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媽
周末,我去游泳館游泳。在淋浴室,呼啦一下跑進來十幾個小朋友,都是四五歲、五六歲的模樣。
原來是游泳班的孩子們下課了。在兩位帶隊教練的指揮下,小朋友們獨自沖澡、整理泳具,還要用浴巾把自己包裹好,到外面的換衣間換衣服。動作麻利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這一系列程序。有的孩子磨蹭一點,也基本都跟上了趟,僅稍晚一兩分鐘而已。
只有一個小女孩動作非常慢,其他孩子已經(jīng)開始沖澡了,她還在整理泳具;差不多所有人都沖完澡去換衣服了,她才剛剛開始沖澡。
最后,只好有一個教練單獨留下來等她??吹贸鼋叹氂行┎荒蜔?,不時地催促她“快點,快點!”
等到我在大廳的梳妝鏡前吹了七八分鐘頭發(fā),她才穿好衣服出來。而這時,跟她同一個游泳班的孩子們早走光了,她顯然慢了十來分鐘。
大廳里只剩下小女孩的媽媽在等她。教練面露不悅,委婉地跟小女孩的媽媽念叨了幾句。媽媽滿是歉意地笑著跟教練道歉,并開始幫女兒吹頭發(fā)。
本以為這位媽媽會逮著孩子說一頓,諸如“你怎么這么磨蹭?”之類,但她并沒有。就像隨便聊天似的,那位媽媽說:“寶貝,不管你什么時候出來,媽媽都會一直等著你啊。不過,你能不能告訴媽媽,為什么會比別的小朋友出來得晚呢?”
小女孩就跟媽媽從頭到尾說起來,分析著自己慢的原因:一是泳池里上岸的梯子只有一個,大家紛紛搶著上,她擠不過其他小朋友,所以排在最后一個上岸。二是泳衣的拉鏈不好拉,她拉了好半天才給拉開。還有沖澡的時候,覺得水柱沖在身上的感覺很好玩,就玩了一會兒水……
這期間,媽媽一直在認真地聽,并不時地回應一兩句。
最后,媽媽像是恍然大悟地說:“哦,原來是這樣啊。你剛才說的這些小問題,咱們一起來想想,看有什么好辦法,能在下次游泳時避免好不好?”接著,母女倆就對剛才的問題,一起商量著解決的辦法。
最后,媽媽說:“這些問題都能避免的話,媽媽相信,你就不會是倒數(shù)第一了。這樣吧,下次咱們做倒數(shù)第四好不好?”
小女孩一聽,高興地說:“好呀媽媽。我肯定可以超過3個人?!?/p>
“那太棒啦!”媽媽一副很歡喜的樣子。
美國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在她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曾寫:“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如果想讓孩子變得更好,就得先要他感覺更糟?”而我們許多家長的做法,恰都在用批評、呵斥等讓孩子感覺更糟的方式,試圖“激勵”孩子變得更好。
這位小女孩的媽媽,用正面、積極的管教方式,給我們上了一課。她溫和、善意地跟孩子討論,找出問題的所在,并且共同商量出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她給了孩子合理的期待——下次由倒數(shù)第一進步為倒數(shù)第四就可以了。這對孩子來說,稍稍努力就可以做到。有這樣的父母,相信孩子差不到哪里去。
(韓言薦自《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