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沐
重大主題報道是我國新聞媒體圍繞黨和政府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重大戰(zhàn)略任務和重要工作部署開展的新聞報道活動,是考驗地市主流媒體真功夫的“試金石”。在全媒體時代,如何用好“新武器”,讓重大主題報道煥發(fā)“新風采”是地市黨報的一道必答題。相比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具有形式多樣、交互性強、覆蓋面廣、方便快捷等特點。《接受秘密任務 “云端”重走中央紅色交通線》能在眾多黨史學習教育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中出新出彩,就是創(chuàng)作團隊基于這些特點,向“新”發(fā)力創(chuàng)作精品的結果。
龍巖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位于福建省西部,是原中央蘇區(qū)核心區(qū),長征出發(fā)地之一,具有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的獨特優(yōu)勢。[1]這片紅土地上鑄就的古田會議精神、才溪鄉(xiāng)調查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構筑起了深厚的閩西紅。[2]為傳承紅色基因、保護利用紅色資源,近年來,龍巖市融媒體中心新聞工作者深度挖掘紅色題材新聞報道,有效助力了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推廣。特別是在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時期,把閩西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文化傳承好,是每一個龍巖新聞工作者神圣的職責與使命。
在建黨百年,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電視劇《絕密使命》于2021年4月在CCTV1黃金時間熱播,該劇通過講述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故事,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建立的一條隱秘而偉大的交通線,這條交通線不僅為中國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物資和經費支持,還為中國共產黨輸送了大量的政治、軍事和情報人員。在“上海-香港-廣東汕頭-廣東大埔-福建永定-福建長汀-江西瑞金”長達3000公里的交通線上,交通員面臨著各種危險和困難,但他們始終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任務,為中國共產黨的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龍巖正是劇中這條隱秘而偉大的中央紅色交通線主要途經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永定區(qū)、上杭縣、長汀縣等地。為了保護國家機密和安全,該交通線長期以來鮮為人知,也因此影響了這些歷史事件和信息的宣傳和傳播,更是突顯了其宣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主創(chuàng)人員了解到,《絕密使命》劇中的主要角色都有真實的人物原型,比如潘雨青的原型集合了鄒端仁等伯公凹七烈士的英雄事跡。位于龍巖市永定區(qū)城郊鎮(zhèn)桃坑村的伯公凹,地處閩粵交界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這條交通線上非常重要的交通站,是中央紅色交通線入閩第一站。周恩來、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黨政軍領導及共產國際代表李德等200余人和一大批電訊技術人員、文藝工作者就是通過永定伯公凹交通站安全進入中央蘇區(qū)的。為了守護中央紅色交通線,伯公凹的群眾幾乎家族式地參加了交通站的工作,不足30人的村莊有10多人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涌現了“伯公凹七烈士”紅色交通員英雄群體。[3]中央紅色交通線龍巖段中每一個交通站都有一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都有一些真實悲壯的紅色故事,黨史意義重大、新聞價值重大。
主創(chuàng)人員發(fā)現,在過去有關中央紅色交通線龍巖段的新聞報道中,傳統(tǒng)媒體因其篇幅、呈現形式的局限性,導致報道內容還停留在少數幾個紅色事跡中。因此,主創(chuàng)人員通過大量采訪、資料搜集,深度挖掘中央紅色交通線龍巖段20多個交通站的圖片、紅色故事等鮮活的新聞報道素材,通過新媒體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填補這一重大題材報道內容上的空白。如:位于龍巖市長汀縣汀州鎮(zhèn)五通街113號的福建省郵務管理局舊址是一個重要的中央紅色交通線秘密中轉站。福建省郵務管理局成立于1932年3月,主要任務是開展郵政各項業(yè)務,通過使用蘇區(qū)的郵票,進行蘇區(qū)信息溝通,同時開辟紅色郵路網,確保蘇區(qū)郵路暢通。除解決蘇區(qū)信函往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郵局這一公開的渠道作掩護,進行大量的秘密活動,如地下工作人員的來往、重要物資傳輸與轉運,先后有50多位通信戰(zhàn)士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為紅色交通立下不朽的功勛。
創(chuàng)新是紅色基因得以賡續(xù)的根本動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契機下,如何讓受眾對黨史題材的新媒體產品產生更大的興趣?就要以受眾為中心,迎合主流“短平快”的閱讀習慣、傳播特點,在內容選擇上越通俗易懂、越喜聞樂見越好。
中央紅色交通線龍巖段中最能引發(fā)受眾關注的,則是那段隱秘而偉大、暗流涌動卻又波瀾壯闊的紅色往事。如何給予廣大受眾觸及靈魂式的強烈心靈震撼?主創(chuàng)人員認為,通過情景再現,讓受眾代入“交通員”的角色,“云端”重走中央紅色交通線龍巖段,了解交通站上發(fā)生的感人故事,更能讓受眾在體驗中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據了解,1930年底,中共閩西特委在閩西永定虎崗正式成立了工農武裝交通站(大站),后對外稱“閩西工農通訊社”,閩西各縣建立分支機構(分社,即中站、小站)。大站由中央交通局直接領導,中站由大站管轄,小站由中站或大站管轄。站與站之間,相距幾十里不等,小站一般設在地下黨或革命接頭戶家里。交通員從紅軍骨干中選拔,還有地下黨員、地方赤衛(wèi)隊員、接頭戶等,人員要求忠實可靠、立場堅定、機智勇敢、精明果斷,能嚴守秘密、獨立完成任務。交通沿線還有各種策應掩護機構,如商店、藥店、飯館、酒鋪、客棧等……主創(chuàng)人員根據前期采訪、交通站后人回憶等歷史資料,著重繪制出中央紅色交通線龍巖段“一九三二年前路線”“一九三二年后路線”,并標記出交通站,重點報道永定城郊桃坑村伯公凹、永定金砂上金村(古木督背頭窠)、永定合溪溪南村、永定虎崗虎西村、上杭溪口坑口、上杭溪口大洋壩、上杭白砂碧沙村、長汀涂坊賴坊村、長汀汀州、長汀古城中街等交通站,文字盡可能刪減、突出故事性。如上杭縣溪口鎮(zhèn)坑口挹春堂交通站除了交代其地理位置外,更重要的是突出交通員張亨永和母親吳七利在開展交通站工作中盡心盡責,嚴守紀律,對外始終守口如瓶。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吳七利才把當時的故事告訴后人。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在融媒體時代,黨史題材的新聞作品更要符合時代特征和受眾需求,既要展現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傳統(tǒng),又要與時代緊密結合,讓受眾感受到歷史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新媒體產品如何助力紅色文化快速傳播?這需要注重真實性和客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互動性和參與性、符合時代特征和受眾需求等多個方面。
為了給予受眾更好的“云端”體驗,主創(chuàng)人員使用動畫、音樂、字幕、跳轉和其他多媒體元素讓中央紅色交通線的故事更加生動和吸引人。讓受眾扮演交通員角色并選擇秘密任務,可以提供交互性和沉浸式體驗,使受眾更加深入地了解該交通線龍巖段上發(fā)生的動人故事。此外,通過頒發(fā)學習勛章等激勵機制,可以引導受眾分享轉發(fā)朋友圈,增加新媒體產品的曝光率和傳播力。
另外,作品在畫面制作上精益求精,內容呈現上反復打磨,特別是在交通線的還原和制作方面,主創(chuàng)人員尊重史實、精心繪制,在不影響交通線完整度的基礎上,引導用戶點擊查看交通站背后的故事,以這種互動式的新媒體形式,多層次地呈現產品內容,充分展現中央紅色交通線中的“小人物大格局、小故事大智慧、小站點大風云”。
在《絕密使命》首播后的第三天,該作品制作完成并在平臺上推出。一經推出即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當日H5瀏覽量超1萬人次。同時學習強國、人民日報、新華網等APP平臺以及其他眾多新媒體平臺對該作品均進行了轉載。新媒體用戶普遍認為該作品制作精良、時效性強、題材新穎,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多元手段展現了具有閩西特色的紅色文化,是黨史學習教育宣傳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