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明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漢末年權臣,曹魏政權的奠基者。
頑皮少年與熱血青年
小時候的曹操不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他喜歡四處玩鬧。
有一次,遇到一戶人家結婚,曹操就拉著朋友跳進這戶人家的院子里搗亂,結果被主人當成小偷,遭到追捕。曹操和朋友倉皇逃跑時迷了路,朋友還被荊棘鉤住衣服,掙脫不開。曹操急中生智,大喊一聲“小偷就在這里”,朋友被嚇得立即全力掙脫了荊棘,最終曹操和朋友順利翻墻逃走。
長大成人后,曹操成為一名朝廷官員。這時候的他一改往日愛玩的天性,做事非常認真。當時政治腐敗,滿腔熱血的曹操經(jīng)常向中央諫言,批評庸碌的官員,但多數(shù)奏折都石沉大海。后來爆發(fā)黃巾起義,曹操又率領軍隊積極作戰(zhàn),立下不少戰(zhàn)功。
大軍閥董卓進入京城后實施專制殘暴的獨裁統(tǒng)治,曹操果斷離開京城,在地方起兵,聯(lián)合天下諸侯共同討伐董卓。討伐董卓的聯(lián)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無力抵擋的董卓只能撤出首都洛陽,把大本營轉到故都長安。眼看著聯(lián)軍勢頭正盛,勝利近在眼前,曹操高興地呼吁大家乘勝追擊,可其他諸侯不愿意配合。原來聯(lián)軍的各路諸侯表面上是盟友,其實各懷鬼胎,都盤算著為自己謀利益。大家不愿聽從曹操的建議,轟轟烈烈的董卓討伐戰(zhàn)就這樣失敗了。
官渡之戰(zhàn)名垂青史
討伐董卓的聯(lián)軍雖然解散了,但是像曹操這樣的英雄總有機會稱霸一方。起兵割據(jù)的曹操步步為營,廣納賢才,培養(yǎng)起自己的勢力,后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成長為北方數(shù)一數(shù)二的強大諸侯。
除了曹操,在北方還有一個實力超群的諸侯——袁紹。一山不容二虎,當時的北方,必然只能有一個強大的諸侯。于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爆發(fā)了一場大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
當時,曹操只有幾萬人馬,袁紹卻有十萬大軍。戰(zhàn)役之初,曹操采用聲東擊西的策略,搶占先機,擊殺袁紹先鋒部隊,取得開門紅。但是,短暫的勝利不足以改變整體實力的差距,曹操與袁紹軍隊的交鋒互有勝負,曹操不得不廣筑工事,把守要塞,與袁紹展開漫長的陣地戰(zhàn)。
曹操雖然實力不凡,可除了袁紹,他的周圍還有許多敵人。當他在官渡迎擊袁紹的時候,這些敵人隨時可能在背后發(fā)動襲擊,直取曹操的大本營,這樣腹背受敵的曹操必敗無疑。而且,曹操的兵力比袁紹少,盡快結束官渡之戰(zhàn)才是最佳選擇,陷入漫長的陣地戰(zhàn)對曹操很不利。
僵持了好幾個月后,雙方大軍都疲憊不堪,曹操抓住一個機會對袁紹的基地發(fā)動奇襲,一把大火燒毀了袁軍所有的軍糧。袁紹的軍隊兵敗如山倒,曹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官渡之戰(zhàn),也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
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能夠采納別人的建議。官渡之戰(zhàn)剛一打響,曹操就采納謀士聲東擊西的策略,拔得頭籌;兩軍相持的時候,曹操一度想過放棄,是眾臣幫他分析大局,鼓勵他堅持必能取勝。反觀袁紹方面,官渡之戰(zhàn)開始前,曹操忙于平叛,謀士建議袁紹趁機速戰(zhàn)速決,袁紹卻以孩子生病為由按兵不動,錯失機會;兩軍僵持對峙的時候,有的人提醒袁紹提防敵人偷襲,有的人建議主動偷襲對方,結果袁紹都沒有采納。
曹操虛懷若谷,認真聽取人才建議,而袁紹剛愎自用,錯失大好局勢。取得勝利的曹操借此機會,一舉成為三國時期實力最雄厚的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