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袁斌
山城如畫卷,當空可撫望。
桃花紅,杏花白,菜花黃。流水環(huán)城碧,楊柳繞堤青。一隊白鷺多瀟灑,四圍春山真嫵媚。怎一個“美”字了得!
一筆山,一筆水,一筆城。莽莽大巴山中,堵河款款西來,至霍山腳下扭身向北,裊裊娜娜,形如飄帶,色如翡翠,分隔出竹山古城、綠松石城、南山新城、潘口新區(qū),而一座又一座銘刻著時代印跡的橋梁,連接起美麗山城的段段繁華。
誰能想到,過去桀驁不馴的堵河今天是竹山縣城的內河?誰能想到,如今溫柔嫻靜的堵河曾經是竹山縣城的夢魘?
脈脈一水間,相見如登天。過去,三面環(huán)河的竹山縣城蝸居于堵河之畔,只能用木船往返兩岸。堵河之水洶涌激蕩,多少渡客沒于煙波。1952年5月,竹山縣城東門河渡船因急流沖斷頭漿,渡船翻沉,34人喪生。
1970年底,竹山人民在東河壩開工建橋,肩挑,背扛,手推,裝土圍堰,架木制模……血汗滴入流水,豪氣砌進磚石。歷經一千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zhàn),1973年7月1日,竹山人民終于把天塹化為通途,滾滾車輪輾過堵河的滾滾波濤。雄哉!壯哉!這是堵河干流上亙古以來的第一座跨河大橋,竹山人民從此拉開了架橋建城的序幕。
竹山縣城還有一個南門渡口,堪稱要津。古縣志中記載:“大南門外。明主薄劉泗捐造渡船四只,后添船一只??滴蹰g游擊林匯、劉俊相繼重修。嘉慶三年,知縣范繼昌捐造渡船二只?!边^南門渡口向南部深山是竹山縣古時的南大路,只是此渡河道窄,風波惡。
堵河披“陡河”之名,洪水陡漲時便洗掠南關街道,驅群眾游離于家園之外,任魚蝦招搖于街市之中。1998年,竹山人民動工建設南門人行鐵橋,2002年投入使用。南門村的菜農從此能挑著新鮮蔬菜,一步三搖地進城叫賣了。
不甘被征服的堵河時常沖擊竹山老城。2009年,在潘口鄉(xiāng)龍王寨和老虎寨腳下,竹山人民再次截斷堵河干流,先后建成潘口水電站和小漩水電站,再加上2013年建成的堵河鋼壩,孕育出了一段靈秀又溫婉的堵河??v橫大道和經緯大道夾河而下,兩岸花木爭榮,河水碧波蕩漾,宛如明眸皓齒的仕女,巧笑倩笑,美目盼兮。
莫道滄桑陵谷,其實日新月異。時代的腳步越來越快,不知不覺,竹山縣城由一個小小的半島擴展為“兩岸(堵河、霍河左右兩岸)四地(古城、南門、蓮花、潘口4個片區(qū))”,規(guī)劃控制區(qū)由15平方公里擴大為99平方公里,建成區(qū)由5.6平方公里擴大到13平方公里,橋梁也如雨后春筍,不經意間就“長”出來一座。驅車于兩岸四地,徜徉于老街新巷,漫步于堵河之濱,各種橋梁讓人目不暇接,有梁式橋、拱式橋、斜拉橋、鋼構橋,有中橋、大橋、特大橋,有公路橋、人行橋,有跨河橋、跨谷橋、跨線橋(立交橋)、高架橋,有廊橋,有景觀橋……
有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編寫了新民謠:“從前我兩腿短,出門走不遠,一天忙到晚,仍在門前屋后轉。不知祖輩多少代,沒進過城,沒出過山,西沒去過竹溪,東沒到過房縣。現在我兩腿長,行路似飛翔,早晨在竹山,午休在襄陽,稍微加點勁,當晚到武昌。不是我練成了飛毛腿,也不是我身上長翅膀,而是如今到處修公路,汽車通到我家門上,要想出外很便當?!?/p>
最美不過明月夜,滿河綺麗流不盡。月華彌漫在清香的空氣中,一座座橋上閃爍著五光十色的霓虹,所有的光與色混合成多彩的絲絨,繡在堵河的水面上。路人的喁喁細語和聲聲輕笑化作清風,隨著微波飄漾在薄薄的河霧里,飄蕩在星月與霓虹交織的空中。年年歲歲月相似,可知今人新氣象?
竹山縣城人民路的東端,有一尊銅像長久地注視著堵河大橋,那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優(yōu)秀共產黨員、竹山人民的驕傲——勞工大律師施洋。1921年,施洋在武漢發(fā)起驅逐反動軍閥王占元的運動,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粵漢鐵路工人和漢口人力車夫罷工。1922年6月,施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3月,作為京漢鐵路大罷工的領導人之一,施洋被反動軍閥殺害。英雄浩氣壯山河,烈士精神傳千秋,屈指算來,這一百多年里,多少共產黨人的英勇捐軀,才建立了新中國;多少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才筑牢了高質量發(fā)展的基礎;多少共產黨員人的殫精竭慮,才鋪就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光輝道路。
半城山水半城橋,誰揮巨椽著意描?筆筆山水多情意,座座橋梁接遙迢。每一座橋梁都承載著先烈們崇高的精神,每一座橋梁都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竹山人民必將建成更多的橋梁和更美的城市,駕起時代快車飛馳,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奔向光明的未來,馳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