建祠堂的理想之地。古鎮(zhèn)雖歷經(jīng)多次水火災(zāi)難和大小戰(zhàn)亂,至今卻仍較好地保存著占地4.7萬平方米、時間跨度長達1200余年的118處唐代至民國時期祠堂建筑。各種類型的祠堂沿河臨街、依山就勢而建,形態(tài)各異、錯落有致。會館公所、書院戲臺、酒肆茶樓、門樓牌坊、照壁樓閣、碼頭橋梁等建筑形式完美融合,形成了惠山古鎮(zhèn)別具一格的江南建筑形態(tài)。
“惠山街,五里長,踏花歸,鞋底香……”這是一首無錫古老的民謠?;萆焦沛?zhè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朝,當時的文學(xué)家江淹曾在惠山寫了首古風(fēng)《無錫縣歷山集》,歷山是惠山在南朝時的名稱,舊指集市、集鎮(zhèn)。這時的惠山集鎮(zhèn)已經(jīng)非常熱鬧了。所以,在路口我們可以看見有塊石碑,上面就是“五里香塍”四字?;萆焦沛?zhèn)景區(qū)由原錫惠公園和惠山歷史文化街區(qū)合并而成,從區(qū)域功能上劃分為文物古跡區(qū)、錫惠名勝區(qū)、歷史文化街區(qū)和山林保護區(qū)四個游覽區(qū)。景區(qū)面積為3.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qū)域為1.09平方公里,坐落于無錫惠山下面,有兩條古街道的規(guī)模。古老的建筑飽經(jīng)風(fēng)霜,但千年來,還是屹立不倒,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并且古鎮(zhèn)地處惠山與錫山的中間位置,是一處風(fēng)水寶地,因此孕育了很多文人雅士。
江南水鄉(xiāng)無錫自古讀書成風(fēng),書院學(xué)塾眾多,各式書院可謂林林總總,蔚為大觀。景區(qū)雖然占地面積不算十分廣闊,但是卻擁有一百多座古祠堂,尤其引以為傲的是,大部分祠堂都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建筑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參觀價值。據(jù)了解,惠山古鎮(zhèn)當年泥塑盛行,擁有“泥人一條街”之稱,據(jù)說惠山古鎮(zhèn)的泥人最早開創(chuàng)于南北朝時期,距今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如今依然保留著一座完整的泥人博物館,可見這里的泥人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已成為景區(qū)的一張耀眼的名片。
惠山的寄暢園以及天下第二泉,也值得一游,尤其是寄暢園,清幽典雅,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別墅式古典園林,也是江南四大名園之一,同時也是無錫唯一的明代古典園林,值得游覽。
在寄暢園東南角有一座樓閣,取名凌虛閣,樓閣之前有一個長方形水池,水池并不大,卻有著一段與帝王相關(guān)的故事。這段故事與池子邊立著的一塊石頭有關(guān)系,這塊石頭最初因造型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而得名“美人石”,在1747年,乾隆第二次到寄暢園游歷時,看到這塊石頭,認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氣魄,于是更名為“介如峰”。寄暢園雖然并不大,占地還不足3畝,卻擁有眾多別具韻味的景致,歷史滄桑500年從未易姓。徜徉其中,寄暢園自身所蘊含的故事性、趣味性及秀美的風(fēng)景,無不讓人流連忘返,也難怪乾隆、康熙12次巡游江南,每次都會到寄暢園游玩。
漫步惠山古鎮(zhèn),感受到景區(qū)文物古跡眾多、山水林泉俱佳。有風(fēng)景名勝景點200多處,有古街、古園、古寺、古泉、古書院、古詩社、古祠堂等多種傳統(tǒng)文化資源,時跨數(shù)千年歷史。正所謂唐宋元明清,自古說到今。來到惠山古鎮(zhèn)你會發(fā)現(xiàn),她和很多的江南小鎮(zhèn)一樣雋秀雅致,薄霧如煙,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屋雨巷,寧靜恬淡,悠遠和諧,仿若唯美的一幅江南水墨畫!
靈山大佛
說到靈山,也許你會想到《西游記》中的靈鷲山,如來佛祖就住在山上的大雷音寺里。
不過,在現(xiàn)實世界中,也有一座靈山,位于無錫市太湖之濱,由小靈山、祥符禪寺、靈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戲彌勒、佛教文化博覽館、萬佛殿等景點組成,乃是中國唯一集中展示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園區(qū)。
步入景區(qū),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氣勢恢宏的牌樓門,糅合了徽派建筑、北方皇家建筑與藏式建筑的特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牌樓門正面懸掛著?“靈山勝境”匾額,為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所題寫;背面則是用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學(xué)界泰斗季羨林親筆題寫。穿過牌樓門,又會看到一座石牌樓,名曰“五智門”,高達15.5米,全部采用花崗巖建造而成,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緊接著,就踏上了菩提大道,儼然進入了一片清靜之地,兩側(cè)種有上百棵銀杏,因壽命極長,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象征著佛教文化源遠流長。
菩提大道的盡頭,即是九龍灌浴廣場。據(jù)佛教典籍《佛本行經(jīng)》記載:佛祖釋迦牟尼一誕生就能說話會走路,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開出一朵蓮花。該廣場以《佛本行經(jīng)》為范本,在廣場中央修建了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蓮花銅雕,巨大的荷花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襯托著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飛龍縈繞在四周,再現(xiàn)了“九龍灌浴,花開見佛”的絢麗場景。更有意思的是,九龍灌浴運用了“音樂噴泉”的形式,將這一段故事娓娓道來。當《佛之誕》的音樂奏響時,巨大的六片蓮花瓣徐徐綻放,一尊高達7.2米的金身太子佛像從蓮花中緩緩升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與此同時,九條飛龍的口中一齊噴射出數(shù)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場面之壯觀,讓人嘆為觀止。
沿著石階往上走,很快就會看到一組大型浮雕,佛祖端坐正中,一手觸地,克服種種魔障,最終降魔成道。拋開降魔浮雕的宗教意義不談,整壁由紫銅鍛造而成,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品。除了九龍灌浴廣場外,景區(qū)內(nèi)還有一個阿育王廣場。阿育王之于印度,為孔雀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幾乎統(tǒng)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完成大一統(tǒng)后,開始“獨尊佛教”,印度佛教由此迎來了黃金時期,成為弘揚佛教的最大推手。
要想前往靈山大佛的腳下,須踏上登云道,一共有216級,分為七個平臺,寓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實,靈山大佛是由趙樸初親自主持建造起來的,由此形成了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云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五方五佛”的格局。
不僅如此,靈山大佛還創(chuàng)造了一項世界紀錄,為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通高88米,佛體79米,比樂山大佛還要高出19米。站在佛腳下,你就會真正明白什么叫做“高山仰止”,人好像變得特別渺小,但又不至于卑微,因為你總能感到一股力量。只要你愿意相信,處處皆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