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倩
語文取材于生活、情感和虛擬環(huán)境,要讓語文教學成為提高學生素質、開發(fā)學生思維的手段,教師必須配合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教學活動,改變教學模式。在以教材、教師、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學活動的綜合質量很難得到提升。積極開拓課外活動空間,在學、玩、做的配合下感受語文教學的真諦,才能更好地開發(fā)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并不是在學生的臆想中演化而來的教學課程。在全新的教學要求下,語文教學活動必須與現(xiàn)實接軌,幫助學生感受語文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在現(xiàn)實中開發(fā)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才能使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但是,從當前的教學活動來看,語文教學活動以學、讀、說、寫為主,學生嚴重缺乏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枯燥的文字材料限制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欲望,也壓制了語文教學活動的發(fā)展空間。將語文教學活動帶入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當中,在現(xiàn)實中規(guī)劃語文教學,借助實踐活動落實教學指導計劃,能夠使學生形成“語文來自于生活”的良好意識,主動接受語文教育。[1]
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教學為例,圍繞教材中所給出的句子,教師可要求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素材,依靠現(xiàn)實材料與文章內容的一一對應,創(chuàng)作全新的語文表達環(huán)境。以“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貓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一句的教學為例,學生對動物的腳印、自然界的植物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相似性。此時,新的學習問題出現(xiàn)在課堂當中:小動物的腳印只是和這些材料相似,能夠直接使用這些材料來對比嗎?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結合問題與實踐活動,學生對“比喻”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并理解了“押韻”的基本特點,進而生成模仿作品、創(chuàng)作作品的欲望。借由實踐活動拓展課外活動空間,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動素材,從“腳印”這一角度入手,依靠泥塑制作不同動物的腳印,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與相關植物進行比對。在引導學生進行求知的過程中,要設計實踐問題,為課外活動的開展注入更多靈感:除了“小雞畫竹葉,小馬畫月牙”的比較之外,觀察這些腳印,你還能想到哪些對象?請嘗試從新的角度去說明腳印不同特點,以此來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活動素材與學習對象。課外實踐以自主開放為特點,教師要建立以“玩”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方案,鼓勵學生在游戲、探索的同時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玩、學、互動,多元一體,引導學生仿照教材內容,在生活中尋找新的創(chuàng)作素材,展現(xiàn)個人靈感,依靠實踐活動,從而完成從學到用的自然過渡。
語文課程是基于文化素材演化而來的教學課程,在開展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文化”這一基本前提,借助文化素材落實課外活動,在教育學生的同時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材料枯燥乏味,且?guī)в袕娭菩?、目的性特點,合理應用課外素材,在提高學生知識積累水平的同時,能夠滿足他們的文化學習需求,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教師可借助文化活動落實語文教學工作,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為例,這是學生與古詩詞的初步接觸,教師可為學生布置課外活動任務,要求學生學習有關古詩詞的知識,開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圍繞“節(jié)日”這一關鍵詞搜集古詩詞材料,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學生在教材中、課外環(huán)境中搜集作品,對教師的任務作出回應。從描寫春節(jié)的《元日》,描寫清明節(jié)的《清明》,描寫中秋節(jié)的《水調歌頭》等文學素材入手,開展文化活動。除了對節(jié)日習俗的解答之外,也可以將各類節(jié)日資源帶入到課外活動空間當中,如春聯(lián)、粽子等,依靠“文化+實物”的全新互動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語文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在開展活動的同時積極挖掘語文知識,打造全新的語文教學課堂。文化活動視野下,學生可以與教學活動進行零距離交流,掌握語文資源中的關鍵性活動素材,進一步調動學生的語文活動能力,在學生的努力下將多元化語文資源整合到課堂當中。當學生給出作品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嘗試開展古詩詞鑒賞活動,品味古詩詞的“意蘊”。對于活動能力較強的學生,雖然不能說出古詩詞的精妙之處,但教師的“高要求”卻會賦予學生一種“被重視”的“滿足感”,學習興趣也會隨之提升。
隨著語文學習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學生的文化水平與學習素質也在同步提升。此時,學生渴望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獲取新的語文知識,表現(xiàn)自己的語文品味。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開展交流活動,幫助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
以《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能夠結合教學材料開展交流互動,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教學內容交流語文知識,拓寬視野。部分學生對“諸葛亮”這一經(jīng)典人物進行評價,如“劉備之德近乎偽,孔明之智近乎妖”,這是魯迅先生對孔明的評價。部分學生則指出,在歷史書籍《三國志》中,草船借箭的“策劃人”“執(zhí)行人”都是周瑜,作者羅貫中為了塑造諸葛亮才智無雙的形象,將草船借箭的功勞“轉交”給了他。這種美化人物形象的表述手法在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學生瞬間打開了話題,如《西游記》中,孫悟空一直頑劣不堪,但現(xiàn)代電視劇把他美化了;在《水滸傳》中,擒下方臘的是魯智深,對于武松的過度崇拜,使其拿下了“單臂擒方臘”的功勞。為實現(xiàn)有效的課外交流,要結合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展教學活動,加強學生與文化資源之間的互動,從“文學與真實”這一角度開展教學工作?;诖耍梢詮脑诮涣骰顒又虚_發(fā)全新的課外活動模塊:教師以“名著人物志”為主題,引導學生對名著作品中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相關角色進行解讀,展示角色身上的獨特魅力。在描繪人物性格的同時,嘗試延伸閱讀指導范圍,從文學作品中的表述、真實歷史上的相關人物對有關角色進行解讀,加深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認識。在課外活動當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與學習經(jīng)驗記錄下來,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傳遞給他人,經(jīng)驗又被他人加工為興趣,后續(xù)的語文教學活動更加自由,閱讀、分享隨之而來。
游戲是推動學生開展有效學習、深度學習的重要教育資源,在嘗試利用游戲活動引導學生解讀語文作品的過程中,要設計更為開放、趣味性更強的游戲活動方案,依靠游戲過程、游戲要求來培養(yǎng)學生的活動能力,加深其對于語文知識的認識。游戲活動要與課堂教學活動契合,與文章故事契合,從而實現(xiàn)文化教育、德育教育的多元教學指導目標。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游戲需求,結合課外活動的自主性與娛樂性特點開辟課外活動空間,營造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工作有效契合的全新教學氛圍。
以《將相和》的教學為例,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游戲開展課外活動,加深學生對于文學作品與相關角色的認識,營造更為開放的課外活動環(huán)境。教師可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當中搜集對應的教學資源,推動學生與教學文本之間的有效交流。以“澠池之會”的故事為例,史書對澠池之會的發(fā)生原因與廉頗藺相如二人的決斷進行了詳細記錄:趙國勢弱,大秦強悍,二者的談判本身就是不對等的,在趙王出發(fā)之時,廉頗對趙王請愿“若是大王不能按期歸來,則我們立太子為王,厲兵秣馬,與秦國決一死戰(zhàn)”。從這一故事不難發(fā)現(xiàn),廉頗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武將。當導入歷史故事之后,人物形象更為飽滿。學生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戲中為廉頗設計對白:“我與藺相如同樣有功,為何藺相如的功勞反而在我之上?”借由換位思考與角色進行近距離交流,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與互動熱情,依靠游戲營造全新的互動空間。在設計游戲的過程中,要考慮游戲活動本身與教學材料之間的交互問題,依靠游戲帶動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思路,讓學生在游戲的同時感悟中華歷史,了解歷史人物身上的獨特魅力。
在開辟課外活動空間的同時,適當導入科學知識,可以讓學生在主觀情感上接納語文教學活動,形成配合教學工作、參與教學活動的優(yōu)秀學習意識。教師要將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科學教育元素引入到課外空間當中,依靠科學元素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指導。[2]作為教師,要解放學生思維上的枷鎖,除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文化教育價值之外,更要結合語文課程對學生落實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出色的學習技能;要重視科學活動的開發(fā),讓學生深度掌握語文知識。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學為例,可以從科學的角度開展教學工作:當小朋友們都去摘李子時,王戎卻待在路邊一動不動,請你思考一下,王戎是出于怎樣的想法得出了“李子不好吃”這一結論?在設計互動問題之后,通過科學知識的引入延伸課外活動空間:第一,如果李子是甜的,李子應該已經(jīng)被摘走了,所以可以推斷李子不好吃;第二,成熟的李子大多都是黑紫色的,其在中秋左右完全熟透,觀察李子的顏色、判斷當前的季節(jié),也可以得出“李子不好吃”的結論。在科學活動中,要整合科學知識,搜集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推導與邏輯探究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對趣味科學知識展開探究,從樹的品種、李子的種類等角度展開教學,實現(xiàn)科學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的有效結合。如普通的李子與黑布林大李子,其成熟之后的果實都是黑紫色,但黑布林李子要在擱置一段時間之后才能清甜可口,直接摘下的黑布林李子是酸澀的。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投放對應的科學知識,加深其對教學材料的認識。適當拓展課外教學空間,將科學知識與語文教材聯(lián)系起來,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新課程標準明確強調,語文教學活動要發(fā)揮出文化育人、情感育人的多重教育價值,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出色的語文學習能力,還要對學生的道德意識展開強化訓練,培養(yǎng)愛國、忠誠、奉獻、尊重等友好品質,全面落實德育教育活動。在開拓課外活動空間的過程中,可嘗試建立以德育教育為框架的課外活動方案,提出課外學習與活動要求,制定具體化的課外學習與教學活動目標,帶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學習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開發(fā)德育活動,完善語文教學模式,為學生語文技能的逐步提升提供必要的成長環(huán)境。重視德育活動的開發(fā),可以在構建課外活動環(huán)境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出色的語文學習能力,實現(xiàn)德育、智育的同步推進。
以《竹石》的教學為例,可以開展座右銘制作活動,教師要求學生獨立搜集文化資源,選擇其中的經(jīng)典材料制作座右銘,在課堂上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對其進行展示。教師可利用卡紙、貼紙、泥塑等材料制作座右銘,幫助學生搜集相關文化資源,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分享。如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堅持自我、擁有優(yōu)秀品格的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精神。在設計德育活動的同時,要強調教學工作的合理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優(yōu)化,打造全新的語文課外活動機制,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總之,開拓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必須要強調學生的興趣點與關注點,將實踐、文化與互動納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由發(fā)揮,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與學習能力,這樣才能將語文教學活動拓展到廣袤的新環(huán)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