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琦
“雙減”政策中,到底減的是什么?想必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很關注?!半p減”政策中有兩個部分的重點內容:一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二是在校內實現(xiàn)學科教學的質量提升。從這兩個內容來看,它們都是圍繞著“提質減負”的目標而確定的。因此學校開展課后服務,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為學生開展豐富的興趣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快樂成長。
合唱教學作為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不僅能讓學生在合唱時學會識譜、讀譜,而且在此過程中既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又通過合唱作品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課后合唱教學,有利于學生良好樂感的培養(yǎng),提升其審美能力,讓學生能緩解學習壓力,在鍛煉綜合素質、發(fā)展智力的同時,建立起合作意識,提升音樂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課后合唱的教學,也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審美價值、綜合素質發(fā)展都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利用課后合唱來開展活動,能讓學生在基礎課的基礎上,加強合唱知識與技能強化,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合唱方式,欣賞合唱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從而推動學生積極思維與樂觀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利用課后合唱來開展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除此以外,利用課后合唱來開展活動,可以為學校儲備音樂后備人才,建立起以合唱為學校特色的模式,進一步推動合唱教學的實踐與發(fā)展,在完成“雙減”政策中對于學科“減負提質”要求的同時,為學校的音樂校本課程建設奠定基礎。
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使得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合唱教學,還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粗暴簡單的灌輸方式進行,一味跟隨音頻唱,忽視了歌曲的內涵講解與表達,學生的合唱技巧與技能沒有質的發(fā)展,音樂核心素養(yǎng)沒有切實提高。造成這些現(xiàn)狀的原因很多,以下方面我認為需要更加關注與改善。
現(xiàn)階段小學音樂合唱的現(xiàn)狀是師資力量短缺,并且教學時的教學模式也很單一。由此可見,學生的合唱學習興趣難以被激發(fā),學習效率也很難有質的發(fā)展。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采用灌輸?shù)姆椒ǎ瑢W生的學習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所以很難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合唱需要不同的學生共同來完成,對于他們也是一種不小的挑戰(zhàn)。不少學生對于合唱學習有著恐懼心理,因為害怕發(fā)錯音或者害怕自己的發(fā)音效果達不到老師預期,因此總是處于一種消極面對的狀態(tài)。[1]當然,也有自己的合唱基礎較差,不敢發(fā)音的緣故。這些就讓小學合唱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合唱的優(yōu)勢就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群眾性特點。合唱的實效性就是實行推廣中的普及性、效率性。而現(xiàn)階段的小學合唱并沒有真正做到以上兩點。相比較其他的藝術形式,合唱教學應該是受眾最廣、最普及、最有效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小學階段,我們應該搭建起展示小學生精神面貌的合唱舞臺,讓學生能夠自信地表現(xiàn)自我,讓合唱發(fā)揮應有的育人作用。
課后合唱教學活動正處于摸索、嘗試的階段,在開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筆者將從教師、學生、教學方法具體來探討課后合唱教學活動的思路。
合唱對于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及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合唱要求老師的音樂理論知識豐富、扎實,必須具備對音樂聲音的分析能力、合唱的指揮技巧,懂得科學發(fā)聲的技巧,除此之外還要眼疾手快。學校里負責合唱的一般是音樂老師,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音樂老師都是擅長合唱專項的,他們的能力水平也參差不齊,所以課后合唱教學活動必須提升一線音樂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也是保證課后合唱教學活動質量的關鍵。
學校的課后服務中開展合唱教學活動,說明學校對于音樂合唱教育的重視。教師自己要認清自身的不足,有目的地提升能力。具體可以讓老師進行合唱學習論壇、觀看大型的合唱比賽視頻、了解合唱的基礎知識、交流合唱教學的心得。學校可以通過為老師搭建合唱培訓的平臺,聘請專家來指導、現(xiàn)場培訓,讓老師的合唱的專業(yè)水平得到提升,與此同時,邀請社會的合唱團體加入學校的課后合唱教學活動。
合唱過程中學生的學情就是基礎差、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我們需要從學生的教學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既不能為了培養(yǎng)優(yōu)秀生而放棄后進生,也不能一味照顧后進生,而不顧優(yōu)等生。
第一,需要根據(jù)學生的音樂能力設置教學內容。把基礎相當、能力相當?shù)膶W生進行分類,讓學有余力的優(yōu)等生有提升空間,讓學習吃力的后進生能達成既定目標,這樣使得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第二,在剛開始學習時,注重學生的音樂性,教學中盡量減少合唱技巧的教學比例,營造舒服的合唱環(huán)境,讓學生開心、快樂地歌唱。
第三,教學中要統(tǒng)籌全體學生,又要重點關注個別學生。合唱追求統(tǒng)一、錯綜、和諧的美。教學中我們要因材施教,既要鼓勵學生協(xié)同合作、互相學習,又要突出優(yōu)秀個體,樹立典型,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能力在整體中提升,個別中突出。
在教學初期,課后合唱教學使用的都是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大量的練習,這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升。因此,在合唱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歌曲的練習,自己選擇合適練習的聲部,然后在各個指定聲部練習區(qū)域面對面圍起來進行演唱,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學習,提升自己的聲部演唱水平。在他們都能輕松完成的基礎上,拉近學生各個聲部訓練的距離,在錯綜練習環(huán)境下,促進學生對練習效果的提升。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任意走動,練習自己的聲部,讓大家彼此的聲音交融在一起。這種方式的學練,目的是利用空間轉變的方式來降低各種聲部相互間的干擾,讓學生慢慢適應、鞏固,最終成功和音。最后迫使學生自由走動,不斷感知其他聲部,從而達到能夠獨立支撐自己練習聲部的目的。
課后合唱教學,不僅是一項豐富學生課后學習生活的藝術活動,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發(fā)展學生音樂能力的訓練課堂。要提升學生課后合唱教學活動的效果,我們需要在教學中尋找出切實可行、穩(wěn)步發(fā)展的辦法。在此,我從實際教學中摸索出以下幾項經(jīng)驗。
學校課后合唱教學活動是由不同年級、不同學段的學生所組成的,我們在課后合唱教學活動中,需要關注、關愛到每一名學生,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團隊的溫暖。首先,我們需要營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后合唱氛圍。這就需要我們在授課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明確要求和紀律。無論是音樂知識教學,還是在合唱編排訓練,都要求高年級學生多照顧、多幫助低年級學生,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感受到合唱團體的民主、和諧,使每位同學能感受彼此之間的真摯情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合唱的效果。
課后合唱教學活動中合唱歌曲的選擇是有講究的。倘若選擇的歌曲難度過高,如果學生整體的音樂知識達不到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選擇的歌曲難度過低,學生又會感覺沒有挑戰(zhàn),達不到合唱訓練的效果。還有,從歌曲內容來看,選擇活潑、輕快的歌曲能激起學生的合唱興趣,而選擇內容枯燥的歌曲則難以讓學生全心投入合唱訓練之中。因此,在課后合唱教學時,我們得考慮到學生的心理與接受能力,在歌曲的選擇上,以有趣的、難度合適的歌曲作為合唱訓練的曲目。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積極營造出與歌曲相符合的情境,通過對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的深入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課后合唱時的興趣。例如,在合唱《歌唱祖國》的教學時,我們用視頻的方式來介紹曲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意義,再播放合唱歌曲,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感受歌曲所渲染的力量,喚起學生躍躍欲試的激情。
每一首曲子的難度都是不一樣的,風格、節(jié)奏等都有各自的不同。在教學中的難點也不一樣,因此在實際的學習中,音樂教師還要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使用,為學生降低難度,提升其自信心。有時,不少學生存在著恐懼的心理,害怕自己的表現(xiàn)達不到老師的預期。教學中,我們不要為了形式上的華麗而忽略了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尤其是學生自信心方面的提升。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他們對于合唱歌曲的理解是不同的。當然也因為他們的接受能力不同,我們在教學中,需要從打好基礎入手,慢慢過渡,才能使其合唱能力有所發(fā)展。我們可以把學生按照年齡分類,并采取不同的授課方式分別進行訓練。例如,低年級學生具有活潑、可愛的童聲,這個學段的學生我們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固定音高記憶”。可通過視唱練耳的快速訓練來刺激他們對單聲部旋律以及和聲聽覺的記憶。再通過對其科學發(fā)聲的訓練,使其音量逐漸變大、富有彈性,對音色變換以及聽聲音的準確性逐步提升。[2]
現(xiàn)代化的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上,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其學習效果。如果教學中,只是單純地進行合唱技巧訓練,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損傷,訓練的效果也不會太好。這時,引入多媒體的教學,可以豐富合唱練習的方式(進行對比、比拼等),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練效果。例如,就某一首曲子進行默契性訓練,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播放,有選擇性地進行挑選、暫停、開始,反復磨合、反復協(xié)調,從而達到最佳的默契要求。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手機或錄像機,將整個訓練的過程都以視頻的形式錄制下來,再通過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自己來感受,找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然后進行小組間的交流、討論、總結,再進行練習、糾正、改善,最后提升自己的合唱能力水平。
在學會了合唱技巧并進行了大量的練習之后,我們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可以展示自我的舞臺。這不僅能檢驗學生的學練效果,還能讓學生勇敢地走向舞臺、自信地歌唱。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進行年級間的合唱聯(lián)排,讓各個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來互相學習、互相鼓勵,自我感知與其他年級學生合唱的差距,然后努力找出原因,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學校的迎新晚會、兒童節(jié)匯演中,也可以把學生的合唱作為一個展示的節(jié)目,讓學生們的辛苦付出,能夠在全校師生面前好好表現(xiàn),這樣學生們就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合唱訓練中去,認真地揣摩每一個細節(jié),盡全力地表現(xiàn)好自己。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開展課后合唱教學,對于提升學校各個學科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意義重大。小學課后合唱活動是一項音樂的課后服務內容。通過課后合唱教學活動的開展,為這些喜歡音樂、喜歡唱歌的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滿足其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使其在課后合唱過程中,學習到合唱的技巧與知識,培養(yǎng)其音樂核心素養(yǎng),從而真正達到學科的“提質減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