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兆軍
能成大事的人,都耐得住“煩”?;窜妱?chuàng)建之初, 李鴻章給曾國藩推薦了三個人才。 曾國藩沒有立即接見他們,而是將三人留在廳堂,自己站在暗處悄悄觀察他們。 半個時辰過后,曾國藩發(fā)現(xiàn),三人當中,已有兩人開始東張西望, 漸漸等得不耐煩了,只有一個人靜靜地站著,神態(tài)自然。 曾國藩對李鴻章說:“這三人當中,唯有一人可用。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判斷非常準確。 被他看中的那個人,就是日后的淮軍名將、中法戰(zhàn)爭中的大功臣劉銘傳。
“耐煩”二字,看似簡單明了,卻蘊含著大學問, 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氣度,還有智慧。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jīng)風浪與波折,卻總能給世界以溫暖和感動。無論時光流逝,人世變遷,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那句廣為人知的 “不要緊”背后,何嘗不是一種“忍耐”的人生哲學?
王陽明也曾說:“人須在事上磨, 方立得??; 方能靜亦定, 動亦定。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自我修煉、漸行漸悟的過程。 耐得了煩,受得了煎熬,經(jīng)得起瑣碎,不懼干擾,保持心態(tài)的安靜平和,任他喧囂萬千,我自巋然不動。 所謂的一鳴驚人,不過是蟄伏已久,厚積薄發(fā);所謂的水滴石穿,不過是持之以恒,歷久彌堅。那些笑到最后的人, 不一定是最強的,卻一定是最有耐心、耐力的。 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 做到厭煩有恒,方能登高行遠,靜水流深。
人活著,再多的“能耐”,都不如能“耐”。 人生煩事無數(shù),耐住便是晴天。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