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
2019年1月16日,一位老人與世長辭,他叫于敏。曾經(jīng),在長達28年的時間里,他的名字是絕密。他“將一生獻宏謀”,不僅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而且在氫彈研制工作中發(fā)揮了開拓者、領軍人的關鍵作用。
在童年和少年時期,于敏目睹了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肆虐。落后就要挨打的現(xiàn)實,讓于敏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科學救國”的志向。
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錢三強擔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一頭扎進了原子核理論的研究中。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正當于敏躊躇滿志,準備在理論研究的道路上乘勝追擊時,參與氫彈研制的任務突然而至,這意味著于敏要放下一切,立即“轉行”。對于敏來說,氫彈研究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涉及學科廣,比原子核理論研究要復雜和困難得多。
一邊是自己十分熱愛并且即將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子核理論研究,一邊是未知的挑戰(zhàn)和國家的需要,于敏毅然選擇了后者。他說:“這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愛國主義壓過興趣?!?/p>
從此,于敏像人間蒸發(fā)了一樣,消失在公眾視野,再沒有公開發(fā)表過任何論文,他的名字和工作成了國家的最高機密。
作為科研小組的帶頭人,于敏從來不和手下的研究人員擺架子。在討論大會上,不管對方資歷深淺,提出怎樣的意見,于敏都會認真聽取并記錄下來。散會后,他會對這些意見進行判斷和歸納總結,尋找突破點。在于敏的引領下,艱難的氫彈理論研究工作逐步進入正軌,中國氫彈研制方案終于有了些眉目。為了驗證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帶領科研團隊來到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攻堅戰(zhàn)中,于敏開辦系列講座,分析不同的模型,分析堆積如山的計算紙帶,率領大家形成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當計算機吐出紙帶的時候,于敏總是跪在地上緊緊盯著上面的數(shù)據(jù)。一天,于敏像往常一樣守在計算機旁邊凝神心算,突然指出有處物理量錯了。在場的科研人員十分吃驚,畢竟電腦運算的精準程度遠遠超過人類,于敏為什么會說有錯誤呢?
檢查分析后,原來是電腦的一個晶體管壞了,導致數(shù)據(jù)出現(xiàn)錯誤。這一驗證結果出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那些抱著懷疑態(tài)度的工作人員更是對于敏欽佩不已。
在于敏身先士卒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很快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一套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抓住了氫彈理論設計的“牛鼻子”。
1966年12月28日,我國首次氫彈原理試驗獲得了成功。半年后,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我國僅僅用了兩年八個月,創(chuàng)造了中國奇跡。
1988年,于敏被正式解密,這時他已62歲。從意氣風發(fā)到白發(fā)蒼蒼,于敏,一個絕密了28年的名字,一個“鑄核衛(wèi)盾一甲子”的傳奇,以忠誠愛國之心、科技報國之志,把畢生獻給了中國國防科技事業(yè)。
2019年,93歲的于敏與世長辭。他生前曾寫過一首七言《抒懷》,既是他用人生書寫的詩句,更是留給后輩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憶昔崢嶸歲月稠,朋輩同心方案求。
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
身為一葉無輕重,眾志成城鎮(zhèn)賊酋。
喜看中華振興日,百家爭鳴競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