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藝作品要打動人心,必須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新聞作品也同樣如此。在信息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拓寬,從傳統(tǒng)媒體到新媒體,從平面媒體到網絡媒體,從“大屏幕”到“小屏幕”,人類的文化傳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文章分析“增強新聞作品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性、新聞作品具備感染力的幾個特性、增強新聞報道吸引力感染力的要素”這三個方面發(fā)現,新的時代背景下的新聞輿論工作,要想與時俱進、發(fā)出時代強音,就必須適應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在遵循新聞傳播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在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新聞工作者要在行動上,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展示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yǎng),讓新聞作品既“沾滿泥土”又“飽含真情”。在深耕內容上,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讓新聞報道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從而達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在報道形式上,要求新求變,唱響主旋律的同時,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才能讓新聞報道形式更加生動、活潑,更接地氣、貼近民心,創(chuàng)作出有時代溫度、品質的新聞作品,充分發(fā)揮新聞輿論工作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作用。
關鍵詞:融媒體視域下;新聞報道;吸引力;感染力;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099-04
當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傳播技術發(fā)生深刻變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也要與時俱進,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新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優(yōu)化整合資源,適應和面對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1]。
在新的媒體環(huán)境下推進新聞輿論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聆聽時代聲音,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如何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充分發(fā)揮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是關鍵[2]。新聞最重要的功能是傳遞信息、引發(fā)思考。然而,一篇沒有感染力的新聞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可能導致無效的信息傳遞。而一篇有感染力的新聞作品可以精確定位受眾,促使融合發(fā)展,在情感上、心理上、思想上引起受眾共鳴,形成輿論引導的新格局[3]。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雨、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鏈接中外,溝通世界[4]。
增強新聞的感染力,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和營造主流輿論的重要舉措[5],也是為了營造全社會廣大人民群眾良好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氛圍的需要。
增強新聞的感染力,也是提高媒體影響力的需要。時代在變,輿論引導和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人們的信息需求變得多元化,也擁有了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沒有吸引力的新聞傳播平臺難以獲得受眾青睞,新聞傳播也達不到預期效果。只有受眾愛聽愛看,能夠引發(fā)共鳴的新聞作品,才能發(fā)揮出新聞輿論正面宣傳,引導人、鼓勵人、激勵人的作用[6]。
新聞作品是記者用心用情用力采寫的結果,往往主旨鮮明、思想深刻。記者要從新聞事件中挖掘新聞點,彰顯新聞價值,為新聞作品注入靈魂。眾多的媒體平臺每天要輸出不計其數的新聞,沒有新聞點的新聞是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一)真情與細節(jié),觸到“軟”點
人們常說,新聞作品要有思想、有品質,更要有溫度,有溫度才能觸及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更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信息汲取也趨于多元化。新聞傳播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是單向的信息輸出,更要對受眾反饋引起重視。能觸及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個“點”的新聞作品更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共鳴,進而產生強烈的反響。
在第三十七屆貴州省新聞獎評選中,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眾多的獲獎作品中,《“笑”順的兒子》這個新聞作品最能打動人心,榮獲一等獎?!丁靶Α表樀膬鹤印?,“笑”是“孝”的諧音,記者通過網紅視頻挖掘到了事件主人公“以搞笑的方式逗樂母親”背后的故事,用樸實無華、情感真摯的鏡頭語言記錄下父母與子女和諧相處的感人瞬間。母親為子女們默默付出了大半輩子,子女為博父母一笑費盡心思,這種雙向奔赴的親情讓記者感動,也讓受眾感動。它討論的是“百善孝為先”這個議題,倡導人們及時孝順父母,不要留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遺憾。這則新聞作品的時長很短,但對每一個“笑”的細節(jié)處理都讓人動容。網友評論“好久沒有回家陪陪父母了”“好久沒有看到母親的微笑了”等。新聞作品引發(fā)網友內心觸動,體現出了新聞的溫度和力量,還有感染力。
(二)尋找與挖掘,展出“亮”點
記者憑借新聞敏感挖掘社會亮點,讓社會亮點成為新聞的亮點,再采用恰當的表現形式引發(fā)受眾共鳴。記者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抓住新聞亮點,那么這則新聞報道很有可能被淹沒在信息海洋中,不是所有的社會亮點都能成為新聞亮點,這非??简炗浾叩膶I(yè)基本功。
在第三十七屆貴州省新聞獎評選中,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眾多的獲獎作品中有一條《“侗家七仙女”為家鄉(xiāng)直播帶貨超億元》的消息,新聞亮點非常突出,獲得了一等獎。
當下,直播帶貨的網紅不計其數,但“侗家七仙女”在傳播侗族文化的同時直播帶貨,幫助村里銷售扶貧農產品,“讓更多人看見我們家鄉(xiāng)的美”。這些點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成為新聞的亮點,鼓勵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選擇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這篇報道利用文字的力量,充分發(fā)揮新聞宣傳工作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讓一個常規(guī)的采訪瞬間變得不一般,讓社會的亮點在記者的筆下和鏡頭下變得更亮,這樣的新聞報道才能打動人。
(三)啟迪與深思,戳中“痛”點
記者要敢于亮劍,勇于披露社會上的假丑惡,大力弘揚充滿正能量的人物和事件。有的媒體推出的新聞既沒有觸到“軟”點,也沒有形成“亮”點,更沒有戳中“痛”點,不痛不癢,毫無吸引力。記者的職責使命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不關注、不監(jiān)督社會的痛點和難點,那么新聞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職能擔當在哪里?記者的社會責任又體現在哪里?
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打造的《問政山東》欄目中,曾有一期的直播短視頻節(jié)目《病死豬田間亂丟知道嗎……<問政山東>現場局長被8連問后語無倫次》備受人們關注,視頻中的主持人連續(xù)問了相關負責人8個“辣味”十足的問題,把對方問得語無倫次?,F場氣氛緊張、尷尬,這是新聞節(jié)目中很少看到的場景,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資料顯示,這個視頻在全網的播放量超3000萬次,還獲得了中國新聞獎。這個視頻新聞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死豬?為什么沒有人處理?真正觸碰到了社會的“痛點”,讓網友看到了山東整治相關部門作風、解決民生問題的決心。此類觸碰到“痛”點的新聞,揭示了新問題,展現了事物發(fā)展的新趨向,敢為人之所不敢為[7],不僅增強了吸引力、感染力,也助推了輿論監(jiān)督。
面對新的時代新的要求,新聞報道既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精準進行權威發(fā)布,也要在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創(chuàng)作有溫度和時代特色的新聞作品,充分發(fā)揮新聞輿論工作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作用[8]。
(一)行動上,錘煉“四力”能力,讓腳下沾滿泥土,作品飽含真情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雖然只有八個字,卻能完整展現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yǎng)。
過去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在是“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新聞人是歷史的記錄者,沒有切身體會、實際感受,怎么深刻記錄歷史。要鼓勵記者深入一線去采訪,改變那種被動坐等或一味地跑部門、跑會議的現象[9]。
“新聞人永遠在路上”,腳力是基礎。常年坐在辦公室的記者只是憑想象產出新聞報道,難以寫出好新聞。只有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一線、深入新聞現場,探尋新聞事件背后的真相與故事,實地采訪出來的新聞,才有泥土的氣息,才具有真情實感,才更具感染力。新聞記者的腳,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走深走實。
增強“眼力”。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觀察和發(fā)現新聞線索和新聞價值,要深入挖掘平凡人、平凡事中的閃光點,通過新聞傳播,讓這些閃光點成為新聞的亮點和作品吸引流量的爆點。記者要有較強的敏銳性和觀察力,既要有全局意識,也要有微觀意識,從小處著眼,以小切口講述大主題,亮出新聞的閃光點。
用好“腦力”。發(fā)現了新聞亮點,采訪到了一手素材之后還要整合新聞素材,對新聞的內容、語言、呈現方式進行謀篇布局,而不是隨意、簡單拼湊新聞素材,要思考如何做出既契合時代主題,又能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報道。只有勤思考、多動腦,才能讓新聞作品有思想、有深度。
落好“筆力”。落筆是最后一步,如何通過手中的筆寫出時代華章是最考驗記者的文字功底的。新聞的受眾是人民群眾,要通過筆力講好老百姓的故事,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轉變文風,產出的新聞作品要讓群眾讀得懂、看得明白,喜歡看、喜歡聽才行。給予受眾正面積極的宣傳引導,傳遞有力量、有感染力的信息,實現新聞的有效傳播。
踐行“四力”。踐行“四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靠著“腳力”的采訪,“眼力”的觀察,“腦力”的思考,記者才能了解清楚新聞事件的本質真相,才有“筆力”寫出有思想、有品質、有感染力的新聞作品。
(二)內容上,從生活中挖掘好故事,貼近群眾服務群眾,讓新聞既接“天線”,又接“地氣”
記者找準了新聞的“新聞點”,想要新聞作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要在報道內容上下功夫。選擇取舍新聞報道的內容,并不是無原則地迎合受眾的要求,甚至產出低俗內容,而是要主動適應、融入時代發(fā)展潮流,以最高站位,最大限度地打動受眾的心為目標[10]。
堅持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讓新聞報道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從而達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牢固占領輿論陣地的目的[11]。過去,時政報道是新聞傳播的主要內容,總是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后來民生節(jié)目逐漸涌現,其立足百姓視角,發(fā)掘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新聞要“讓事實說話”。“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無論哪種形式的新聞報道,都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以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要踐行“讓事實說話”,記者就要深入現場,盡最大努力接近事實真相,進而采寫出真實鮮活的新聞報道,用這樣的內容打動人、感染人。
新聞要有“人情味”?!叭恕笔巧鐣顒拥闹黧w,這要求新聞輿論工作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在新聞報道中強化人本精神,彰顯人文關懷,傳達人民的心聲,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12]。要用真摯的情感打動人,使新聞作品更接“地氣”,更具吸引力,就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多采寫與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相關的報道,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13],進一步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吸引受眾眼球,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增強新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三)形式上,求新求變,以多媒體融合發(fā)力,形成媒體傳播新格局
要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要在表現形式上做文章[14]。當下,從傳統(tǒng)的報紙、廣播、電視,又衍生出了微博、視頻號、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形式,受眾擁有了更多的新聞獲取渠道,各大媒體平臺要不斷改進新聞報道的寫作和呈現方式,利用豐富的新聞報道形式和生動活潑的語言,增強新聞作品的吸引力。例如,細分受眾發(fā)現,大多數青年人會選擇在短視頻平臺或者微信公眾號上瀏覽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和編輯摒棄傳統(tǒng)死板的新聞表現形式,努力迎合短視頻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語言風格,短小精悍且極具感染力的文字、充滿新聞爆點的視頻,或者融入正面積極的網絡語言,力求用青年人習慣、喜歡的方式呈現新聞作品,增強新聞作品對青年受眾的感染力。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直播社會新聞等,以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可看性、感染力。
全媒體時代,每一種新聞傳播方式都有特定的受眾,鑒于此,傳統(tǒng)媒體要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只要媒體全覆蓋,受眾就可以全覆蓋。在融合過程中,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要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一段簡潔有力的文字,一張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一段吸人眼球的短視頻,一段打動人心的音樂等能讓受眾獲得不一樣的體驗,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最終達到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梢哉f,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記者努力的方向。
受眾的特點和需求在不斷變化,新聞的報道形式也要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滿足時代需求,同時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提高傳播能力,進而最大限度地強化新聞傳播效果。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新媒體,依托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直播平臺等各種新媒體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優(yōu)化整合傳播內容,實現新聞作品的多渠道宣傳,新聞受眾的全方位覆蓋。
(四)新聞語言要有親和力,用講故事的方式傳播新聞
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真實有趣的故事往往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挖掘好故事的基礎上,還要用恰當的方式把故事生動地呈現出來。
新聞工作者要“傳播好聲音,講好每個故事”,用故事化的語言來傳遞新聞,能讓新聞事件更具吸引力,讓新聞報道更加精彩。故事化的語言往往情感真摯,更有人情味兒,注重細節(jié)呈現,極具感染力和可看性。這樣的新聞作品注重以情動人,觸動受眾心靈,充分展現新聞素材的價值。故事化的語言能夠以更加生動活潑的形式表現人物和事件。
在新聞中應用故事化的表達,并不是杜撰、編造新聞,而是在尊重新聞事實本身的基礎上以故事化的語言闡述新聞事件。在語言表達上,故事化的語言改變了過去呆板、單一、說教式的信息輸出模式,讓新聞變得更有親和力,提高受眾對新聞的接受度,使新聞報道與受眾產生情感互動,引起共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樸實無華的語言往往更讓人感到親近,使新聞作品獲得更多受眾的認可,進而提升新聞作品的傳播力[15]?!皶灾岳?,動之以情”“細微之處見真情”,故事化的表達既傳遞了信息,又能引發(fā)人們思考,回味無窮,從而讓受眾深切感受到記者的用心良苦,領會主題思想。這樣的新聞作品不再是簡單的文字、圖片、畫面的整合,而是被注入了靈魂,具有更強的感染力。
寫新聞對記者來說是基本功,但是把故事講好,那考驗的就是記者的能力和水平。講故事就是要講事實、講情感、講道理,讓受眾愿意看、愿意聽,真正打動人、感染人。故事的講述一般會經歷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記者在采寫長篇通訊稿件時,往往也會抓住事件的發(fā)展脈絡與矛盾沖突,來呈現具體的人物形象、事件等,語言組織生動細膩,情節(jié)跌宕起伏,讓受眾仿佛置身于新聞現場,這樣的新聞受眾才喜歡看、喜歡聽,才能起到打動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大數據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在短視頻爆紅的時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要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堅持“內容為王”,用高質量的新聞報道說話,記者必須不斷增強新聞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新聞輿論工作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地方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的過程中,要融合新媒體的優(yōu)勢,順應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大勢,讓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媒體百花齊放,實現文、圖、音、視交相輝映,更加注重內容選擇、語言表達等,采用受眾喜歡看、樂意聽的講述方式進行新聞傳播,真正講好時代故事,傳播時代強音,與時代同頻共振,奮力譜寫偉大時代的精彩華章。
參考文獻:
[1] 梁思奇.擔當使命 守正創(chuàng)新 做好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N].北海日報,2018-11-17(003).
[2] 李群雁.關注民生是地市黨報提高影響力的關鍵[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3):127-129.
[3] 李浩.增強新聞報道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相關手段分析[J].傳媒論壇,2019,2(20):75-76.
[4] 楊曉琴.新時代加強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實踐路徑探析[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4):40-45.
[5] 徐如俊.著力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J].黨建,2008(8):13-14.
[6] 南方日報評論員.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N].南方日報,2017-02-16(F02).
[7] 蔡忠輝.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J].新聞戰(zhàn)線,2003(2):58-59.
[8] 費先霞.提升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傳播力[J].中國地市報人,2022(S1):83-84.
[9] 范啟麟.努力增強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閩西日報的做法和體會[J].新聞戰(zhàn)線,2002(3):59-60.
[10] 鄒艷芳.淺析新形勢下如何提升電視新聞報道感染力[J].東南傳播,2017(10):77-79.
[11] 王松林.地方黨報更需民生情懷[J].新聞世界,2011(8):26-27.
[12] 楊勛.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J].城市黨報研究,2009(1):4-7.
[13] 陳雁萍.著力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J].新疆新聞出版,2008(5):59.
[14] 吳云萍.增強廣播新聞報道吸引力感染力[J].新聞傳播,2010(11):83.
[15] 郭蓓.踐行“走轉改”,提升新聞報道的感染力[J].傳媒論壇,2018,1(16):21-22.
作者簡介 潘雪,記者,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電視綜合編輯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