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葆秀 趙書成
2023年10月12日,是北京市文化局原副局長、國家京劇院原院長吳江同志逝世一周年。作為吳江院長幾十年的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在這個日子里,回首一起合作、共事的過往歲月,對吳江的緬懷之情格外深切。
我們和吳江的相知,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葆秀和吳江共同改編創(chuàng)作的京劇《八珍湯》。
1983年年底,我們在西單老長安大戲院觀看了當時的重慶京劇團厲慧蘭先生演出的老旦傳統(tǒng)劇目《三進士》。這出戲的劇情是:山西平陽書生張文達進京赴試,借了富戶周、常兩家的銀子,后來張文達多年不歸,周、常兩家向他的妻子孫淑琳索債,孫淑琳無力償還,兩個兒子被搶去抵債,改名常天保、周子卿。后來二子都中進士。時值平陽荒旱,孫淑琳無以為生,離家尋夫,病困洛陽,被迫賣身知府常天保家中為仆。孫淑琳因沒有做好“八珍湯”,被常夫人責打,又因誤收了通判周子卿送來的壽禮,惹怒常夫人,再遭痛打,并奉命到周家退還。周夫人見孫淑琳似有隱痛,問明來歷,才知其就是周通判和常知府的親母。周子卿得知后到常府認母,常天保竟以母是仆人,不肯相認。二人言語沖突,告到巡按衙前。巡按恰是張文達,父子三人原為同科進士。張文達聽訴后,立即將孫淑琳接來,常天保夫妻悔過認罪,一家得以團圓。葆秀看了這出戲,很有感觸,當時就聯(lián)想到幾天前從《北京晚報》上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某郊區(qū)一戶人家為追求萬元戶,把生病的老父親關在場院的茅草屋里,經(jīng)常忘記了給老人送飯,老人餓得喊叫,被路過的鄉(xiāng)親們聽到而給予關照。日久天長鄉(xiāng)親們對于這種不孝之人給與勸說教育未果,無奈便幫助老人將子女告上法庭。當時葆秀敏銳感受到《三進士》這出戲很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雖然她在戲校時學過這出戲,由于劇本的故事情節(jié)比較簡單,所以不是常演劇目。于是葆秀想把此劇重新編寫,加強故事內容,使它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第二天,葆秀到師父李金泉先生家說明此意,并說今晚還有一場能否一起去觀看?李先生欣然接受了。李金泉先生看了此劇之后,便和葆秀談了幾次修改方案,然后問:“你找誰寫呀?”葆秀立即說“找吳江”。葆秀向李先生介紹,吳江是比她高一班但小兩歲的北京戲曲學校的同學,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目前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進修,而且是翁偶虹先生的弟子。只見李先生眼睛一亮,欣然接受了吳江。葆秀立即去請吳江。他當時住在西珠市口趙錐子胡同,女兒吳月佳剛剛五歲正在睡午覺,愛人上班去了。葆秀進門悄聲說明來意,吳江同學立即起身說:“走,上李先生家。”葆秀說:“孩子睡醒了萬一從床上掉下去怎么辦?”只見他把被子疊成長條堵在床邊,用枕頭壓在被子上說:“我再托咐一下鄰居嫂子給照看一下?!比缓蟪隽嗽洪T上了他的二六自行車,對我說:“葆秀上車?!彼T得飛快,一溜煙就到了東珠市口李先生家。進了李先生家沒有閑篇兒直奔主題,吳江認真聽了李先生對劇本修改的構思,并把自己的一些意見和李先生進行了溝通,取得一致意見后,吳江說:“先生您放心,我盡快成稿?!睆倪M門一直談到晩上8點多,離開李先生家出來的路上。吳江對葆秀說:“這倒不錯,咱們學了玩意兒先生還管飯?!眳墙k事認真,人稱拼命三郎!加班熬夜三天就把本子拿出來了,新改編創(chuàng)作的劇本就叫《八珍湯》。李先生看了《八珍湯》劇本后比較滿意,特別是第二場風雪夜中的“問蒼天我欠下何人業(yè)怨,為什么孫淑琳苦海無邊……”的大段唱詞,寫得既符合情景,又為主要人物通過設計成套唱腔抒發(fā)情感打下了非常好的文學基礎,好詞好腔是相輔相成的。吳江非常謙虛,在合作《八珍湯》的過程中,我們幾次到李金泉和翁偶虹二位先生家反復聽取意見,不厭其煩地修改,好戲就是這樣磨出來的。
《八珍湯》一經(jīng)上演就得到一致好評,影響廣泛。外地劇團聞風到北京來看戲學習,南京等劇團來信索要劇本,葆秀征求吳江的意見是否給?是否要稿費?吳江卻說:“地方劇團不容易,人家愿意演是好事,有飯大家吃,要什么稿費呀?!边@就是吳江,什么事有求必應,把錢看得很淡,不自私,以事業(yè)為重。
吳江自幼學藝,聰慧勤奮,才華出眾,博覽群書,精通藝術,思路敏捷,多有建樹。他擔任了兩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還受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我們從內心非常敬重他。這么多年來我們見面聊的主題一定是京劇的前途、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等。吳江的身體不好,但只要有工作,一定是拖著病體堅持參加并能給出好點子。
吳江在國家京劇院當院長時,書成是國家京劇院副院長,一起為國家京劇院建設發(fā)展共事合作的經(jīng)歷,建立了亦師亦友、互相成就的深厚感情! 2011年,吳江剛從院長的崗位上退下來,正逢德高望重的中央老首長倡導推動“京劇經(jīng)典傳統(tǒng)大戲電影工程”,這是國家級的大型文化項目,經(jīng)京劇電影工程領導小組推薦,首長批準吳江受聘為京劇電影工程藝術指導小組的專家。從此之后的十一年間,盡管嚴重的慢性病困擾著吳江,他一直是帶病堅持不懈地參加京劇電影工程的工作,全身心地參加了“京劇經(jīng)典傳統(tǒng)大戲電影工程”《龍鳳呈祥》《趙氏孤兒》等入圍劇目的全程指導。在劇目的選擇、舞臺劇本的論證、文字上的梳理、主要演員的安排、中英文字幕的校對、影片的后期制作、剪輯、京劇電影工程叢書的編輯等,吳江都傾盡全力,專心致志,獻計獻策,為“京劇經(jīng)典傳統(tǒng)大戲電影工程”的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書成是“京劇經(jīng)典傳統(tǒng)大戲電影工程”藝術指導小組召集人,那些年經(jīng)常和吳江一起開會、論證、研討,深入片場、機房,共同解決各種問題,吳江對京劇和電影這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諳熟、對兩者交融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給書成及京劇電影工程領導小組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書成由衷感謝吳江對他工作的鼎力相助!
我們在吳江老弟去世前一個多月時,曾經(jīng)打電話和他約定,待防控疫情形勢好轉,他身體好一點時,我們去砂鍋居吃砂鍋肥腸!他當時高興地答應,在電話中大笑起來!不料想這個相邀竟是我們之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天妒英才!吳江走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