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晉成 孫軍 朱明龍/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元宇宙這一概念誕生已久,隨著扎克伯格將“Facebook”更名為“Meta”,元宇宙正式引爆了整個互聯(lián)網領域,各大互聯(lián)網企業(yè)紛紛展開布局,并迅速向教育、金融、法律等其他領域擴散。據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境內共計申請“元宇宙”商標11376件,涉及相關公司共有1962家,其中有99.9%均于2021年注冊,足以證明人們對元宇宙抱有極大熱情[1]。在業(yè)界對元宇宙領域保持高度關注的同時,學界也對元宇宙及其相關理論進行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當前我國圖書情報領域已對元宇宙的理論、原則與實用場景開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并在元宇宙圖書館及其智慧轉型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成果[2]。而檔案學界,目前有關元宇宙在檔案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則相對較少,主要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周文泓等人在進行相關研究,亟待更多檔案學者的參與和研究。鑒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元宇宙概念及其特征為基點,對元宇宙與檔案信息服務相結合的可行性進行梳理,分析元宇宙特征與構建全景檔案空間的共通之處,以探究在元宇宙視域下構建全景檔案空間的可能性和全新途徑。
元宇宙的基礎理念和原則之一是虛實互動[3],即元宇宙的構建和設計不僅要著眼于虛擬世界,更應將目光聚焦在建設虛實互動的數字空間,達到現(xiàn)實空間完全融于虛擬世界的效果。從數字人文視角看,各類數字人文項目的基礎都是資源的數字化匯聚,所涉及的資源不斷趨于多樣和復雜[4],不僅是數字環(huán)境下對現(xiàn)實世界各實體的映射,而且還能夠與現(xiàn)實產生交互,賦予用戶沉浸式的體驗,為用戶保留數字記憶,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虛擬與現(xiàn)實的交叉融合、相互影響。同時,在價值層面上元宇宙也強調人文因素,要求以人為中心和原點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以擺脫可能存在的混亂與無序,這與面向人文學術的數字人文理念一拍即合。
元宇宙服務與檔案信息服務在服務場景和對象上有其共性。從場景看,元宇宙服務的實用場景多樣,其中與檔案學領域有交叉的部分為科研元宇宙與教育元宇宙[5]。在元宇宙服務場景中,數字資源是基礎,擁有數字身份的“數智人”是關鍵,人機交互創(chuàng)造是目的,場景繁雜疊加,主體協(xié)作機制顯著。而在檔案信息服務場景中,存檔對象為海量多元的數字資源,同樣需要依賴人機交互以實現(xiàn)數字資源的非線性全過程管理[6]。從對象看,元宇宙的服務對象需要尋求基于數字身份的認同感和基于數字設備的高度沉浸式體驗,而檔案信息服務的對象則需要個性化的推薦、沉浸式的空間、高自由度的信息獲取[7]。二者均強調個性化與沉浸式體驗,都要針對性地建立各自的用戶畫像并進行有效識別,以滿足用戶的內在需求。
當前主流元宇宙公司的技術開發(fā)與規(guī)則制定正在同步進行,各主體正在試圖用芯片、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區(qū)塊鏈、腦機接口等技術手段,通過元宇宙提供的開放平臺和“去中心化”,來為用戶提供高級交互性和沉浸式內容[8]。具體目標可以歸納為:第一,開發(fā)基于跨設備的網絡體驗,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得沉浸式體驗;第二,進一步探索交互模式,使用戶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講述“故事”,提升交互性;第三,呈現(xiàn)可視化人體運動,通過動作捕捉、計算機視頻捕捉等在虛擬空間渲染逼真的人體動作;第四,減少虛實世界的距離感,增加感知交互與交往關系的嵌入感。從技術層面出發(fā),當前就數字資源的多維度開發(fā)的相關技術已逐漸成熟,在數據抽取、文本挖掘、多樣化呈現(xiàn)等方面成果顯著,這為數字檔案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了借鑒作用。
元宇宙的終極形態(tài)是在網絡空間構建一個深度嵌入現(xiàn)實世界、實時互動、虛實映射的數字孿生世界。這樣高度去中心化、自由化的世界具備沉浸式體驗、開放性和即時性的特點。隨著元宇宙從探索步入實踐,數字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大量數字原生信息將直接或間接形成于網絡空間。從全景、全過程視角關注它們的內容、結構和形成背景,即為元宇宙建檔,構建全景檔案空間,是保留數字記憶的必由之路。全景檔案空間應該是:立足數字原生信息,以參與式的檔案化管理為基礎而形成的分眾化檔案空間[9]。全景檔案空間通過技術手段形成,由用戶自建、交織、匯集而成并無限分布于社會各界,虛實交融。全景檔案空間在數字記憶檔案化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形成,涵蓋所有社會成員,既是面向檔案管理全過程檔案化的延伸,也是立足社會化的拓展與探索。多元主體形成的各個分散檔案空間相互獨立卻又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構成全景、體系化、社會化演進的檔案世界。構建全景檔案空間需要公眾參與和去中心化,與元宇宙所倡導的開放、沉浸、交互式體驗在本質上相吻合?;诖?,筆者提出了以下設想:
檔案化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在《檔案熱病:弗洛伊德印象》中提出,他認為人類所有信息交流現(xiàn)象都是檔案化的過程,旨在揭示媒介信息的形成與傳遞過程。有學者將其解釋為,“確保并能夠證明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和長期有效性(可讀性、可理解性等),使文件有可能用作證據和作為檔案加以保存”[10]。普遍的觀點認為,檔案化是檔案管理的一種方式,廣泛存在于各種檔案管理活動之中。在全景檔案空間內,以檔案化管理為基礎的管理模式仍未改變,依然需要為確保數字原生信息真實、有效、可靠而施加檔案化干預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賦予全景檔案空間資源“檔案化認同”和推動數字原生信息資源管理的“檔案化”轉型兩個維度[11]。此外,由于全景檔案空間廣泛遍布于社會各方面的特殊性,檔案化管理活動所處的社會背景(如制度背景、來源背景、技術背景等)也是多樣的。不同的社會背景將會影響管理的內容、資源、方式,權力的分配與規(guī)則的制定也會不同。因此,全景檔案空間必然是在制度和技術并重的前提下,以多重背景下的檔案化管理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全景檔案空間以分眾化模式來全方位、多層次地滿足用戶需求。一方面,社會公眾個體及社群產生原始記錄的方式日益多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單個網絡空間充分體現(xiàn)了公眾個體或社群的意志,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天然具備了分眾化運行的條件。另一方面,數字記憶作為一種存儲和積累著的社會資源,必然會反作用于其創(chuàng)造者,為實現(xiàn)海量數字信息的社會功能服務,提出了充分滿足使用者需要的要求,進一步導致了這一結果。由是而知,全景檔案空間的分眾化同時兼具必然性與必要性,能夠從包含所有社會成員的全景視域充分提取和滿足用戶需要。正是由于全景檔案空間依托分眾化這一特性,其所蘊含的大量數字原生信息也具備了社會記憶的性質和開發(fā)價值。
數字信息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數字信息資源大多是通過掃描等數字化手段,將實體檔案信息資源轉移至數字環(huán)境中形成的。這一階段人們所做的是對實體材料進行數字遷移。而在數字轉型背景下,除了對主流實體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操作以外,還通過社會自發(fā)性地將資源貢獻到網絡空間中形成數字信息資源,以此承載個體及社群的記憶,形成記憶專項網站或社會記憶項目。此為第二階段,即基于技術手段面向整個社會進行網絡檔案空間或數字檔案館的共建。而在全景檔案空間中,人們傳遞和操作數字信息不再需要對實體資源進行數字化,而是信息直接形成于廣闊的網絡空間,處理對象將轉變?yōu)閿底汁h(huán)境下的原生信息,更加快捷、高效。全景檔案空間正是立足海量數字原生信息建立起的檔案世界,是迎合電子文件單軌制管理趨勢的產物。
全景檔案空間有著諸多要素,并且各要素以參與式為核心串聯(lián)在一起。從主體要素看,官方機構一元主導的格局已經被打破,其他各類社會主體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網絡空間共建、多元主體參與成為檔案事業(yè)的主流。從信息對象要素看,大量數字原生信息直接或間接形成于網絡空間,需要從整體視角關注它們的內容、結構和形成背景,從而系統(tǒng)把握信息要素,積極應對安全風險。從場景要素看,全景檔案空間開展檔案活動的場域將更為廣闊,不再局限于組織機構集中統(tǒng)一管理的體制,而是廣泛遍布于社會的各界,意味著在網絡空間檔案管理活動隨時隨地可能進行。從目標和結果要素看,檔案學視域下的一些基本概念將獲得補充與延伸,檔案管理的社會化職能將進一步凸顯,檔案事業(yè)與檔案部門的顯示度將會再度提升,這樣的結果離不開參與。以多元主體的廣泛、充分、實時參與為核心,全景檔案空間的各個要素緊密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的體系。
全景檔案空間是由用戶自行建立的分眾化檔案空間,對全景檔案空間進行構建,意味著對從用戶自建到交織、匯集空間,再到組合形成一體化全景網絡的全過程進行組織與規(guī)劃。綜合上述分析,結合元宇宙的特點和去中心化思想,筆者主要從理論、機制、主體和技術四個層面,探索全景檔案空間構建途徑。
長久以來,由于“官方本位”和“精英集群”思想的局限性,檔案記錄通常掌握在官方或少數社會精英手中,而公眾對于檔案的認知并不充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檔案的話語霸權[12]。在元宇宙概念所提倡的數字孿生世界視角下,基于數字技術、數字原生信息的檔案遷移和檔案化延伸已得到充分重視,檔案話語將由少數人的、權威的、單一化的檔案轉變?yōu)槿竦摹⒎涸诘?、多元化的檔案,并實現(xiàn)檔案觀念的延伸,繼而影響檔案管理的時空觀念。第一,檔案管理將覆蓋并貫通于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傳統(tǒng)的檔案概念和歸檔范圍必將拓展至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檔案內容將在廣度與深度兩個維度得到豐富。第二,檔案管理中文件的形成、傳播和轉化為檔案的界限劃分將被弱化,檔案管理對所有檔案場景的絕對控制也應當被削弱。第三,“官方檔案”與“非官方檔案”的二元對立問題將被淡化,檔案形成者亦趨多元。檔案的“全管理”將有可能取代傳統(tǒng)檔案管理過程中的“選管理”,檔案“全景記錄”將有可能取代傳統(tǒng)的“局部記錄”。在此形勢下,勢必要轉變檔案領域的研究視角,重塑學科理論,才能為全景檔案空間的構建打下堅實基礎。
全景檔案空間是由一個個分眾化檔案空間相互交織關聯(lián)整合而成的整體,這一點與元宇宙的內核是相通的。因此其構建除了需要有相對成熟的理論支撐、多元參與的去中心化思想、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外,還需要協(xié)同化的運行與合作模式來保證這種關聯(lián)的穩(wěn)定性[13]。這種協(xié)同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公眾參與內部的協(xié)同化、檔案機構與公眾的協(xié)同化以及其他社會力量與公眾的協(xié)同化[14]。第一,全景檔案空間構建主體內部需要通過協(xié)同合作來完成對數字原生信息資源的檔案化開發(fā)和利用。各主體在對檔案管理進行頂層設計開展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都能夠通過內部的協(xié)同形成補充和糾錯機制,以確保在全景檔案空間的任務完成度與質量。第二,檔案機構需要通過協(xié)同合作來幫助公眾更好地參與全景檔案空間數字原生信息資源的檔案化開發(fā)和利用。在全景檔案空間構建過程中,檔案機構的主導地位將被不斷弱化,同時其作為咨詢、指導機構的社會功能將被放大。在構建全景檔案空間的過程中,檔案機構必須為多元主體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與專業(yè)技能服務,控制和組織好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進程,及時接收多元主體的參與反饋。第三,其他社會力量需要通過協(xié)同合作來拓寬全景檔案空間的服務形式,提升服務水平。全景檔案空間多元主體參與、去中心化的特征,將會增加信息的流動性與復雜性,為數字原生信息的檔案化帶來困境。因此,多元主體之間必須建立共享合作平臺,其他社會力量必須加強協(xié)同合作,共同參與到全景檔案空間的構建過程中來,立足社會需要,滿足大眾需求,以開發(fā)來滿足需求,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基于元宇宙概念提供的開放性平臺和“去中心化”思想,檔案空間能夠無限遍布并且融合于社會各個方面,準入門檻大幅度降低,檔案產生主體將徹底實現(xiàn)大眾化甚至全民化。官方機構以外的各類主體(包括組織、機構、群體、個人)也都將有意識地參與到檔案事業(yè)中,最終形成多元主體的參與式數字原生信息資源管理。一方面,社會公眾能夠有意識地在虛擬環(huán)境中生成以數字化的形式和載體存在的記錄,成為全景檔案空間資源的直接形成者。每一個參與全景檔案空間構建的主體都能夠自行建立并管理自己的資源庫,檔案信息的內容也將取材于現(xiàn)實與虛擬兩個維度,來源于更豐富、更多元的社會活動[15]。另一方面,公眾將有能力在多人同時在線的公共空間,通過標簽、轉錄、數字化、共享、編輯等手段對數字信息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此外,各類檔案主體之間將同時具備關聯(lián)性和獨立性。由于個人能力水平有限,公眾在全景檔案空間的構建、開發(fā)和利用過程中將以群體而非個體的形式進行活動,以確保構建過程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因此,元宇宙視域下多元主體參與數字原生信息的產生與管理將成為全景檔案空間構建的必要途徑。
在元宇宙視域下,技術為用戶提供了多人在線平臺,為用戶參與全景檔案空間的建設和維護提供了便捷、充足的網絡環(huán)境??缭O備的人機交互體驗也能夠有效縮短虛擬與現(xiàn)實的距離。用戶隨時隨地可以通過外接設備進行交互,進入數字孿生世界中開展檔案活動。強大的技術保障不僅降低了主體參與門檻,而且能夠提供具有高度嵌入感和沉浸感的參與體驗,有利于提高社會公眾參與全景檔案空間建設的意愿。此外,通過對尖端科技進行戰(zhàn)略布局,能夠有效緩解檔案空間的數字容量和安全隱患問題,并且提供可視化的數字原生信息資源檔案化服務??梢哉f,立足數字工具完善硬件設備與技術支撐,對前沿技術進行戰(zhàn)略布局,在構建全方位、社會化、立體化全景檔案空間的過程中將發(fā)揮主心骨的作用。
元宇宙概念的再度火熱帶來的是更多的未知與亟待深化的已知。通過對元宇宙概念和國外元宇宙企業(yè)實踐案例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去中心化”的核心思想和沉浸、開放、隨時隨地、有序等特征,與構建全景檔案空間具有共通之處。然而,無論是元宇宙還是全景檔案空間的發(fā)展目前都仍處在初級階段,還需要更多的主體參與到這樣的研究與實踐中來,共同繪制檔案資源面對網絡空間和未來世界的發(fā)展藍圖。豐富的全景檔案空間、多元參與的協(xié)同主體、無法預設的道路,正等待著更多的研究力量來尋找新的發(fā)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