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當二戰(zhàn)進入到1942年上半年的時候,美國政府終于下定決心:投入全部力量,全力研制一種聞所未聞的超級炸彈——原子彈。
這個起因如今很多人都已知道:1939年8月2日,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科學家們給總統(tǒng)羅斯福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希望總統(tǒng)下令全力研制核武器——德國人已經(jīng)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開始了工作,如果這種超級炸彈掌握在泯滅人性的納粹手里,那將是誰也不敢想象的一種結局。盡管之前從沒有人做過這項工作,但可以想象,那將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于是問題也就來了:誰來領導這個工程?
是帶頭寫信的愛因斯坦嗎?能力、資歷和威望自然是夠了,但因為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這位天才科學家是被最先排除的。那么,是不是應該在當時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美國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挑選一個呢?按情理,負責如此高端和機密的工程,“得過諾貝爾獎”應該是一個最低門檻。但是,最終“曼哈頓工程”項目負責人名字被公布的時候,大家還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是一個并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02:如果把智商和學歷作為一條門檻線的話,那么奧本海默無疑是夠格的。
1904年4月22日,奧本海默出生在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父親是紡織行業(yè)的企業(yè)家,母親是畫家。放到現(xiàn)在,奧本海默足以讓周圍人羨慕——他是個富二代,又是個超級天才。
看看奧本海默的成長經(jīng)歷吧:在幼年時就受母親影響涉獵藝術、文學、哲學、歷史、科學和語言等各個領域,11歲因為在礦物研究方面的成績成為紐約礦物俱樂部年紀最小的會員,18歲從紐約菲爾德斯頓文理學校以第一名成績畢業(yè)(美國很多政商和文化界名人都出自這個學校)后考入哈佛大學化學系。
在哈佛大學,別的同學一般只選四門課程,他選了七門,但還是抱怨“作業(yè)太少”。作為明證,他只花三年時間就以“優(yōu)秀”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yè)了,在他的畢業(yè)照片上有一句特別注明:“他只做了三年大學生。”
大學畢業(yè)后,奧本海默來到了歐洲,覺得自己當初的化學專業(yè)有些無聊,深深迷上了物理。
彼時的人類物理世界,正在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1924年,德布羅依提出“物質波”假說;1925年,海森堡提出“矩陣力學”,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6年,薛定諤提出“波動方程”,波恩對波函數(shù)做出幾率解釋……
在一個嶄新而宏大的物理世界面前,奧本海默立刻感到被深深吸引。他先是進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師從物理大神盧瑟福(被稱為法拉第后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但盧瑟福認為這名天才弟子更適合理論物理,于是奧本海默受玻恩(量子力學奠基人,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引薦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學。在那里,奧本海默遇到了當時全世界物理學界的頂尖天才們:玻爾、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等。這段學習生涯對奧本海默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也讓自己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玻恩曾回憶奧本海默在他手下做研究生時,經(jīng)常打斷別人(包括老師在內(nèi))的演講而走上黑板拿起粉筆開始寫方程式:“這樣會更好。”后來很多學生聯(lián)合起來給玻恩寫了一封抗議信,玻恩將這封信悄悄放在奧本海默很容易看見的地方,于是奧本海默后來參加討論時就明顯收斂了很多。
1927年,奧本海默以在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博士學位,沒多久后決定回到美國。當時美國諸多名校競相向奧本海默發(fā)出任教邀請,但他最終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獡?jù)說是因為那里圖書館的古典文學書籍收藏不錯。毫無疑問,從智商、學歷和資歷上,奧本海默是夠格的。但是,參與“曼哈頓工程”的科學家們,哪個不是“天才+學霸”?從二樓向這些科學家丟塊餡餅,很難不砸中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是,奧本海默能夠成為領導,恰恰也是因為這點。
03:最堅定推薦奧本海默的,是歐內(nèi)斯特·勞倫斯。
歐內(nèi)斯特·勞倫斯是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的發(fā)明者,也是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同時,他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教授。
最初,負責“曼哈頓工程”的美國軍方主持人格羅維斯準將(Leslie R. Groves)內(nèi)定的工程主持人是勞倫斯,但勞倫斯和另一名卓越的實驗物理學家康普頓卻堅持推薦以理論物理見長的奧本海默。
勞倫斯的推薦理由簡單卻又有說服力:“曼哈頓工程”是一個要凝聚全世界最頂尖大腦的“超級工程”,但越是一流的科學家,就越是有些“恃才傲物”,必須要有一個既懂科學又懂管理的人才來把這批人管理起來,有效運轉,最快達成目標。誰最合適?奧本海默最合適。
奧本海默似乎天生就是一個管理型人才,他演講有說服力,待人有親和力,與整個美國物理學界的頂尖科學家都關系良好,同時,他自己在業(yè)務能力上又不會被同行看低。
在淘汰了一批“忠誠度可疑”(比如移民到美國)的頂尖科學家之后,格洛維斯準將和軍方人員再三審核了奧本海默的家庭成分和忠誠度(出生在美國成了當時奧本海默的加分項),在要求勞倫斯寫下了保證書后,終于任命奧本海默為整個“曼哈頓工程”首席科學家和總實驗室主任。奧本海默沒有辱沒這個使命。作為耗資25億美元、最多時參與人數(shù)超過50萬的“曼哈頓工程”總指揮,奧本海默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和管理才能。
在他的游說和鼓動下,玻爾、費米、查德威克、弗利施等當時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加入了工程,在奧本海默的領導下,他們?nèi)硇耐度?,高速運轉。
奧本海默把原本分散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各地從事原子彈相關工作的實驗室全部集中到了一起,親自選定新墨西哥洲洛斯阿拉莫斯沙漠作為總實驗室,統(tǒng)一領導工作。
在那個人跡罕至的荒涼沙漠,一度聚集了超過6000名全世界頂尖的科研工作者。奧本海默從科學實驗到醫(yī)療衛(wèi)生到地區(qū)交通甚至到科學家孩子上學的問題都管了起來。他自己每天只睡四個小時,早上七點由他吹響第一聲起床哨,敦促大家開始一天的工作。
奧本海默的付出得到了美國軍方和科學家們的一致認同,連一向挑剔、與奧本海默有不和的核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后來他發(fā)明了氫彈,被稱為“氫彈之父”)在參與“曼哈頓工程”后也感慨:“我不知道奧本海默是怎樣做到這一切的,但是沒有他的話,這項工程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成功。”
1945年7月16日清晨5點30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洛斯阿拉莫斯沙漠成功爆炸成功。
在爆炸的一瞬間,現(xiàn)場受邀觀看的1000多名觀眾歡呼雀躍,而作為總設計師奧本海默,望著那片騰空而起的蘑菇云,卻從心底里感到了恐懼。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經(jīng)常讀的印度梵文詩《摩訶婆羅多經(jīng)》中的《福者之歌》選段(奧本海默會包括梵文在內(nèi)的八種語言):“漫天奇光異彩,有如圣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p>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辩R頭記錄下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的場景
04:事實上,奧本海默在原子彈研發(fā)進入尾聲時,信念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動搖。在那段時間,從歐洲傳來了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的消息。而在美軍的太平洋戰(zhàn)場,日軍也已經(jīng)節(jié)節(jié)敗退,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這讓那些夜以繼日研發(fā)原子彈的科學家們失去最大的動力——早日研制出原子彈,是為了不讓納粹德國搶先的,如今,這個威脅已經(jīng)消除了。
在盟軍已經(jīng)完全可以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情況下,科學家們陷入了良心的自責:這種超級殺人武器的問世,還有必要嗎?
包括奧本海默在內(nèi)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天真的建議:能不能只選擇一塊無人區(qū),做一個示威性轟炸?
這個建議很快被美國政府否決了——”曼哈頓工程“歷時三年,耗費數(shù)十億美元,如果不用于實戰(zhàn)不產(chǎn)生結果,怎么向國會交代?怎么向納稅人交代?怎么向那些反對人士交代?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先后被投下一顆原子彈,十多萬人在白光一閃間灰飛煙滅。
當年10月,奧本海默辭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主任職務,重新回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此時的他早已聲名鵲起,受到了全世界矚目。兩年后,奧本海默當選為美國最權威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所長,并出任美國政府能源決策機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下屬的“一般顧問委員會”主席。
這是當時一個科學家在美國得到的可以想象的最高政治地位,奧本海默用他自己的能力和表現(xiàn),開創(chuàng)了科學家影響美國政府決策的先河。只是,以研發(fā)核武器登上這個臺階的奧本海默,卻開始轉向說服美國政府停止和限制核武器研究。因為作為一名科學家,他認為他和他領導的團隊并沒有增加全人類的福祉,而是給整個文明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杜魯門傳》中專門記錄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奧本海默見到了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對他激動地說了一句話:“總統(tǒng)先生,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倍鹏旈T的回答比奧本海默還要激動:“沾滿鮮血的是我!你手上的血還沒有我一半多呢!這件事你就留給我來操心吧!”
在奧本海默離開后,杜魯門對身邊的人表示今后再也不想見到這個人。而奧本海默依舊沒有認識到美國政府對發(fā)展核武器的決心。1946年7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島試爆第四顆原子彈,奧本海默拒絕出席參觀,事先還寫信給杜魯門請求放棄這次爆炸試驗。
杜魯門對奧本海默再一次做出評價:“愛哭的科學家”。
而作為阻止核武器發(fā)展的另一個舉措,奧本海默明確拒絕了當時找他尋求支持的科學家愛德華·泰勒,表示自己“不會出力,也不愿出力”——泰勒當時希望能得到奧本海默的支持,繼續(xù)研究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然而,奧本海默作為一名科學家,確實沒有明確意識到當時的國際形勢已經(jīng)風云圖突變:
二戰(zhàn)結束,一道“鐵幕”在昔日的盟友蘇聯(lián)和歐美之間緩緩落下。1949年8月29日,蘇聯(lián)宣布成功試爆本國第一顆原子彈,美國人苦心建立起來的“核壟斷”在短短四年之間就被打破;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解放戰(zhàn)爭”,在短短三年多時間里就在中國建立起了不可撼動的優(yōu)勢;在朝鮮戰(zhàn)場,武器和后勤明顯落后的中國志愿軍居然把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lián)軍死死釘在了“三八線”……
現(xiàn)在美國人迫切需要的是進一步在核武器上建立起對共產(chǎn)主義世界的優(yōu)勢,怎么會聽奧本海默的勸阻?
1952年11月1日,代號為“邁克”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島被引爆,產(chǎn)生的爆炸當量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500倍。領導“氫彈”計劃的,正是當初被奧本海默拒絕,但之后獲得美國政府支持的愛德華·泰勒。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奧本海默的人生開始急轉直下。
05:1952年,二戰(zhàn)盟軍的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如果說是因為羅斯福啟用的奧本海默,繼任者杜魯門還多少有些忌憚和敬畏的話,那么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對一直和美國政策唱反調的奧本海默并沒有什么感情可言。
更糟糕的是,艾森豪威爾執(zhí)政時期,恰恰是極端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和很多杰出的科學家一樣,即便功成名就如奧本海默,在這場運動中也沒能幸免。
1953年12月初,奧本海默去英國做一場科普講座。在此期間,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局長胡佛終于讓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相信:奧本海默是一個危險的共產(chǎn)主義分子,并且很可能是蘇聯(lián)在美國核領域方面的“代理人”。為此,當奧本海默在12月21日回到國內(nèi)時被告知:要么主動辭去他在美國政府的行政職務,要么就要出席一場指控他的聽證會。
奧本海默盡管知道自己在主持研究原子彈期間就受到了嚴密的監(jiān)視和監(jiān)聽,但依舊還是受到了極大震撼。他毫不猶豫地拒絕辭職,決定出席聽證會。12月23日,針對奧本海默長達4周的聽證會拉開帷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奧本海默事件”。在聽證會上,聯(lián)邦調查局給奧本海默羅列了24條罪狀,但主要歸納起來是兩點:
第一,奧本海默年輕時與大量左翼組織接觸并保持往來(奧本海默年輕時確實非常同情并支持共產(chǎn)主義,曾動用父親的30萬美元遺產(chǎn)中的一部分資助當時志愿去西班牙保衛(wèi)共和國的“國際縱隊”),并且他的學生中有大量左翼分子甚至共產(chǎn)主義者,妻子哈里森是左翼分子,弟弟弗蘭克·奧本海默加入過美國共產(chǎn)黨(奧本海默的這位弟弟同樣是一位天才核物理學家,但后因為“麥卡錫法案”被剝奪教職,只能去做牧民放牛)。第二,奧本海默一直對美國研制氫彈進行“重重阻撓”以及抱“消極態(tài)度”,這是明顯在為蘇聯(lián)講話,是對祖國美國的不忠誠。
為此,當初在奧本海默那里碰壁的愛德華·泰勒還出庭作證,言語含糊卻又指向明確地表示“美國的這項事業(yè)(指原子彈事業(yè))如果不放在奧本海默手里,會更安全?!闭麄€美國科學界也因此震動。除了泰勒之外,絕大多數(shù)在聽證會上出席作證的科學家都表示因一個人的”核政策“與政府不符就要受審是對”民主精神的踐踏”;當初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158名科學家聯(lián)名反對對奧本海默的審訊;愛因斯坦甚至不止一次在《紐約時報》等報刊上抗議““美國政府迫害原子物理學家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本人在聽證會上否認了一切指控,但似乎政府并沒有意圖要聽取他的辯解,以及公眾的呼聲。
最終,聽證會的審判委員會出臺了判決結果:“沒有發(fā)現(xiàn)奧本海默對國家有過不忠誠的行為?!?/p>
但是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在下了這個定義之后,美國政府還是決定剝奪奧本海默的一切安全特許和權限,全面禁止他與一切原子能項目產(chǎn)生接觸。這對奧本海默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因為他一直希望今后能用他的政治身份,促成原子能在國際范圍內(nèi)的和平利用。在奧本海默即將迎來自己的50歲生日之際,他的人生從巔峰跌落到了低谷。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奧本海默迅速衰老。
06:奧本海默最終用了九年時間等來了自己的“平反”。
1960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總統(tǒng)。在那時,“麥卡錫主義”帶來的瘋狂浪潮已經(jīng)褪去,肯尼迪在當選之后不久就向自己身邊的幕僚透露,想給以奧本海默為首的一批當初受到迫害的人以補償(其中也包括卓別林)。
肯尼迪為奧本海默選擇的方式是頒予他1963年度美國原子能方面的最高獎項——費米獎,并頒發(fā)5萬美元的獎金(相當于當時美國國務卿的年薪)。但是,就在頒獎前的10天,肯尼迪遇刺身亡??夏岬系睦^任者約翰遜成為1963年12月23日頒獎典禮上的嘉賓。在授獎儀式上,59歲的奧本海默走向主席臺時不小心絆了一下,約翰遜總統(tǒng)忙伸手扶他。但奧本海默推開了約翰遜的手,說:“總統(tǒng)先生,當一個人行將衰老時,你去扶他是沒有用處的,只有那些年輕人才需要你去扶持?!?/p>
在奧本海默的答謝詞中,他說道:“我想,今天的儀式是需要您的膽量和寬容的,我覺得這是我們光明前景的預兆。”說這話的時候,奧本海默已經(jīng)知道,政府雖然用這種方式給他恢復了名譽,但依舊禁止他接觸一切關于原子能的機密。奧本海默在1966年終于退休,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患上了喉癌。1967年2月18日,奧本海默因喉癌逝世,終年63歲。按照他的遺囑,他的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到了維爾京群島。(來源:微信公眾號“饅頭說”)
責任編輯/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