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承明制”在賜服上的表現(xiàn)

2023-09-03 02:56李昕
收藏家 2023年7期

李昕

關(guān)鍵詞:“清承明制” 賜服 容像 孔子博物館 衍圣公

在清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中,“清承明制”似乎已經(jīng)成為共識,如《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清代》中寫道:

一個朝代的制度,必然有其前后的因襲關(guān)系,清代也是一樣。在清朝的政治制度中,所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明代。早在關(guān)外時期,就仿明設六部、都察院等衙門,把《大明會典》當作重要的行政法典。進關(guān)以后,禮樂典制,又多依照明代,故有所謂“清承明制”之說。1

就服飾制度而言,大抵也依循此制。

古代容像的制作,一方面具有嚴格的程式性,另一方面對像主人物容貌和服飾的刻畫又存在一定的寫實性。2 容像服飾盡管不是正式的服飾制度,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當時服飾的真實狀況,為冠服制度的研究提供實物依據(jù)。本文以孔子博物館藏兩幅清代衍圣公容像為切入點,通過對容像人物服飾特征的分析,結(jié)合文獻、實物和圖像資料,考察清代服飾對明代賜服制度的承襲情況,以探究“清承明制”在服飾制度上的具體表現(xiàn)。

一、孔子博物館藏兩幅清代容像服飾分析

孔子博物館有兩幅清代衍圣公容像,像主分別為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以及孔胤植之子六十六代衍圣公孔興燮,現(xiàn)介紹容像服飾內(nèi)容如下:

(一)《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衣冠像》

此像(圖1)中,孔胤植頭戴冬朝冠,身著大紅小袖蟒袍,通身飾蟒紋,肩上附披領,袖口窄小。腰間系藍色朝帶,懸掛佩囊,足蹬藍色朝靴。畫像上端橫題篆書兩行“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累贈少傅兼太子太傅六十五代襲封衍圣公懋甲公像”??棕分矠槊髑鍍纱苁ス?,字懋甲,號對寰,他生于萬歷二十年(1592),泰昌元年(1620)授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3 后因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賢二子早卒,俱無子嗣,于天啟二年(1622)襲封衍圣公。4 其在任期間,累加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順治元年(1644),朝廷采納山東巡撫方大猷建議,恢復孔胤植衍圣公身份,照原階兼太子太傅。5 順治四年(1647)卒,終年五十六歲。

(二)《六十六代衍圣公孔興燮衣冠像》

孔興燮畫像(圖2)中,像主頭戴冬朝冠,身著紅色織金正蟒補褂,前門襟五粒扣,內(nèi)穿石青色袍,肩部有披領,袖口馬蹄袖,腰系朝帶,足穿朝靴。畫像下端為幾何形地毯,上端為篆書題字:“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六十六代襲封衍圣公起呂公像”。孔興燮亦經(jīng)歷明清兩代,字起呂,號輔垣,生于明崇禎九年(1636)。順治五年(1648)三月,朝廷批準孔興燮襲封衍圣公。順治七年(1650)晉升太子太保,順治八年(1651)晉階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六年(1667)卒,終年三十二歲。6

從畫像題字內(nèi)容和衍圣公生平經(jīng)歷可知,兩幅容像表現(xiàn)的人物所處時代為清代。再從服裝上初步觀察,上述兩幅容像人物服飾有一個共同特點,所穿服飾均為:頭戴冬朝冠,腰系朝帶,肩部有披領,袖口緊窄,或有馬蹄袖。這種冠、帶形制基本與清代服制相符?!犊滴鯐洹酚涊d:

崇德元年(1636)定……民公、郡主額駙冠頂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一顆,帶用金圓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顆。

順治二年(1645)定,公冠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三顆,帶用金鑲圓玉版四片,每片嵌綠松石一顆。

順治八年(1651)定……民公冠頂嵌東珠四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每片嵌貓睛一顆。7

根據(jù)畫像所見,二人朝冠嵌東珠數(shù)量至少為三顆,可以推論兩幅畫像的成畫年代不早于順治二年。此外,容像服飾中披領、小袖等細節(jié)亦符合典型的滿族服飾特征。

除了具備清代服飾元素外,這兩幅容像人物服色花樣和裝飾圖案也具有明代風格。其一,服飾均為大紅色,繪有暗地四合如意云紋。明代公侯伯及一至四品文武官員袍服皆尚紅;為進一步細化品官的等級標識,特別是一至四品官員服色都用緋色,難以辨別具體品級,又制定服飾花樣,通過在面料上織造不同尺寸花紋來區(qū)別等級。8 其二,服飾圖案分別采用通體蟒紋和方形蟒補的形式??棕分睬靶乩L藍色過肩行蟒,兩袖行蟒左黃右紅,下有膝襕,行蟒左綠右藍??着d燮前胸綴一塊織金正蟒圖案的方形補子,補子尺寸較大,一分為二,分別綴于對襟兩邊。綜合服色花樣、圖案內(nèi)容和布局形式來看,兩幅容像服飾基本上延續(xù)了明代蟒服的表現(xiàn)形式。

蟒服屬于明代賜服中的一類,賜服是皇帝賞賜給有關(guān)人員的服飾,一般高于被賜官員自身品級,以彰顯穿著者與眾不同的身份地位。9 作為世襲公爵,明清以來衍圣公的地位和品階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據(jù)《明史· 輿服志》記載:

歷朝賜服,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賜玉帶者,自洪武中學士羅復仁始。衍圣公秩正二品,服織金麒麟袍、玉帶,則景泰中入朝拜賜。10

文獻記載的只是麒麟服,而從孔府傳世的明代服飾實物來看,衍圣公所受賞賜不乏蟒服、飛魚服、斗牛服等數(shù)種,是衍圣公世受封爵及顯赫地位的象征。而清代蟒服可直接作為官服穿用:

順治九年(1652)題準,民公侯伯服用貂鑲朝衣、貂裘、貂袍,蟒緞、妝緞、金花緞、倭緞、各樣補緞、花素緞……用麒麟補,或四爪蟒補。11

不僅如此,清代統(tǒng)治者也曾將蟒服賜予衍圣公,如《圣祖仁皇帝實錄》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駕幸曲阜,衍圣公孔毓圻率博士孔毓埏等諸職官跪迎,“賜孔毓圻狐腋蟒服一領、黑貂褂一領、表里各五匹。賜孔毓埏、孔興認等及四氏子孫在仕籍者,蟒服有差”,12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里所賜蟒服行使的就是賜服功能。所以可以認為,清代蟒服實際上沿襲了明代賜服而將滿族服制與其結(jié)合,由此體現(xiàn)了賜服制度當中的“清承明制”。

二、“清承明制”在賜服上的具體表現(xiàn)

結(jié)合明清服飾制度、服飾實物以及圖像資料,進一步考察發(fā)現(xiàn),清代服飾在蟒袍形式、云肩、通袖、膝襕紋樣、補子制度等方面都具有明代賜服特點。下面依次展開分析。

(一)蟒袍形式

明代賜服有一定等級區(qū)分,大致包括蟒服、飛魚服、斗牛服、麒麟服等種類。其中,蟒服在賜服中的位置等級是排第一位的,按等級又可分正蟒和行蟒(圖3),穿用范圍十分嚴格?!百n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3 明代蟒服通常為常服形式,由烏紗帽、圓領衫、中單、革帶、靴子等組成。14 根據(jù)蟒紋標示位置不同,分為兩種樣式,一種是用補子表現(xiàn)蟒紋的,另一種是通體飾蟒紋的,后者更為常見。

例如,故宮博物院藏一幅明中期無款《男蟒袍像軸》(圖4),畫像中男子頭戴烏紗帽,穿大紅團領青蟒袍,腰系玉帶,坐虎皮墊圍椅上。飾滿全身的蟒紋更加華麗,具有超越普通服裝樣式的特殊效果,以顯示受賜者所獲得的榮寵。

清代蟒袍承襲明代服飾制度,與明制蟒袍相似。徐珂《清稗類鈔》載:

蟒袍, 一名花衣, 明制也。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云:“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正統(tǒng)初,始以賞虜酋。其賜司禮大珰,始于太祖時之剛丙,后王振、汪直諸閹繼之。宏治癸亥二月,孝宗久違豫,大安時,內(nèi)閣為劉健、李東陽、謝遷, 俱拜大紅蟒衣之賜,輔弼得蟒衣始此?!卑创酥裰?,即為明之蟒衣無疑也。15

明清兩代均使用蟒袍,然蟒袍名稱相同而形制不同。由于滿漢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清代蟒袍款式從寬衣大袖改為緊身窄袖。根據(jù)穿用場合不同,蟒袍有兩種形制,一種作為禮服,一種作為吉服。另外,清代蟒袍的服用人群較明代廣泛,上至皇子、親王,下至未入流官員,都可以穿用,但在紋飾上區(qū)分嚴格。蟒袍的紋飾,清初基本沿襲明代制度,蟒袍用四爪,區(qū)別于五爪龍袍。而清中后期,蟒與龍不再以爪數(shù)區(qū)分,故清代蟒紋有兩種,一種為五爪蟒,一種為四爪蟒。如親王、親王世子、郡王等吉服袍,以五爪蟒紋為章;貝勒以下至九品文武官及未入流官員的吉服袍,以四爪蟒紋為章。可見,五爪蟒紋比四爪蟒紋更為尊貴。清代還規(guī)定,貝勒以下,民公以上,凡有賜五爪蟒者,亦得用之。例如,孔子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藍綢蟒袍(圖5),盤領、右衽、窄袖,馬蹄袖端,袍身前后開裾。前胸、后背、兩肩、馬蹄袖端飾緙絲五爪金正蟒,前、后、左、右膝襕處飾緙絲金行蟒。衍圣公作為異姓公爵,按照清代服制規(guī)定服四爪蟒紋,因此,筆者推測此件蟒袍應是皇帝所賜。

(二)云肩、通袖、膝襕紋樣

清代服飾上的云肩、袖端、膝襕紋樣,從明代發(fā)展而來。明代賜服上廣泛使用云肩、通袖、膝襕紋樣,明人王世貞撰《弇山堂別集》中就有“大紅金彩膝襕飛魚纻絲紗羅衣”“織金四爪蟒龍膝襕八寶衣”“紅粉皮圈金云肩膝襕通袖衣”等眾多衣服名目記載。16 云肩、通袖、膝襕紋樣,分別指的是裝飾在兩肩及后背處柿蒂窠形圖案,肩部至袖口的直線條圖案,以及前后衣襟下擺及膝處長條形圖案。由于搭配賜服使用,云肩、袖襕、膝襕輪廓內(nèi)裝飾圖案大多較為尊貴,如龍、蟒、飛魚、斗牛、麒麟、獅子、虎、豹、獬豸等,這也體現(xiàn)了賜服使用高級圖案的裝飾特點。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出土一件明正德四合云地柿蒂窠過肩蟒妝花緞袍(圖6),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形制為斜襟、右衽、裙式。袍服前胸及后背柿蒂窠內(nèi)飾過肩蟒紋,蟒首在前胸主要部位。兩袖各有一條通袖蟒,下襟處有一條完整的蟒紋膝襕。

清代作為禮服穿用的蟒袍,其圖案裝飾形式也大體延續(xù)這種風格,但稍有變化。從廓形來看,云肩紋飾造型變化不大,清代下裳紋飾形式和位置基本接近明代膝襕;由于清代服飾袖口窄小,袖端有馬蹄袖,故改明代通袖襕為袖端裝飾紋樣。云肩、袖端、下裳所飾蟒紋的分布和數(shù)量,在明代基礎上開始制度化。規(guī)定為:皇帝蟒袍,云肩內(nèi)部在上衣兩肩前后飾正龍各1 條,下裳飾正龍2 條、行龍4 條,袖端飾正龍各1 條;皇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蟒袍,云肩內(nèi)部在上衣兩肩前后飾正蟒各1 條,下裳飾行蟒8 條,袖端飾正蟒1 條;皇孫、皇曾孫、貝勒以下至武二品官及文三品官蟒袍,云肩內(nèi)部在上衣兩肩前后飾正蟒各1 條,下裳飾行蟒8 條,袖端飾正蟒1 條;武三品以下及文四品以下蟒袍,云肩內(nèi)部在上衣兩肩前后飾正蟒各1 條,其下無紋飾。17 故宮博物院所藏大量清代帝后朝袍中,大多可見云肩、袖端及下裳紋飾(圖7)。

(三)補子制度

補子制度是明代官服中比較有特色的內(nèi)容,多用于常服中。明代“補子”是一塊方形的織物,尺寸為30 ~ 40厘米見方,按照需求在上面織繡不同的動物形象,綴于圓領袍的前胸和后背,以此來區(qū)分官員的身份等級。補子形式是明代服飾制度的一個新創(chuàng),正如《萬歷野獲編》中所言:“文臣章服,各以禽鳥定品級,此本朝獨創(chuàng)?!?8 洪武二十四年(1391)制定補子等級:

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19

除以上常服補子外,還有蟒、飛魚、斗牛、麒麟、白澤等賜服補紋。如山東博物館藏明無款《夫婦畫像軸》(圖8),男像主頭戴烏紗帽,身穿紅色圓領袍,胸前綴有飛魚補子,內(nèi)穿白色中單,腰系玉帶,足穿靴。此外,明代帝王服裝也采用類似補子的圖案標志,明制規(guī)定,皇帝至郡王常服上,前胸、后背及兩肩皆飾團龍圖案。

清代基本延續(xù)了明代的補子制度,但不是施于常服,而是施于補服上。就補子圖案來看,皇帝、皇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貝勒、貝子、固倫額駙皆用圓補。因地位身份、親疏遠近的不同,圓補和方補的補紋也有差異,宗室用五爪蟒,其余人員用四爪蟒。皇帝和皇太子用團龍禮服,與明代帝王常服裝飾基本相同。親王、親王世子補子圖案為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后正龍,兩肩行龍;郡王補子圖案繡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后各一;貝勒補子圖案用四爪正蟒兩團;貝子補子圖案用四爪行蟒兩團。鎮(zhèn)國公、輔國公及民公侯伯等補子圖案相同,均用四爪正蟒方補;鎮(zhèn)國將軍以下圖案大體沿用明朝舊制,文官以禽鳥為紋,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是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未入流者冠服制如文官九品。都御史、按察使等執(zhí)法官員補子仍用獬豸。20

清代補子雖然承襲明制,但其圖案布局、織繡手法、尺寸大小與明代略有差異。比如,清代補服為對襟,所以前胸的補子從中間分為兩半,需要事先織繡好再縫綴于補褂。而明代賜服前胸的補子大多是完整的一塊,有直接織繡于衣料再制作成衣的,也有單獨織好再縫綴到補服上去的。再如,補子尺寸的大小不同,明代的補子較大,而清代的補子較小。最后,補子裝飾也有差異,明代補子四周一般不用裝飾;清代補子四周多用花邊或金線裝飾(圖9)。

三、小結(jié)

綜上所述,清代蟒袍制度在繼承明代服制的基礎上,又根據(jù)現(xiàn)實需求進行改進與調(diào)整,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具清代特色的服飾制度,主要表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等級制度區(qū)分細化。明代蟒服僅有正蟒、行蟒之分,清代蟒袍在此基礎上還有四爪蟒、五爪蟒、五爪龍之分。依據(jù)蟒紋爪數(shù)、形態(tài)、數(shù)量及分布位置等區(qū)分穿用人群,這種等級變化十分細致復雜,而且不同形制蟒袍按照不同等級的區(qū)分方式也不盡相同。

第二,服用人群的范圍擴大。清代對于蟒袍穿用人群的限制較明代寬松,上至皇子、親王,下至未入流官員,均可穿用。而在明代服蟒是極高的榮譽,甚至連文武一品官員都十分難得。

第三,社會功能清晰。清代蟒袍作為禮服、吉服分別穿用于不同場合,作為朝服,在朝會祭祀時穿用;作為吉服,在“筵燕(宴)、迎鑾以及一切嘉禮”時穿用。明代賜服不屬于國家正式的服飾系列,對其應用場景也就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

此外,通過梳理“清承明制”在賜服上的具體表現(xiàn),也透視出清代在服飾制度上如何承襲明代衣冠制度,其在堅守本民族實用性強的服飾特點的同時,借鑒漢族裝飾紋樣及彰顯等級制度標識的服飾內(nèi)容,伴隨著周邊民族與中原漢族服飾制度的不斷融合,中華服飾禮儀文化得以傳承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