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發(fā)發(fā)
(山西寧武榆樹坡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忻州 036700)
榆樹坡煤礦2203 工作面主采2#煤層,2#煤位于太原組上部,K2 砂巖下。根據(jù)附近巷道揭露煤層情況:煤層厚度為4.6 m,結(jié)構(gòu)較簡單,含夾矸4層,煤層產(chǎn)狀:180°~215°∠0~10°,堅固性系數(shù)(f):1.28,傾角0~9°,平均5°。煤層頂板為砂質(zhì)泥巖及細砂巖,直接底為砂質(zhì)泥巖。
2203 工作面南部為2201 工作面(暫未回采),東部為2#煤二采區(qū)輔運大巷,西部及北部均為實體煤,無采空區(qū)存在。工作面煤層埋藏深度390~420 m。目前正在掘進2203 工作面進風順槽,主要用于2203 回采工作面的進風、運輸、行人等需要,巷道與2201 回風順槽間隔10 m 寬煤柱,設計長度1203 m,斷面設計為矩形,寬為5.2 m,高為4.4 m。
根據(jù)三維地震資料及附近2201 進風順槽揭露斷層情況,2203 進風順槽掘進方向存在兩條斷層,分別為T182 正斷層及T183 正斷層,均為A 級斷層。其具體產(chǎn)狀見表1。
表1 斷層產(chǎn)狀
為給巷道支護參數(shù)及掘進工藝的優(yōu)化提供合理依據(jù),在2203 工作面附近進行了圍巖強度及地應力的現(xiàn)場測試。結(jié)果表明:工作面附近的最大主應力為10.6 MPa,最小主應力為3.9 MPa,圍巖中細砂巖平均抗壓強度為69.35 MPa,砂質(zhì)泥巖的平均抗壓強度為41.22 MPa,2#煤層煤體的平均抗壓強度為10.68 MPa。
由于巷道斷面較大,加之構(gòu)造應力的影響,導致巷道掘進時兩幫的軟弱煤體變形破壞較為嚴重,進而影響了圍巖整體的穩(wěn)定性,因此,需對巷道的掘進方式及支護方案進行優(yōu)化研究[1-4]。
為確定合理的掘進、支護方案,采用FLAC3D數(shù)值模擬軟件,根據(jù)2203 進風順槽的實際地質(zhì)條件建立模型,模型尺寸為:長×寬×高=40 m×10 m×35 m。為模擬上覆巖層的壓力,在模型頂部施加6.5 MPa 均布載荷,通過位移邊界條件對模型兩邊和底部進行約束,并采用Mohr—Coulomb準則作為煤巖體破壞的依據(jù)。
巷道支護參數(shù)為:頂板采用Φ20 mm×2000 mm錨桿、Φ17.8 mm×6200 mm 錨索、鋼筋網(wǎng)支護,每排布置5 根錨桿,錨桿間排距1450 mm×1000 mm,每排錨桿間再布置2 根錨索,與錨桿2 眼和4 眼對齊,錨索間排距2900 mm×1000 mm。巷道兩幫采用錨桿、鋼筋網(wǎng)支護,距頂板不大于300 mm 處打第一根幫錨桿,然后自上往下間隔1000 mm打剩余的4根幫錨桿,幫錨間排距1000 mm×1000 mm。
注漿鉆孔布置:主要對巷道兩幫進行注漿加固,各幫布置3 排注漿鉆孔,上下兩排鉆孔分別距頂?shù)装?00 mm,鉆孔間距為1400 mm,鉆孔排距為1500 mm,鉆孔直徑均為42 mm,孔深均為6000 mm??拷敯宓纳吓抛{孔向上仰斜10°施工,靠近底板的下排注漿孔下扎10°施工,中間的鉆孔垂直巷幫施工。模擬時,錨桿索的力學參數(shù)按表2進行賦參,煤巖體及注漿加固后煤體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按表3 進行賦參。
表2 錨桿索力學參數(shù)
表3 煤巖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
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條件結(jié)合以往工程經(jīng)驗,共設置4 種掘進及支護模擬方案,分別對不同方案下的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進行模擬。具體方案如下:
方案一:巷道分兩次掘進,先掘出寬5.2 m、高3.2 m 的斷面,然后挖底1.2 m 至設計斷面,頂板及兩幫采用錨桿索支護,巷幫未注漿。
方案二:巷道一次掘進成型,寬5.2 m,高4.4 m,頂板及兩幫采用錨桿索支護,巷幫未注漿。
方案三:巷道分兩次掘進,先掘出寬5.2 m、高3.2 m 的斷面,頂板及兩幫采用錨桿索支護,支護完成后多巷幫進行注漿加固,結(jié)束后再挖底1.2 m 至設計斷面。
方案四:巷道一次掘進成型,寬5.2 m,高4.4 m,頂板及兩幫采用錨桿索支護,巷幫進行注漿加固。
圖1 為方案一下巷道圍巖破壞特征、應力分布特征及變形情況。
圖1 方案一模擬結(jié)果
由圖1 可知,采用方案一進行掘進及支護時,巷道圍巖的破壞主要集中于巷幫,其破壞深度達到了3.1 m,而幫錨桿長度僅為2.0 m,超出了幫錨桿控制范圍,導致支護效果較差;巷幫內(nèi)存在明顯應力集中,峰值為31.1 MPa;掘進后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32 mm,巷幫最大收縮量為296 mm。
圖2 為方案二下巷道的圍巖破壞、應力分布及變形特征。
圖2 方案二模擬結(jié)果
由圖2 可知,采用方案二進行掘進、支護時,巷道頂板的破壞范圍較方案一無明顯變化,但由于巷道是一次掘進成巷,巷幫的變形破壞較為嚴重,其塑性破壞區(qū)范圍達到了4.1 m,較方案一時增大了32.3%,且巷幫應力集中峰值較方案一增加了2 MPa 左右,圍巖穩(wěn)定性差;掘進后巷道頂板的最大下沉量為291 mm,巷幫最大收縮量達到了398 mm,較方案一時分別增大了25.4%及34.5%,圍巖變形量較大。
圖3 為方案三下巷道的圍巖破壞、應力分布及變形特征。
圖3 方案三模擬結(jié)果
由圖3 可知,采用方案三進行掘進、支護及注漿時,巷幫的塑性破壞范圍明顯縮小,其破壞深度減小至1.5 m,較方案一時減小了51.6%;巷幫應力集中峰值為27.8 MPa,較方案一時減小了3.3 MPa;圍巖應力環(huán)境有所改善,圍巖變形量也較小,其中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00 mm,巷幫最大收縮量為233 mm,較方案一時分別減小了13.8%及21.3%,控制效果最佳。
圖4 為方案四下巷道的圍巖破壞、應力分布及變形特征。
圖4 方案四模擬結(jié)果
由圖4 可知,采用方案四進行掘進、支護及注漿時,由于巷道是一次掘進成巷,注漿加固后巷幫的破壞深度為1.8 m,巷幫應力集中峰值為29.2 MPa,其塑性破壞范圍及應力集中程度較方案三時有所增大,但均小于方案一及方案二,說明對巷幫進行注漿加固可有效控制圍巖的穩(wěn)定性。該方案下,巷道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13 mm,巷幫最大收縮量為249 mm,略大于方案三,但較方案一時分別減小了8.2%及15.9%,圍巖控制效果較好。
綜合數(shù)值模擬結(jié)果,采用方案三時巷道的變形破壞程度最小,且圍巖應力環(huán)境較好,因此確定合理的掘進及支護方案為:分次掘進+錨桿索支護+巷幫滯后注漿。
為評價分析掘支方案對圍巖的控制效果,在2203 進風順槽掘進時采用十字布點法對巷道表面的變形情況進行了為期100 d 的監(jiān)測,監(jiān)測結(jié)果如圖5。
圖5 掘進期間圍巖位移曲線
由圖5 可知,巷道圍巖變形量隨著時間的持續(xù)先線性增大后趨于平穩(wěn)。其中,巷道頂板變形在50 d 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其最大下沉量為52 mm;巷道底板變形于60 d 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最大底鼓量為75 mm;巷道兩幫變形于70 d 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最大移近量為150 mm。整體變形量較小,均在可控范圍內(nèi),表明“分次掘進+錨桿索支護+巷幫滯后注漿”的掘支方案可有效保證巷道的穩(wěn)定性。
1)通過數(shù)值模擬分析了不同掘支方案下的巷道穩(wěn)定性,得出:巷道分兩次掘進可減緩圍巖應力的釋放,有利于巷道的維護;同時,配合錨桿索及注漿加固聯(lián)合支護可有效提高煤體的承載性能,抑制兩幫煤體的進一步破壞,從而保證巷道的穩(wěn)定性。
2)現(xiàn)場應用結(jié)果表明:采用優(yōu)化后的掘支方案,巷道頂板的最大下沉量為52 mm,最大底鼓量為75 mm,兩幫的最大移近量為150 mm,整體變形量較小,控制效果顯著。