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凝
這個由五邊形的皮料拼接而成的球,看上去是不是有些熟悉?它叫“鞠”或“鞠球”,是我國古代蹴鞠運動中用到的球。
“蹴”有用腳踢的含義,“鞠”指古代的一種球,在不同的朝代,鞠球有不同的制法。“蹴鞠”就是一種用腳踢球的游戲活動,有時也被稱為“蹋鞠”或“蹴球”。
據(jù)史料記載,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間就開始流行蹴鞠了。那時候的“鞠”還是用毛發(fā)和碎布做成的實心球,游戲的規(guī)則也和現(xiàn)代足球略有不同。到了漢代,蹴鞠成為軍隊練兵、提升體能的一項運動。唐宋時期,蹴鞠更為盛行,不論王公貴族還是平頭百姓,都喜歡以蹴鞠為樂,蹴鞠運動達到了巔峰。
除了文字資料,古人還留下一些繪畫作品,記錄了蹴鞠的場景,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宋太祖蹴鞠圖》。
畫面右側身穿白袍、頭戴圍巾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對面高帽長袍、手提衣角,準備接球的是宰相趙普。趙普身后,是開國功臣楚昭輔。再往后一排三人,大將黨進和石守信分列兩側,中間身穿白袍的是趙匡胤的弟弟、大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兩位皇帝和幾員開國大將踢球,堪稱我國足球史上“最強陣容”,難怪有歷代畫家喜歡圍繞這個主題反復創(chuàng)作。
這幅描繪古代帝王的作品沒有表現(xiàn)威嚴與奢華的宮廷生活,而是選取輕松的日常運動作為題材,不僅說明了蹴鞠這項運動在宋代的地位,也能讓人感受到在那個朝代君臣同樂的祥和氣氛。畫面?zhèn)鬟f出的,既是一種運動精神,也是一種治國理想。
統(tǒng)治者的熱愛,帶動了整個社會對蹴鞠的關注。不僅成年人,連小孩子也喜歡蹴鞠。這幅同樣出自宋代的畫作就表現(xiàn)了兒童玩兒蹴鞠的畫面。
圖中的鞠球做工考究、色彩鮮艷。唐宋時期的鞠球已經(jīng)發(fā)展為空心充氣球,更為輕巧。
四個圍在一起的孩子,從服飾上就可以看出大致的家境。身穿藍色團花錦袍的孩子顯然出自富庶人家,另外兩個身著長袍、頭戴巾帽的孩子家境也應該不錯,而身穿短衣正在顛球的孩子,衣著就樸素很多,大概來自普通百姓的家庭。雖然家境相差懸殊,孩子們?nèi)阅苋谇⒌赝嫠?,也反映出當時的民風淳樸,人們的生活十分幸福。
蹴鞠不只是男士的運動,女性也樂在其中。早在唐代就有記載女性參與蹴鞠的詩文,后世更有畫家將女性蹴鞠的場景描繪出來。這是明代畫家杜堇創(chuàng)作的《仕女蹴鞠圖》,畫面中,一群風華正茂的后宮仕女正在花園里玩兒蹴鞠。她們身穿輕盈的紗裙,動作靈活又優(yōu)雅。左邊的女子正起腳傳球,對面頭戴簪花的女子已扯著裙角,做好接球的準備;一旁觀看的女子們也饒有興致,頻頻點頭稱贊。
從皇帝到平民、從男人到女人、從大人到小孩兒,蹴鞠一直深受國人喜愛,不僅因為蹴鞠運動能強健身體、愉悅心情,還因為蹴鞠運動的規(guī)則,融入了中國人的禮儀思想。
蹴鞠運動有嚴格的規(guī)則,要求參與者要和氣、信實、懂尊重、守禮法……與當今“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高度契合。
隨著國際貿(mào)易往來,蹴鞠在唐代由阿拉伯人傳播到東亞、歐洲等地。后來經(jīng)英國人改進,發(fā)展成現(xiàn)代足球,走向世界,直到清朝后期傳入中國。現(xiàn)代足球的規(guī)則可以同時容納更多人參與,漸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蹴鞠。如今,足球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之一,而足球源于中國的蹴鞠,也被國際足聯(lián)認可。我們根據(jù)現(xiàn)有最早的史料中提及蹴鞠的地點——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淄博,興建了一座足球博物館,用來紀念這項歷史悠久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