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電視劇《狂飆》里賣魚的高啟強,可以在虛構(gòu)故事里演化成幫派大佬,細想?yún)s也不奇,畢竟《水滸》里,賣魚的浪里白條張順,還要上梁山呢——反過來,梁山一百單八將,就沒個是賣生姜、賣豆腐、賣油條的。賣魚的人,格外多一份豪氣?
我在希臘某島魚市買過魚。去時近午,拿了半斤鮭魚肉,看見旁邊一個跟我腦袋差不多大的鮭魚頭??吹晷』镒臃Q了鮭魚肉,鮭魚頭沒稱,揮揮手,“白送!魚頭不要錢!”真隨性。半斤魚肉,回去煎了,吃了一頓;魚頭熬了一鍋湯,倒吃了兩頓。
轉(zhuǎn)過天來,想著能占便宜,又去魚市;到得門口,下午一點多不到兩點,看店小伙子正關(guān)門收攤??匆娢?,擺擺手說,中午的魚不新鮮了,別買啦!明天吧!就此揚長而去了。真隨性,想到《水滸》里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兄弟打魚,又好賭,又潑辣。被吳用一激,就愿意將滿腔熱血,交給識貨的人:差不多的勁頭。
再過兩天去買魚,去早了,跟小伙子聊天。他說他父親是打魚的,不會英語,所以要他看店(希臘年輕人會英語比率高些,也擅長跟人交流);漁夫們凌晨即起,天亮歸航;雖然說如今有各種漁船與器械,打魚依然很看運氣,所以大家總把運氣好壞掛在嘴邊。說著,小伙子指指外面——魚市外是碼頭,以及連綿的漁船——一群歸航后睡過覺的漁夫,在乳白色的船篷下,圍桌坐著,喝啤酒,吃希臘的口袋面包皮塔卷就烤肉,眉開眼笑;我遠遠地看波光粼粼的他們,也聽不懂在說什么。我傻乎乎地問了句:不吃魚么?小伙子說:他們最不缺魚吃,上岸了,就想吃點別的。吃飽了,就等另一個凌晨,再去找他們的好運氣。所以他們不太在乎每天掙多掙少,只想著明天能有一點好運氣——當(dāng)然,也多幾個來買魚的人。我問:怎么做,才對得起辛苦弄的魚呢?小伙子說,各人做魚的辦法不一樣,非要說的話,“越晚放鹽越好。這樣,魚的味道會美好一些”。
肉店的人,是另一番氣息。梁山好漢沒有賣肉的,但賣肉的鎮(zhèn)關(guān)西鄭屠卻敢拿著刀跟魯智深放對,此前還切了十斤肥肉十斤瘦肉:也是一號人物。
英國人吐槽美國人的食品工業(yè)化,說美國人可能一輩子都以為肉只是超市里包裝好的成品。的確,現(xiàn)代社會分門別類,各色肉都給你切得謹細又精確,買了裝包回家,十指不用沾血水。專門的肉店,則格外有味道:肉店比起賣肉的超市,大多不明亮,不清澈,沒有一望而知“我們包裝精美流水線生產(chǎn)”的現(xiàn)代化范兒,卻常站著膀闊腰圓的大叔阿姨,頭發(fā)蓬亂的小哥,粉筆手寫的價簽,以及實實在在敦厚霸氣的肉類。萬千緋紅中,獨踞一案立著個人,氣場凜然不同。
巴黎的老式肉店,除了賣肉,一般也賣肉凍、火腿、腌肉、奶酪和酒——多是適合搭配肉類吃的,渾厚濃郁的廉價地方紅酒。這些肉店也往往兼營賣吃的:你想吃肉了,他們請你在一張泛著油光年齡比你還大的木桌上坐下,請你點單;須臾,給你上個烤牛心、烤羊臉之類自家廚房很難做好的菜,搭配自家口感到位的面包和薯條。肉店的爐子總是生猛,自家爐子,斷然烤不了這么好吃。
面對越來越多的素食主義者,肉店老板悻悻地說:“都不知道這世界怎么了!怎么那么多人都不肯好好吃肉?”我安慰說,其實他們也知道肉是好的,你看隔壁賣炸豆丸子的,天天吹自己比肉丸子還好吃——你們賣肉的,就從來不用說,自己賣的肉比豆子還好吃吧?
(龍春嵐薦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