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虹
看張恨水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一路顛沛從北平輾轉(zhuǎn)遷徙到重慶,于動蕩艱辛的川地生活中,今昔對比,在小品文里無比懷念從前老北京的故園,深深眷戀、夢里重溫那些歲月靜好的古中國燕都風味。此時夢游“及物”,總也離不開一些經(jīng)典的北中國器物、場景、文化習俗和生活素描,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意象、意境和符號:前年,川東得雪,朝起啟戶,山斷續(xù)罩白紗,涸溪岸上,菜圃悉為雪掩,竹枝堆白繡球花無數(shù),曲躬向人。
斷橋鋪白氈寸許,雞犬過其上,一路印梅花竹葉。
一場雪后,山籠白紗,橋鋪白氈,竹叢中恍若開滿白繡球花,雞犬在雪地上印下一行梅花竹葉的簡約小畫。
尤其清妙、幽微的是“竹枝堆白繡球花無數(shù),曲躬向人”,簡直既有王維“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的婉曲妙韻,又有竹叢堆雪如白繡球花開的那一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壓梨花”的想象動態(tài),甚至讓我聯(lián)想到“一樹梨花壓海棠”的瓊花勝景……
谷中又飛雪花,淺淡真如柳絮,飛至面前即無。斷橋臥寒風濕霧中,與一叢凋零老竹,兩株小枯樹相對照,滿山冬草黃赭色,露柏秧如點墨,景極荒寒。
冬日雪景成就了一幅荒寒枯瘦的山水畫卷:斷橋,霧嵐,老竹,枯樹,草木衰黃,偶露出幼小柏樹苗的點點蒼青猶如點墨。然而最后,路見雪地里的貧困人家和做農(nóng)活的老婦人,張恨水最終“不以物喜”,欣賞斷橋殘雪的興致全無。
我卻從張恨水小品文的雪意圖里,穿越到八年前自己“不以己悲”的一段體驗。那年冬天,我決定要轉(zhuǎn)移注意力,換一種觀察的視角,借以抵消、忘卻最近開始的上下班路漫漫的奔波、擁堵之苦。世人大多喜歡冬日里暖陽普照的明媚,或是雪花飄飛的浪漫,孰不知看上去暗沉沉的陰天、霧天也自有它的韻味與美感。在冬季的大霧清晨里,坐在班車上,透過車窗,但見馬路兩邊的樹影在霧氣里影影綽綽,此時節(jié)木葉盡脫,干枯的枝條襯著灰白的天空,像極了明朝倪云林筆端的那長松、那古槐——是渴筆在宣紙皴擦上去的效果吧?又想起孟浩然詩簡里“天邊樹若薺”那一句,真是生動的比喻啊,如今霧里看樹,正是這種感覺。黃昏時分,霧氣彌漫,車窗很快被車外的霧氣、車內(nèi)的熱氣呵成了毛玻璃,視線變得漫漶不清。如潮的車流里,你乘坐的車子如同一尾魚穿梭其中,但見遠處燈火輝煌的高樓,恍若仙境瑤臺,海市蜃樓。而馬路上流動的車燈,就如夏日里明湖上一盞盞的蓮花河燈在順水漂流……
那年春節(jié)從父母家小住幾日,回到自己的家,時空變換自有一種久別重逢的陌生化和新鮮感。夜里夢見自己攜友人一起,見到樹樹梨花開滿枝的那種驚艷和喜悅。醒來自然是心情恬淡而明快。晨起時,天空果真飄起了片片在風中揉碎了的梨花瓣一樣的雪花,時而微微放晴,時而輕輕飛花。莫非,這就是太陽雪?于是全天都在那個美好夢境里沉浸,這該是一個祥瑞吉兆么?在隱喻一個怎樣的神諭和福祉?夢里梨花打春,飛花如雪冰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