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水工模型試驗的水庫消能池底流消能體型設計研究

2023-09-05 14:05
水利科學與寒區(qū)工程 2023年8期
關鍵詞:底流分水模型試驗

陶 濤

(新疆昌吉方匯水電設計有限公司,新疆 昌吉 831100)

消能池乃是水工建筑中重要的消能降沖設施,消能池體型設計包括有自身結構設計[1-2],也包括有池內各類挑坎等消能構件的設計[3-4]。為此,許超等[5]、劉菊蓮[6]從三維滲流場分析入手,借助CFD等數(shù)值仿真方法,開展了消能池結構的流場分析,研究池內流速、水沙特征,為工程設計對比提供評價依據(jù)。當然,消能池結構研究不僅在于其自身結構,孟云祥等[7]、海琴[8]開展了溢洪道、消能池的防蝕消能構件設計參數(shù)分析,如摻氣坎工藝參數(shù)、挑坎設計等,從水面線、時均壓強以及流速等水力參數(shù)的變化特征,評判設計方案的合理性。研究消能池的滲流場特征也可通過模型試驗方法,李爽潔[9]、秦海杰[10]通過建立水工模型,在室內開展溢洪道、消能池等水工建筑物模型試驗,分析水工模型在室內泄流工況下監(jiān)測獲得的壓強、流速以及流態(tài)等特征,研判水工結構運營合理性與設計方案的契合度,有助于豐富工程設計參考成果。本文為探討頭屯河水庫消能池底流消能體型設計方案,采用水工模型試驗,獲得了消能池水力特征及運營特征,以此綜合評價工程設計的合理性。

1 研究方法

1.1 工程概況

作為頭屯河流域重要水利樞紐,頭屯河水庫樞紐不僅承擔著昌吉地區(qū)輸供水、調洪排泄、通航以及水力發(fā)電功能,也是地區(qū)水生態(tài)調節(jié)的重要人工樞紐工程。從提升工程運營及消除故障隱患考慮,管理部門考慮對其水工建筑物開展重建加固,提升包括主壩、船閘、泄流建筑等在內的水工結構運營安全可靠性,圖1為水庫樞紐主壩、船閘及泄流建筑重建后效果概化圖,該水利樞紐建設投入運營后,可在頭屯河梯級河道上建立起調節(jié)設施,年發(fā)電量可達3000萬kW·h,年可供水資源超過6000萬m3。規(guī)劃對頭屯河水庫重建的工程包括有船閘以及泄流建筑,船閘按照兩期建設,一期工程設計圍堰導流為555 m3/s,堰頂高程為17.5 m,寬度為5.0 m,配置有鋼板樁圍堰,為船閘的改造重建提供良好防滲、加固環(huán)境。船閘的建設與泄流建筑溢洪道、消能池等為同期規(guī)劃內容,船閘投入運營與水位升降密切相關,而溢洪道與消能池乃是泄流重要控制樞紐,船閘施工導流以及防滲結構均應滿足泄流要求。

圖1 水庫樞紐及泄流建筑重建后效果概化圖

作為頭屯河水庫重建工程的關鍵載體,溢洪道采用無壓泄洪洞導流方式,避免與船閘圍堰導流相沖突,其設計剖面如圖2所示,進水段包括有引水渠、進閘段、無壓段以及漸變控制端等。溢洪道進水渠漸變段末端為樁號0+0.000,進口段閘室底板高程為16.8 m,長為15.0 m;在進水段后為溢洪道的溢流段,設置有溢流過渡段階梯與均勻段階梯,總階梯數(shù)量為26級,溢流總長為90.5 m;出口消能池段采用底流消能方式,池首與溢流段接觸處設計有寬尾墩消能構件,而在池尾設置有護坦等構件,池內設置有高度為0.8 m的挑坎。目前,消能池設計仍具有較多待優(yōu)化問題,如消能池的設計與船閘圍堰導流的契合度、消能池底流消能方式的體型優(yōu)化等。為此,工程設計部門考慮針對消能池開展結構體型優(yōu)化試驗研究,以提升消能池運營能力。

1.2 模型試驗

為研究頭屯河水庫樞紐重建泄流建筑消能池底流消能結構體型,在室內采用相似材料建立溢洪道與消能池物理模型,圖3為該模型簡化部分附屬水工設施后的剖面圖。該模型中包括有進水段、溢流段、尾坎段以及消能池結構,溢流段坡度為31%,長度相似比尺為50,消能池主軸長為5.5 m,而溢流段長度為15.46 m,消能池寬度為2.6 m,其他結構尺寸均按照模型比尺進行換算設定。按照模型試驗要求[9-11],該模型流速比尺為7.1,而時間比尺與前者一致,試驗中所有結構材料均按照頭屯河水庫實地現(xiàn)場制作,如消能池底部泥沙以頭屯河水庫所在場地中值粒徑2.2 mm的砂石制備,溢流面配置有剛性水泥砂漿層,其他剛性材料均設計用剛性玻璃,圖4為模型試驗中消能池泄流狀態(tài)。試驗中流量比尺為18 000,糙率為1.825,模擬試驗范圍包括有溢洪道上游至下游消能池出流段。

圖3 溢洪道模型(單位:mm)

水工模型試驗分析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模型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為此,在圖5所示監(jiān)測斷面上依次布設傳感器,溢洪道斷面間距控制在0.35 m,消能池內監(jiān)測斷面間距為0.5 m,其中消能池監(jiān)測斷為0.5~7.5 m。水力參數(shù)監(jiān)測傳感器可實時監(jiān)測獲得水流流速、壓強以及水位、水面線以及摻氣濃度值等滲流場水力參數(shù),間隔0.5 s實時回傳數(shù)據(jù)至中控系統(tǒng)。試驗中上游泄流動力來源于水泵供水體系,通過矩形量水堰可控制上游泄流量,并在下游消能池尾渠通過水流交換實現(xiàn)水資源循環(huán)使用。

圖5 監(jiān)測斷面示意圖

本模型試驗中研究重點為消能池底流消能結構體型設計合理性,為此試驗中溢洪道沿程斷面溢流臺階均保持一致,高、寬分別為33.33 mm×24.00 mm,首級階梯前置有摻氣坎,挑角為10°,過渡段階梯總寬、高分別為100 mm、75 mm。消能池在各方案中都是底流消能,而確保底流消能的關鍵乃是池內底板的布設高程,故消能池在考慮底部消能的前提下,增設水平分水墻,寬度為3.0 m,而其高程需根據(jù)消能池邊墻高度上限值12.0 m確定?;谀P驮囼瀸Ρ仍u價的前提,設定水平分水墻高度上、下限分別為10.0 m、2.0 m,并依次設定有高度2.0 m、4.0 m、6.0 m、8.0 m,以及10.0 m共5個方案,且設定有無水平分水墻(高度0 m)的消能池對照方案,圖6為水平分水墻高度6.0 m時的底流消能池平、剖面示意。試驗工況設定為泄流量720 m3/s,閘門全開,基于各底流消能方式的模型試驗對比,為評價底流消能池體型設計合理性提供依據(jù)。

圖6 水平分水墻高度6 m時的消能池幾何設計(示意圖)

2 消能池水力特征

2.1 壓強特征

根據(jù)對底流消能水平分水墻布設不同高度消能池模型試驗分析,獲得各方案下消能池內水力特征,圖7為池內沿程斷面動水壓強分布變化特征。

圖7 池內動水壓強變化特征

由圖7中動水壓強分布變化可知,當水平分水墻設計高度不同,則池內動水壓強分布變化有所差異。在無水平分水墻時,池內動水壓強呈穩(wěn)定遞增狀態(tài),在15個監(jiān)測斷面上動水壓強平均增幅為3.9%,且其在任一監(jiān)測斷面上動水壓強值均高于其他設計方案。當水平分水墻高度為4.0 m時,池內沿程斷面上動水壓強分布為152.1~245.3 kPa,較之無水平分水墻方案斷面壓強減少了18.6%~55.9%,斷面動水壓強均值亦減少了37.7%。當水平分水墻高度進一步增大至6.0 m后,其動水壓強量值水平也進一步降低,斷面壓強均值較水平分水墻高度4.0 m、無水平分水墻分別減少了20.6%、50.5%。在水平分水墻高度4.0 m、6.0 m方案內,其動水壓強均呈“遞增-遞減-穩(wěn)定”三階段變化,較之無動水壓強方案具有動水壓強的遞減以及穩(wěn)定段,表明消能池內水力勢能得到較好控制,對底流消能效果較佳。當水平分水墻高度為8.0 m、10.0 m時,相應的池內斷面壓強均值分別達113.5 kPa、91.2 kPa,較之水平分水墻高度4.0 m時減少了42.9%、54.1%,整體上來看,當水平分水墻高度每增大2.0 m,則池內動水壓強均值可減少21.9%。另一方面,在水平分水墻高度8.0 m、10.0 m方案內,模型試驗觀測到水面出現(xiàn)局部壅流、擾動的現(xiàn)象,且其動水壓強本質上與高度6.0 m方案時量值差距較小,特別是在池內斷面5.0~7.5 m(圖5)后具有二次增幅階段,池內整體壓強變化呈“遞增-遞減-二次增幅”,高度8.0 m、10.0 m方案在二次增幅段壓強進一步達到一次遞增階段峰值,不利于消能池尾渠段出水穩(wěn)定性[6-12],使該類型消能池的共用底流消能效果無法得到充分體現(xiàn)。

2.2 流速特征

流速特征直接反映了消能池內滲流場特征,對模型試驗數(shù)據(jù)處理后,獲得了各方案時池內斷面處流速變化特征,如圖8。

圖8 消力池內流速特征變化

分析流速變化可知,5種底流消能設計方案中流速變化呈顯著“分水嶺”特征,當水平分水墻高度低于6.0 m時,其流速呈“上凸”二次函數(shù)曲線形態(tài)變化,高度2.0 m、4.0 m、6.0 m方案中峰值流速均位于斷面3.0 m處。而在高度8.0 m、10.0 m時,池內斷面流速具有“雙增”階段,在池內斷面0.5~3.5 m處為一次增長,平均增幅分別為8.3%、8.4%,而在斷面5.0~7.5 m上為二次增長,該階段增幅弱于前一階段,但平均增幅仍維持在3.3%、3.5%,特別是在池內出渠段仍具有較高流速水平,分別達7.7 m/s、9.2 m/s。兩種流速水平變化,均與水平分水墻設計高度有關,當水平分水墻過高,雖可提高池內動水勢能的轉換,水體動能提高,流速增大,但也會在池內尾渠段出現(xiàn)過高的流速,導致出流水力勢能過大,對下游水工建筑產(chǎn)生較大動能沖擊[10,13]。

對比流速水平量值可知,水平分水墻高度與之具有正相關關系,且該變化關系在任一池內斷面上均滿足,如斷面2.0 m處水平分水墻高度6.0 m、8.0 m、10.0 m下流速較之高度2.0 m時分別提高了63.8%、84.7%、115.5%。總體上來看,分水墻高度每遞增2.0 m,則池內斷面平均流速可增大33.5%。池內流速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消能池底部消能,確保消能池內流速處于較高水平,且水流較穩(wěn)定,才是底部消能設計的最終目的,結合模型試驗宏觀觀測與流速變化,水平分水墻高度6.0 m時滲流場特征較為合理。

3 消能池運營特征

為研究消能池運營特征,在閘門全開泄流量720 m3/s工況前提下,增設一校核工況泄流量為920 m3/s的對比研究組,分析典型水平分水墻高度方案下池內水位變化特征,如圖9所示。

圖9 池內水位變化特征

從圖9中可知,不論泄流量為何值,6種方案下池內水位變化均歷經(jīng)了“穩(wěn)定-陡降-穩(wěn)定”的三階段變化;當泄流量為720 m3/s時,水平分水墻高度2.0 m方案下池內峰值水位為0.65 m,同斷面處高度6.0 m、10.0 m下水位為0.71 m、0.78 m,而在峰值水位后即出現(xiàn)水位的陡降變化,三個高度方案下水位降幅分別達78.9%、22.6%、45.5%。整體上來看,在該泄流量工況下,分水墻高度2.0 m、10.0 m時池內水位的變幅最大,且在池尾渠處水位也較高,而高度6 m方案下水位變幅最大集中在陡降段,全斷面水位控制較合理。當泄流量增大至920 m3/s后,分水墻高度2.0 m、10.0 m方案下水位變幅進一步加大,水位陡降段降幅可達88.9%、53.7%,而分水墻高度6.0 m時降幅接近前一泄流量工況,且在高泄流量工況下,池內上、下游水位穩(wěn)定性均高于分水墻高度2.0 m、10.0 m時的情況。從試驗結果分析,表明水平分水墻高度6.0 m時消能池內水位在高、低泄流工況下均較穩(wěn)定,抗動水勢能沖擊效果較優(yōu),可滿足溢洪道共用底流消能的目的。

4 結 論

(1)無分水墻時動水壓強量值最高,且在池內斷面上呈穩(wěn)定遞增;分水墻高度在2.0~6.0 m時,池斷面壓強呈“遞增-遞減-穩(wěn)定”三階段變化,而在高度8.0 m、10.0 m方案下呈“遞增-遞減-二次增幅”變化,造成池尾段出水穩(wěn)定性欠佳;墻高每增大2.0 m,則池內動水壓強均值可減少21.9%。

(2)分水墻高度低于6.0 m時,流速呈二次函數(shù)“單峰值”特征,而在超過6.0 m后具有二次增幅段,出渠段流速仍維持較高水平;水平分墻高度與流速為正相關,高度每遞增2.0 m,則池內斷面平均流速可增大33.5%。

(3)消能池運營特征表明分水墻高度6.0 m時池內水位控制較合理,水位陡降段弱于高度2.0 m、10.0 m;泄流量增大,墻高度6.0 m方案下水位控制穩(wěn)定性與低泄流量下一致。

(4)結合消能池水力特征與運營特征,底流消能方式下水平分水墻高度6.0 m方案抗動水勢能、降能排沖穩(wěn)定性均較佳。

猜你喜歡
底流分水模型試驗
反推力裝置模型試驗臺的研制及驗證
拜耳法赤泥底流與燒結法赤泥濾餅混合預處理試驗
跌坎型底流消力池的水力特性與結構優(yōu)化研究
不同閘門組合下分水墻對消能效果的影響
臺階式短加筋土擋墻行為特征的離心模型試驗
底流消力池內懸柵消能工數(shù)值模擬研究
曲線形底流消能工設計應用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態(tài)民生品牌”——訪桐廬縣分水鎮(zhèn)黨委書記施建華
巨厚堅硬巖漿巖不同配比的模型試驗研究
電滲—堆載聯(lián)合氣壓劈烈的室內模型試驗
嘉祥县| 泽库县| 鄯善县| 多伦县| 普陀区| 浪卡子县| 淅川县| 司法| 长葛市| 抚顺市| 安乡县| 彭阳县| 广水市| 商南县| 芜湖县| 淮滨县| 佛冈县| 河源市| 常宁市| 巴塘县| 阳江市| 岳阳县| 昌邑市| 龙口市| 富锦市| 黄浦区| 霍山县| 土默特左旗| 新化县| 商都县| 鄂温| 鄢陵县| 萨迦县| 翁源县| 峨山| 屯留县| 衡阳县| 合江县| 九龙县| 新源县|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