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篇中,“亭臺樓閣、軒榭廊坊”的“出鏡率”極高,詩人或把酒臨風(fēng),或登高望遠(yuǎn)。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這樣描寫阿房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庇纱丝梢娭袊沤ㄖ馈?/p>
亭:“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釋名》)亭是讓人停下來休息、乘涼、避雨的地方。
亭的特征是有頂無墻,一般為開敞性結(jié)構(gòu)。明代《園冶》中對“亭”的造型作了介紹:“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以至十字,隨意合宜則制。唯地圖,可略式也?!笨梢?,亭沒有固定的造型,只是因地制宜。
中國四大名亭:醉翁亭、愛晚亭、湖心亭、陶然亭。
臺:“臺,觀四方而高者?!保ā墩f文解字》)臺是一種讓人登臨游觀的、四方的、高而平的建筑。
古人堆土以筑高臺,用以瞭望四方。此外,臺的作用還有祭祀(禮臺)、觀景(古觀景臺)、軍事防御(烽火臺)、觀測星象(天文臺)。規(guī)模較大、較高的臺又叫作“壇”,如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
樓:“樓,重屋也。”(《說文解字》)樓是一種兩層以上的、有門窗的大型建筑。
在古代,樓一般用于觀敵瞭陣,如留存至今的城樓、鼓樓、鐘樓等。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樓逐漸成為人們登高遠(yuǎn)眺或娛樂的場所,如茶樓、酒樓等,比較著名的有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
閣:“重屋為樓,四敞為閣。”閣是一種架空的小樓,四面開窗,有門、廊、欄桿,供人漫步賞景。
閣一般為高雅的文化、宗教活動的場所,作遠(yuǎn)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比較著名的有滕王閣、蓬萊閣、天一閣、天心閣。
樓和閣的區(qū)別在于閣的一樓天花板和二樓之間有一個用以加固的暗層。這個暗層就是區(qū)別樓和閣的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
“亭臺樓閣”四種建筑形式各有其特點:有頂無墻是亭;觀四方而高者為臺;重屋為樓;四敞為閣,閣有暗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