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一位91歲的老人走了。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門診樓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靜靜矗立。在中國,很少有這么一個人,能贏得舉國上下每個人的敬重。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當之無愧的偶像和英雄。
袁隆平祖籍江西,生于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的袁隆平生性好動,是個好奇寶寶。第一次看到蕎麥粉,他想抓一點來嘗嘗,結果弄得整個人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釘釘子時嘴銜鐵釘,他也有模有樣地學起來,結果一個跟斗,鐵釘掉進肚子,送到醫(yī)院急救才取出來。后來,因為戰(zhàn)爭的爆發(fā),袁隆平就跟隨父母到處奔波。7歲時,在跟隨父母從漢口奔赴湖南桃源縣途中,他不小心掉入江中,幸被船工救起。于是他下定決心,要學會游泳。袁隆平心中不服輸的種子,或許就是從那時種下的。為了學游泳,他虛心向同學請教,按照圖例一步步練習分解動作,一個暑假下來就學會了仰泳、蛙泳,后來又學會了自由泳。他從學會游泳到能橫渡長江只用了一年時間。1947 年,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一開始,袁隆平因為“個子太小”被體育老師拒絕,但他卻在出發(fā)那天讓一名同學載著他悄悄跟了去。老師只能無奈地笑道:“你既然來了,就試試看吧!”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那次選拔賽,袁隆平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一,并且在隨后的省運會上拿到兩塊銀牌。
1952年,在西南農學院(現重慶西南大學)上學的袁隆平報名參考空軍,打算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全校共有800多名學生報名,但經過36個項目考核之后只有8個人合格,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后來因為戰(zhàn)事緩和,國家需要建設,加之當時大學生本來就很少,已經參加完歡送會的袁隆平和同學們又被退了回來。袁隆平后來在回憶時打趣道:“飛行員沒有當上,國家隊選拔把我淘汰了,我是沒辦法才選擇了搞農業(yè)?!?/p>
1953年,他只有23歲,剛從重慶西南農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偏遠落后的湘西安江農校工作。作為一個致力于農業(yè)發(fā)展的研究者,袁老深知,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從那時起,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他曾說自己有兩個夢:“第一個就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痹蠋资耆缫蝗?,天天蹲在田邊吃飯,累了就在地里休息。幸運的是,袁老的辛苦并沒有白費,1964年,他在試驗稻田中真的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通過人工授粉的方式,令其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種子。接著,袁隆平又從14 000多個稻穗中,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并且通過播種,讓4株成功繁殖了1~2代。歷經無數次的失敗后,1974年,袁隆平終于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yōu)勢組合“南優(yōu)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的產量都比常規(guī)水稻增加30%以上,這項成就公布后立刻震驚了農業(yè)界。從1976年到1989年,中國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35億畝,增產35 000億公斤,這些稻谷讓3 500萬人吃飽了飯。這也意味著,我國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22%的人口。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即便被查出患有慢阻肺,即便在90歲高齡,他也沒有退休,反而覺得責任越來越重。在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主席親自給袁隆平頒授“共和國勛章”。10月1日一大早,他又回到家附近的稻田旁,“每天數一穗”早已成為他的生活習慣。雖然我們尊稱袁隆平為袁老,但他實際上是一個特別有童趣的人。80歲生日后,他說自己是“80后”,90歲生日后,他又說自己是“90后”。他常常調侃自己的相貌,前一秒還自詡是個“資深帥哥”,下一秒就破功,說“實際不帥”。視察稻田時,看到田間的鴨子,他會盯著小鴨子看個不停,還開心地學鴨子“嘎嘎嘎”地叫!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時頭腦發(fā)熱,而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家國命運的情懷和擔當。我們或許難以成為像袁老他們一樣跨時代的杰出人物,但我們可以選擇做像他們一樣可“愛”的平凡人。
(選自《曉敏青春說》,有刪改)
賞析 ? 文章沒有漫談袁隆平的一生,而是截取他可“愛”的一面來寫,所選的素材集中而典型,大致沿著時間順序行文,每個材料的選擇都能夠有力地證明他可“愛”,值得敬愛。袁老對事業(yè)的熱愛和執(zhí)著值得我們愛,他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我們愛,他對生活飽有熱情和童趣值得我們愛,他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給人民帶來幸福值得我們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