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極地,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匯。
“我曾經對它的概念僅停留在書本和影像資料里。我的南極行可以用3個符號代表,分別是問號、感嘆號、句號?!?月26日,太原理工大學2019級電氣工程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王煜塵對記者說。
極地的奧秘與神奇,極地的寧靜與廣袤。當王煜塵真正踏上那片蒼茫的大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因為極地的魅力而深愛這份工作。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變幻莫測的極光、恢弘壯美的冰川、險峻迷人的峽灣、極端惡劣的天氣……自1984年首次南極考察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國科考隊員奔向地球最南端,革故鼎新,砥礪奮進。王煜塵三赴南極,連續(xù)參加中國第36次、38次和39次南極科考,累計工作692天,在冰原綻放青春,成為中國極地科考在站時間最長的大學生。
今年3月,王煜塵被評為2022年“最美大學生”。一方面,他在導師的指導下,聚焦國家極地戰(zhàn)略,勇攀科技高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研發(fā)“填補空白”的極區(qū)專用裝備5套,成功實現我國最南緯度磁層與電離層的耦合觀測,創(chuàng)造北極高緯度浮冰區(qū)光學監(jiān)測設備的最長自主觀測記錄;另一方面,他注重與國際頂尖科研力量攜手合作,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挪威科技大學合作研發(fā)了極地海冰監(jiān)測儀器。他參與開發(fā)的“北極無人冰站”,參加了全球19個國家聯合開展的“MOSAIC”計劃(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冰站),在國際上努力爭取話語權,受到普遍好評。
在極端惡劣環(huán)境中搶時間作業(yè),王煜塵不懼孤獨、勇敢堅守、奮力拼搏。南極之行不只是勇闖生命禁區(qū)的艱苦考驗,更是當代中國大學生“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
南極科考的“種子”早在2015年就在王煜塵的心中埋下了,偶然的機會他聽到師兄關于南極科考的宣講,被深深觸動。遙不可及的南極科考,原來自己也是有機會碰觸的。自此,他堅持每天進行長跑訓練,調整身體狀態(tài)。他明白,“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因為有了長期的鍛煉基礎,王煜塵曾經連續(xù)十多天在南極室外觀測點值守排障,保證了整點任務順利完成,還挑戰(zhàn)過拖著幾十斤設備徒步五公里的自我生理極限。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王煜塵說,“在極地升起國旗的時候,感覺到特別驕傲?!睆谋弧赌蠘O條約》大會“請”出場外喝咖啡,到把第一面五星紅旗插在南極,再到在南極冰蓋之巔建立考察站……中國正一步步邁向極地考察強國之列。
當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國內基地碼頭出征時,回想曾經的“向陽紅10號”并不具備破冰能力,曾經的南極科考隊員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怎么活下去”?而如今,中國已逐漸形成“五站、兩船、一飛機”的南極科考研究支撐保障體系。王煜塵感慨地說道,“在南極的工作,讓我深刻感受到中國極地科考事業(yè)的成就和中國人的力量!”
從南極邊緣到內陸,跨越極晝和極夜,支撐王煜塵的是心中科研報國的理想信念。在“白色沙漠”里日照反射到臉上,白皙的皮膚變得黝黑;在寒冷的極地時常被凍傷,他笑著說那是“家常便飯”;在極地氣候惡劣,睡覺這等小事卻成了難題……然而,這些困難在王煜塵眼里都不算什么,他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用矢志奮斗書寫青春答卷,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回來后,王煜塵的膚色逐漸變白了,他笑著說,“還在恢復階段。”回來后的他一直在忙碌,投入科研探索中,埋入寫論文查資料的書籍中。如今,有了榮譽加身,他深刻感受到了國家使命和時代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志存高遠方能登高望遠,胸懷天下才可大展宏圖。極光下王煜塵的目光堅定而有力量,回歸校園的他蛻變得沉著而冷靜。每一位科考隊員都在困境中接受了磨礪,也錘煉出了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
“你愿意再去一次南極嗎?”
“能夠投身國家重大戰(zhàn)略,將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對我們科研人員來說是心之所向,只要祖國需要,我將隨時做好準備。”王煜塵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